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学生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贾瑞++陈邦琼++胡宏梅++钱志宏
摘 要:目前高职院校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都开展的如火如荼,但大部分改革都是针对专业技术课程的,对于管理与工科技术岗位相结合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研究还不多,导致对工科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针对此,结合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本身的办学特点及地方特色,提出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SMT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希望以此为契机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推进,同时带动课程体系内的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SMT 校企合作 教学改革 理实一体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8(c)-0158-02
江苏是我国四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目前在全国排名第二位,随着招商引资的力度扩大,江苏有望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尤其是苏南地区。 近年来,随着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国内企业技术的加快,先进的表面组装技术在电子制造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苏州已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苏州的制造产业中,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四个产业基地,聚集了伟创力、天弘、德科、明基、华硕、菲利普等规模巨大的知名跨国公司及大企业集团。这些分布在苏州及周边的电子企业具有产品技术含量高、生产工艺现金等特点,SMT已成为企业广泛应用的生产技术,并且具有多条先进的SMT生产线。
1 学院地方政策
根据《太仓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二十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指出要重点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重点突破新一代通讯终端和接入设备、LED新光源、物联网相关设备及传感器开发、大型应用软件及嵌入式软件开发等领域,打造以城厢高新技术产业园、沙溪台资科技创新园为主体的电子信息产业群。产业的云集,必然带来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强势需求。行业调研表名,仅有16%的SMT技术人才来自于高职应届生,有45%的 SMT技术人才靠行业或企业自身培训来解决。因此,劳动力市场出现了SMT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短缺,媒体也不断呼吁“高薪难聘高素质的SMT技术人员”。可见,能适应高端技能型、技术应用型岗位需求的且具备SMT能力的高职毕业生需求量很大,预计在今后几年,需求总量与技术应用型的人才比例还将继续增加。
2 SMT课程现状
各高校在开设本课程的过程中一直都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在SMT的实践教学中缺乏较为完善的培养体系,缺少较为规范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及配套的实践设备、实训讲义、视频等)。由于SMT技术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技术,与其说SMT工艺的基础知识来自学校或课程,不如说来自实践,了来自实践环境中有经验师傅的传、帮、带;但是有经验的师傅又缺乏育人的先天条件。这样就导致了缺乏实践的学院式教学及缺乏理论的的经验教学都对SMT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阻碍。
总之,虽然SMT实践课程目前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教学资源。但是还没有形成一门真正针对SMT岗位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将专业技能和课程理论知识进行综合的实践课程体系。而综合技能实训又是强化和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环节,所以对电子专业学生进行基于校企合作的SMT技术的综合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有着很大的迫切性。
3 SMT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在SMT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重新探索出一套基于校企合作下的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将教、学、做合而为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探索出具有突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实施教学的新的课程教学体系,显得尤为有意义。
3.1 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为了使人才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符合企业岗位的实际要求。组织专业老师深入企业进行电子专业人才需求和岗位工作任务调研,据此对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落实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衔接关系,确保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支撑作用。
3.2 通过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针对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组织专业教师深入电子企业生产第一线,重点调研SMT产线、制程、SMT设备与维护、SMT品质管理等相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与企业专家共同确定本课程具体的教学目标;特别关注与SMT岗位相关的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规定。以此,来制定出适合SMT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培养目标。
3.3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特点,确定课程的载体和具体的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不仅培养学生了解SMT基础技术及生产流程,SMT设备基本性能及应用,设备操作及管理有少许的经验,更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SMT设备操作,日常维护保养,SMT工艺及制造,工艺文件的编制、制程工艺问题的简单处理、品管(IQC、IPQC、ooc)、物料控制等技术工人。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思想即强调知识的实用性”,以企业岗位目标要求为基础编制课程,以此为借鉴来来确定具体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对学生上述能力的培养并将之融入到生产实践中。
3.4 充分利用校内、校外实训资源,找到课程的工学结合点
调研校外实训基地,结合校内SMT实训基地的产品,找到了合适的真实的产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从元器件的认识到设备的操作(包括元器件的来料检验、生产流程的设计、工艺文件的编制、产品的质检、产品的返修等),让学生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进行SMT实训,创造一种真实的情景、真实的任务,实现教学做的合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企业的生产流程进行部门分工,真正地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实战操作,责任到人。即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产品的SMT的生产流程,又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思,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责任感,让他们认识到,在工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错,就会给企业带来许多重大损失和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的重新投入,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3.5 吸取经验,构建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吸取和借鉴其他课程的考核和評价方式,建立针对学生和课程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学生方面,注重过程评价,加强对学生能力、态度和职业素养的考核。主要是考核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5S管理、责任感等课程方面,要多渠道吸收来自学生、团队、学校、企业、社会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反馈信息,以此来优化课程建设。
4 结语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艺与管理14级试点班级的《表面组装技术实训》课程,按照课程建设的各项内容完成了学习,教学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
(1) 学生兴趣高涨,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很快。课程结束后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学生对改革后的教学方式、评价考核方式等表示赞同,认为自己在这一门实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学会了SMT的工艺流程。
(2) 改革后,使担任该课程的教师感受到了教学改革后带来的优越性。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实践环节进行教学,不仅减轻了教学负担,同时显著提高了教学效果。
(3) 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带动了同课程体系内其他课程的教改与实践,为同类课程的教改工作提供了校企合作的途径和渠道。为今后整个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模板,并起到了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金献忠.SMT技术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1):116-118.
[2] 陈小勇,吴兆华,张丽.SMT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1):198-200.
[3] 王天曦,李鸿儒.坚持改革创新,开创电子实习新局面[J].北京: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4):9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