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茶产业发展的思考

互联网+
中国科技博览
2017年09月28日 03:46

澜沧古茶出席普洱市茶产业大会

[摘 要]通过对澜沧县茶产业发展现状、优势条件、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并针对当前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快澜沧县茶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31-0066-02

澜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澜沧江流域茶树原产地之一,也是普洱茶的主要发源地。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创造了云南大叶茶最适宜的生长环境,境内有保存较为完整的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崴过渡型古茶树。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辛努力,茶产业已成为澜沧县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随着消费者对茶产品质量安全的需求,保证茶产品质量安全,巩固提升茶产业、发挥产业特色优势、提高产业整体效益已成为我县茶产业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1 产业发展现状

1.1 种植基础

我县20个乡镇均种植茶叶,截止2016年12月,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8.4万亩,涉茶从业人员达28万人,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04万亩,古茶园3.6万亩,生态茶园24.76万亩,年产干毛茶16.7万吨,年实现农业产值3.9亿元,工业产值5.85亿元,茶园面积和茶叶产量均居普洱市第一,是云南省重点产茶县之一。

1.2 产业发展的条件

1.2.1 自然条件

县境内河流纵横、山川秀美,森林覆盖率达53.9%,降雨充沛,年均气温18.9℃,年降雨量1650mm,无霜期长达350天以上,属典型的亚热带山地季风气候。山区大部分土壤属红壤土,土质疏松,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较好,优越的自然条件最适宜茶树生长发育。

1.2.2 茶园基础条件

全县茶园多数是八十年代种植,通过采取等高开挖,表层土回填种植沟形式种植于台面,从而较好地利用了自然肥力,在减少化肥用量或不用化肥的情况下,还能保证茶树正常生长发育。茶园大多分布在海拔1500m以上的贫困山区,生态环境较好,茶园病虫危害相对较少,随着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和用工成本的增高,多年来茶农已经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这就为大力发展无公害茶园和有机茶园,保证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巩固提升茶产业,从2012年开始,澜沧县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建设,茶园每亩种植10株6个品种以上的遮荫树 ,茶园中禁止使用高残留农药,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推行无公害茶园生产标准,积极鼓励和支持茶企业发展有机茶生产,做到了生态茶园建设的全覆盖,从而为适应市场需求,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创造了条件。

1.2.3 劳动力资源

澜沧是云南省土地面积第二大县,普洱市人口第一大县,2016年全县总人口49.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8万人,全半劳力26.3万人,充足的劳动力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了用工保证,茶产业的规模发展完全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降低务工成本,增加务工收入,从而实现精准脱贫、安居乐业的农村新气象。

2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茶园的科学化管理水平较低

山区群众由于受教育程度低,传统观念仍然较为严重,普遍存在着重种植、轻管理的思想和行为,加之生态茶园的兴起,农民末能掌握合理施肥和科学用药的原则,放松了对茶园科学管理,导致不少茶园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产量降低、效益下降的生产局面。

2.2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开发相对滞后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受2007年普洱茶价格飙升的影响,全县呈现出茶叶基地星罗棋布,初制加工遍地开花的生产局面。基地经营者和茶农大多放松了质量要求,随波逐流,甚至以次充好,以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加工中不注意加工卫生环境,同类价格区间较大。由于受传统观念、劳动者素质以及民族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产业发展创新不足,合力不强,新产品开发乏力,产品缺乏竟争力,末能发挥产业的基础优势。

2.3 初制加工设备简陋、管理不够规范

我县很多初制所建产较早,小、散、弱是澜沧茶叶初制加工的现状,多数茶叶基地由于规模小、效益低、虽经多年的苦心经营、资本积累仍然严重不足,无力进行车间的技改投入。很大一部分基地管理者质量安全责任不强,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生产安全和食品衛生存在着隐患,厂房和机械设备老化,配置不合理,很难形成加工流水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随意性很大,技术不稳定,产品质量时好、时差,存在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

2.4 茶叶产品质量偏低,市场竟争力不强

澜沧茶树资源丰富,自然环境条件优越,众多茶小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各自为阵,独家经营自创品牌,生产的全过程管理不规范、质量不标准、产品结构不合理。良秀不齐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形象,其结果是市场影响力不大、竟争力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出产业的特色优势。

