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工科类院校“双创”教育发展研究

互联网+
科技视界
2017年12月19日 18:47

中国教育报 樊丽明 核心素养是双创人才培养关键

赵亮 陈韵

【摘 要】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导向的工科院校“双创”教育,旨在培养具备核心竞争力、高素质的“技能+管理”类创新型人才。本文分析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院校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必然性和客观必要性及创新创业意识对工科类院校大学生的重要性,对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到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核心素养;工科类院校;“双创”教育

本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率先提出了“核心素养”结构模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21世纪培养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最核心的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才能成功地融入未来社会,才能在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同时推动社会发展?[1]因此,如何将“核心素养”从理论框架中落实与推行到具体的教育和社会活动中,实现其育人的功能与价值,是教育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

1 “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核心素养”培育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补充、促进,在不同情境中发挥整体作用。它是联系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纽带。通过这一纽带,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中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领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开展“双创”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提升大学生社会核心竞争力、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着现实必然性和客观必要性。

(1)现实必然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当前的战略性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则基础知识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当前社会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的是“就业”还是“失业”。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富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还能以此为契机,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教育理论体系,深化创业实践路径的探索,从而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核心素养”。由此可见,“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现实必然性。

(2)客觀必要性

“双创”的内涵可简单的描述为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2]。工科类院校的学生主修自然科学,受思维模式的影响,相较于文科类院校的学生,创业素质方面,特别是心理素质、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处于弱势。在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不仅能弥补这一短板,还能进一步激发工科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些素质不但是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客观体现,也是当今大学教育的客观发展趋势。因此,“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具有客观必要性。

2 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工科类院校培养大学生的方向主要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两类。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将自身所学的知识转化为研究成果,并将研究成果成功推向市场进行应用,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败与否。而在知识——成果——市场应用这一转化过程中创新创业意识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显然,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经济转型的需求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各大企业都在努力实现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蜕变。在此过程中,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工科类院校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可直接提升工科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从此角度分析,工科类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

(2)工科类大学生提高自身“核心素养”的需求

在人类社会不断趋于“科技化+信息化”,科学技术不断更迭换代的当下,创新创业意识对于工科大学生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核心素养不是几个素养指标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素养在面对具体问题、具体环境时发挥的合力。从本质上说,“双创”教育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这些都是“核心素养”的直观体现。拥有更强创新创业意识的工科类大学生才能在创新创业的浪潮中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最终突破自我、脱颖而出。

3 如何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工科类大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有着其基本的特点,如:有创新兴趣但持久度不够、有灵感但创新技能缺乏、有研究成果但缺乏创业理念等。因此我们要把握其特点,将“双创”教育融入工科类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中。

工科类院校开展“双创”教育需要采用分阶段、分年级的分段式教育模式。在大学生整个大学学习期间可致力于的“核心素养”中的三个层面: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文化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工科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孵化必须以坚实的文化素养为基石,其核心在于深厚的人文底蕴和严谨的科学精神。创新创业教育中应始终强调对理论知识的终身学习。此外,工科类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较高,这就要求工科类大学生对各种先进的前沿理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理解力。尤其对于当前发展比较快的计算机通信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大学生来说,这种高知识性体现得尤为明显。[3]工科类大学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工科类高校 “双创”教育的开展不能局限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使创新创业意识扎根于工科类大学生的思维中,努力在同学们心中树立“创新无处不在”,“创业不仅仅狭义的理解为创办企业更是开创事业”的精神理念。高校要定期举办创业经验交流会,邀请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发言人、已创业成功的校友、知名企业老总等就学生关注的创业热点问题、创业经验、创业思路等进行咨询讲解,传授经验。搭建创新创业信息平台,如云、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作品展等,关注最新创业动态,加强不同专业大学生创业群体的交流等[4]。通过以上各种方法,使各方面的创新创业动态时刻反映到同学们的脑海中,久而久之其创新创业意识将会得到明显提升[5]。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建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和孵化基地,引导和鼓励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对其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遴选与培育,促进理论研究向科技成果的转化。高校要积极打造“产学研”一体化互动模式,以 “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种创新创业竞赛为基础,遴选出其中的优秀创业项目送入孵化基地进行培育孵化,努力形成创意——成果——企业的创新创业产业链。在此过程中,高校首先要向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孵化场地和公司基本运行设施,降低创业者在初创公司时有可能遇到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风险。其次,要为创业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即选取经验丰富的老师带领创业者及时了解当地政府对大学生创业所提供的帮扶政策,以达到资源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利用。再次,要聘请“双创”方面的学科专家和创业成功人士对创业者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并为创业者选择合适的创业培训课程,加强其在创业技能方面的培养,夯实创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姜宇.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

[2]黄金.工科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与探索[J].延边党校学报,2012(6):115-117.

[3]程程,巩雪松.创新创业教育对工科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初探研究[J].知识经济,2014(2).

[4]李斌.当前形势下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

[5]孙玉洁.工科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高教学刊,2016(8).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工科 素养 大学生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