无冕财经王玉德:自媒体的趋势一定是产业升级、兼并整合

家电
腾讯数码
2018年06月30日 15:38

  在优质内容稀缺的当下,当大的自媒体号开始学习传统媒体、组建内容团队时,新媒体行业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局?创业者们该如何应对?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作者:无冕君,编辑:陈涧

  红利逐渐消失,自媒体还能不能做?出路在哪?

  作为资深媒体人,无冕财经创始人王玉德经历了平面媒体、门户网站及移动互联网三个发展阶段,他对自媒体有一套自己的判断逻辑,他认为这个领域未来将很快出现两大趋势,真正的考验在于是否能大批量、工业化、流程化来生产优质内容。

  6月11日,王玉德应今日头条创作空间邀请,为“今日头条创作空间·内容创业营”学员做了有关新媒体创业经验的分享,除了上述提到的判断,他还对新媒体内容生产、如何变现,以及如何进行批量化内容生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以下是王玉德的演讲原文,由无冕财经整理。

  ● ● ●

  跟很多从互联网直接创业的自媒体人不一样,我经历了平面媒体、PC互联网门户网站及移动互联网三个发展阶段,所以我可能视角不一样,跟大家分享我创业以来的一些心得,希望我们在交流中能有所互动,有所争论。

  没有自媒体,只有新媒体

  什么叫媒体呢?基于我是学新闻学的,我们这样来定义它,如果把媒体当做一个独立的行业来看,媒体就是生产资讯并且对资讯进行传播和销售的组织机构。

  传统媒体做销售的时候,它把资讯印在报纸上,物化成一个产品。同样的,现在的知识付费做付费课程也是物化,然后进到地铁、报刊、机场,最后交给一个一个的普通消费者,这样来理解可以作为一个商业组织机构的时候比较清晰。它是生产信息,并且对信息进行销售的一个商业组织。

  媒体还有别的属性,我们往往会首先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其次才会强调它的商品属性,但如果进行创业,我们所从事的是商业化创业,我们应该要更加强调媒体的商品属性、商业属性。

  PC互联网崛起冲击各个产业的时候,最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媒体。原来传统的渠道要靠物理化传递信息,现在有了互联网,可直接传递给读者,内容产生的变现被门户网站拿走了。

  第二轮冲击来自于移动互联网,最早的雏形是人人网,叫社交媒体。2012年上线,这对传统媒体是最毁灭性的冲击。我们现在正处在移动互联网阶段,媒体是一个大产业,仅新闻媒体,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不包括泛文娱产业,有1.68万亿的规模,包含了广告收入和发行收入,乃至一些衍生服务的收入。它是一个独立的产业,生产信息、销售信息,带动了一些衍生的线上线下的服务。

  ▲“今日头条创作空间·内容创业营”现场。

  在创投领域,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充分的、没有牌照限制、新闻自由、法制化的经济体里面,传统媒体向互联网转型最成功的案例是《华尔街日报》,它从门户网站产生开始就建立了自己的网页,用电子邮箱来订阅,设置付费,移动互联网产生之后有了APP,开设社交账号,导致他们的数字化阅读占了整个订阅的70%。

  国内的传统媒体也在这样做,称为两微一端,、微博加一个APP客户端,但是它们往往转型不成功。我们看到澎湃、界面,乃至封面做的APP,往往投资的时候拿几十亿进去,开始动作很大,但是之后就没有声音了,很大程度上与体制有关。

  蓝鲸最新的一个动作,是今年3月28日跟界面合并。但蓝鲸在2016年只是《国际金融报》、《人民日报》旗下办的一份财经类报纸,借由私营经济和互联网创业做大之后,反向整合了传统媒体的产业,这也是一种互联网加传统媒体。我相信这种趋势在今后还会出现。

  本轮的新媒体创业,本质上是基数的变革导致了产权的变化,资讯或者内容的生产销售模式没有变,还是一帮内容工作人员,生产出内容,通过、今日头条、企鹅号、头条号来销售资讯,最后触达消费者。

  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自媒体,只有新媒体。

  财经新媒体人才很稀缺

  现在的新媒体没有门槛,只要对做内容、传播感兴趣的人,内行、外行都可以做。

  2012年-2014年是的流量红利期,简单来说叫有流量没内容,的流量最早来自于PC端的流量和QQ,一上线就有6个多亿的粉丝量,但是刚上线时没有内容,没有多少号,只要有点内容,就能吸粉,这就是叫有流量没内容。

  这种情况在2014年6月发生了逆转,当时,吴晓波频道、咪蒙,广州的黎贝卡的异想世界等大号出现,这些人都在传统媒体干了十五六年,他们的内容能力都比做流量的能力要好。

  在达到一千万个号之后,变成了有内容没有流量。

  传统媒体里面基本上分为三类岗位,采编、经营,中间还有一类是做行政的,包括财务、人力等。最标准的传统媒体人创业是做采编,慢慢的做内容,到变现。做采编的人首先要经历一道槛——做经营,这样你才能知道做生意是怎么回事。再一道是从传统媒体出来之后要去互联网公司,网易系出来的做自媒体的人特别多,雪球前两天投了2400万的“盖饭娱乐人物”,创始人是前网易总编辑。