3 产业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3.1 规范基地管理、巩固产业基础

全县茶叶种植面积和古茶树资源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为推进全县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应紧紧抓住普洱市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的发展机遇,围绕“绿色经济强县”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的理念狠抓茶叶基地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行绿色防控技术,有计划分层次地对基地管理人员进行茶叶生态栽培集成技术应用培训,全面提升基地的科学管理水平。

3.2 加大初制车间改造升级、推行加工的清洁化生产

为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生产安全,行业主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茶叶加工的监管,对卫生不达标或存在生产安全隐患的企业作出整改通知,积极鼓励和支持茶叶生产企业改扩修加工车间,不断改进加工工艺,合理布局生产流程,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加大推进全县标准化车间建设。endprint

3.3 加快推进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认证工作,促进茶产业的科学发展

茶企业应当利用本地优越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产业的基础优势,有计划分批、分类开展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认证工作,政府制定奖补政策,建立有机茶认证激励机制,对严格执行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并通过认证的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给予一定资金补助,以此提高企业开展有机认证工作的积极性,带动全县发展有机茶生产。

3.4 进一步完善茶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为产业的科学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各茶叶生产乡(镇)应依托县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产业科技服务体系,配备乡(镇)和村级的茶叶技术推广人员和辅导员,建立县、乡(镇)、村三级配备的茶产业科技服务体系,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点抓好新品种选育、有机茶生产技术、茶叶精深加工技术、贮藏保质技术以及加工工艺革新等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提高全县茶叶科技水平。县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力,逐步推动茶产业的科学发展。

3.5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专业合作组织管理,发挥其示范带动的作用

截止2016年全县拥有柏联普洱茶庄园、古茶公司、建梅茶厂等一批省、市、县龙头企业,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了180个。但纵观产业发展现状,也还存在企业带动力不强,专业合作化程度较低,市场营销滞后等方面的问题。我们应充分利用国家强农惠农政策、产业扶持政策以及实施精准扶贫的发展机遇,强基地、抓管理、扶龙头、拓市场,通过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的作用,引领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3.6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资金短缺是众多茶小企业发展的短板,地方政府应积极建立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以及小企业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多渠道、多方式的解决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创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企业和专业经营组织的发展,带动茶区千家万户实现增收,从而达到企业与农户利益共同体的双赢。

3.7 注重市场体系建设,构建产品公平交易的平台

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带来的是市场的无序竟争,就全县的茶叶产量而言,有必要建设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规模适宜的茶叶交易市场,为企业和客商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信息互通、共同提高、公平交易的平台。从而有利于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推介企业文化,展现地方特色,共享信息资源,推动产业发展。

3.8 加强古茶树资源保护,着力打造普洱茶品牌

澜沧有着丰厚的古茶树和茶文化资源,景迈千年万亩古茶园和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是云南悠久茶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景观价值和文化价值,我们应加强保护这一重要的资源,紧紧抓住景迈古茶园已列入国家申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备选名录和已通过国家森林公园审批的良好机遇,认真执行云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古茶树保护条例》,积极开展保护及合理开发利用工作,做到保护与开发并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推进“普洱茶”原產地域产品保护,推行普洱茶生产加工的质量标准体系,清理整顿普洱茶销售市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维护普洱茶生产、经营和消费的合法权益,树立品牌形象,带动全县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9 大力弘扬普洱茶文化,积极推进茶旅游开发

把弘扬茶文化列入澜沧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支持民间成立各类茶文化促进组织,支持和保护社会力量建设茶艺馆和茶庄园,促进茶文化知识的传播,充分利用古茶树资源和标准化现代生态茶园,积极发展茶旅游项目,广泛宣传茶叶的养生保健功能和茶文化内涵,引导健康消费,通过茶旅游项目带动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3.10 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注重产业信息化管理

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积极收集、整理、分析国内外茶叶市场动态,掌握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变化,以市场信息科学合理地指导和组织生产,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多渠道、多元化地扩大产品的市场影响力,让最具特色优势的普洱茶名扬四海,香飘万里,把茶产业培育成富民强县的绿色产业。

作者简介

车天海(1966—)农艺师。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千年 文章 茶园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