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腾讯数码独家发布
微软在全球范围内总共有100多座数据中心,庞大的数据库和云端服务器在运行起来自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而为了散热和实现节能效果,微软在最近打造了一个名为 Project Natick 的项目,通过这个项目,微软将数据中心转移到了水下,一边用寒冷的海水冷却数据库服务器,一边将其转化为电能为服务器提供能源供应。
在此之前,微软曾经在2015年于加州海岸附近10米深的海水下建造了其第一个代号为Leona Philpot的水下数据中心,并进行了为期四个月成功的钢铁胶囊容器运行测试,而现在,微软再次打造的大型水下数据中心选址在了苏格兰的Orkney海岸地区,选址确定后,微软下一步的方案就开始设计和制造出足够规模的胶囊容器了。
不过至于为什么选在Orkney海岸,微软表示是一个是考虑到在海边建设能够减少向城市中心数据传输的延迟性,另一个则是考虑到了环境问题,微软表示,通过利用自然海洋能,Natick项目是基于微软长期以来致力于打造低成本快速部署的环保数据中心的努力结果,也是一个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绿色数据中心。
而除此之外,微软还在位于欧洲海洋能源中心的北岛群岛海岸下的35米深处建立了数据中心,而它同时也是微软为测试和开发波浪和潮汐能技术,为微软的原型数据中心提供动力而建立的,这款钢铁胶囊长约12米,大约是一个集装箱的大小,内部装载了864个之多的服务器。
这些数据中心存储数据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保持5年以上,而且还不需要任何维护,无需人员值守,其的投入使用不仅实现了降热效果,还使得节约了一大笔的电力能源,不过,该公司同时也表示,暂时不会利用这些水下数据中心参与到自己的云计算业务中,微软还提到一年后,Project Natick 团队就可以在能源消耗和其他方面正式监测这些数据中心的工作性能,第二个阶段才是考虑这种离岸数据中心的经济可行性。
现在世界上许多的技术公司也在进行数据库的基础建设投资工作,除了Azure云平台外,微软在去年还和Facebook一道完成了4000英里的跨大西洋网络线缆,另一方面,电子巨头谷歌公司也在最近宣布其正在投资建设一条连接澳大利亚和日本,长约6000英里的海底线缆,而微软现在所做的Project Natick项目实际上也只是其水下项目测试的开始部分,在成功实现测试效果之后,微软将会开始根据其建立海底数字中心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实际性的应用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