  生产内容这个事是需要科班训练的。

  我们财经媒体行当是:一年入门槛、三年算熟练、五年算资深、七八年要跳槽去做公关总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一年算入行了,一脚踏入门槛,三年懂得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五年左右按照内部的成长规律和江湖的从业地位,成为资深记者。七八年如果整个积累好,职业生涯顺利能够当报纸的编委和杂志的主编,若上不去就只有几条路,一条是辞职,做自媒体,另外一条是去大公司做PR,但这个过程就像航空公司培养一个飞行员一样困难。

  造就人非常困难。

  在国外这种完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一个普通记者做七八年,乃至十五年才能做编辑。如果不在媒体做了,可以转去哥伦比亚新闻系教书,我们看到的很多新闻采编、传播学的教材都是这些人写的,他一旦转型就是我们现在讲的知识分子、教授的阶段。可我们22岁一毕业之后就当编辑了,而且中国据称有100万媒体从业者,这是传统媒体的所谓记者,包含了报纸、杂志、电视台的记者和网站的网编网记,据说其中只有30万人有新闻记者证,多数都没有记者证,这30万人里面有没有20%是做财经类媒体的都难说。人才非常稀缺,经过科班训练的很少。

  除了电商,内容还能怎么变现?

  ▲自媒体常见的变现方式。

  广告变现是媒体变现里面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一条”是最典型的内容电商,号称一个月电商销售额是一个亿。“一条”的销售方式往往是这样:合作卖一款产品,首先拍视频、写文案,做出内容后,放到号上或者放在矩阵上,这收的是什么钱?广告费。最后是佣金分成,这三者合起来,其实它赚的并不是卖货的钱。对于“一条”这样的号,第一心理预期是看内容,这个内容是资讯的,或者是内容所附带的生活情调、生活方式或叫价值观,这个时候如果劝说那些心理预期不是去买东西的人购买商品,他可能会越来越不愿意打开。

  我们讲商品除了感官上体验感要好之外,功能上一定要解决人的某种需要,甚至炫耀也是一种需要。如果没有解决物质性的需要、功能性的需要,没有人会买第二次。知识也是一样,如果是鸡汤、段子,营养含量低的,复购率就会出现问题。

  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什么呢?在财经领域,一个券商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咨询公司的一份战略设计,甚至是一些交易内幕,这是知识付费。财经领域资讯的功能性指向很清晰,最好我今天看了你一个股票代码,明天就能赚一百万,这是典型的知识付费。

  还有一个新名词,叫链接。传统媒体除了广告发行之外,还有一种营收方式是做活动,做论坛。如果一个媒体落地做活动,从一个商品的角度来讲,要如何变现呢?它首先是一场秀。作为媒体,我链接了赞助商,和赞助商想见的人,还有一些媒体做支持,又链接了赞助商的潜在用户。它作为一个商品,卖什么呢?卖知识,这些人讲的都是干货,听了之后有用,对自己有启发,我就付门票钱。正好来演讲的人想宣扬自己的观点,我把两者联系在一起,所以说论坛是一个商品。

  ▲无冕财经已连续两年举行中国生活创新峰会。

  还有一个模式是做投融资对接,这边是项目,那边是机构投资者,把他们组织在一起,成功融了资之后我收3-5个点佣金。这些东西都是服务,链接其实是服务收费,我把有需求的人弄到一个场子里面,收了一个中间费。

  我克服了传统新闻学先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商品价值放第二这个意识形态的禁锢,我把内容当做了商品。我带着一个队伍,让老记者给我当特约记者,用业余时间给我写稿子,我付稿费,如果遇到甲方买我的稿子,你来写,我给你稿费。我把好内容当商品,但我这种是别人做不到的,因为我都是按照传统媒体编辑部或者杂志来训练记者写作、策划,没有做过传统媒体的人不知道这差别有多大。

  新媒体将出现两大趋势

  财经类的号满天盖地都是,但是内容千差万别,面临的是产业升级的问题。大家从移动端接触资讯,但好的、有价值的内容是稀缺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能把我的内容卖掉,因为稀缺。谁生产这个内容,谁就能占据这个市场。现在考验的是谁能大批量、工业化、流程化来生产优质内容。

  自媒体的方向上,我只能看到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叫产业升级。因为消费者不会长期忍受这些没有用的垃圾信息,还有一个是监管方不会让这种东西继续影响人的意识形态、价值观等。你一定要专业的生产这两头都能接受的内容,这叫产业升级。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有流量、品牌知名度的大的自媒体都在纷纷向传统媒体学习,进行团队化建设。编辑部式的工业化、标准化生产内容就是产业升级。

  会出现兼并整合,两千万个号,官方说有30%已经停更,有几百万个号不再维护,在鼓励后台迁移,鼓励大号把它收过来合并,集中流量。我从我身边观察到的是,有些经过一年、两年创业做出来做的号,就是像前一阵同道大叔、量子云被收购。

  还有一种形式是以资本为纽带,把分散的产业集中到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大的集团,然后再去占有这个市场里面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的一套逻辑。产业规律不会变,商业模式没有太多变化,不管你生产的是金融产品还是物质产品,最终你总是要生产产品,最后你总是要把你的商品卖给消费者,在媒体领域也不过就是这样的逻辑而已。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媒体 内容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