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中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研究

互联网+
科技资讯
2018年06月12日 16:55

虚拟社区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影响的实证研究以英语学习为例 ...

吴印博 程志超

摘 要: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基于互惠规范的虚拟社区极大丰富了知识的传播渠道。许多学者对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分享展开了广泛的探讨,但是虚拟社区的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却缺乏针对性的研究。本文从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三条路径分析了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在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二者间起中介作用。本研究揭示了在虚拟社区中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深化了对网络参与行为的认识。

关键词:互惠规范 自我效能 群体认同 信任 感知成员支持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242-03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的行为是环境、认知和行为三种因素交互影响的产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自我效能的概念。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在传统学习理论的研究中,行为能力、知识的习得过程和行为发生的动机过程是研究的重点。但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行为及动机与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则被忽视了。知识和技能是完成行为绩效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下能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班杜拉指出,这种行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对传统组织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指出自我效能对提高工作绩效、增强工作动机、改善工作态度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拟社区作为一种新型的组织形式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虚拟社区突破了传统组织的界限,实现了信息和知识跨行业、跨组织、跨地域的傳播,其本质正是一种共享经济模式。许多学者在对虚拟社区的研究中发现,自我效能对个体的网络参与行为、分享行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遗憾的是,这些研究却很少关注虚拟社区中的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

自我效能使个体在某一特点环境下调动起必须的动机、认知等从而能够成功完成某项特定任务。基于此,自我效能的形成包含两个过程,即环境特征对个体动机的促成和个体动机对自我效能的激发。以往研究发现互惠规范作为支持虚拟社区有效运转的环境因素对成员起到了重要影响。Zhou指出,虚拟社区的社区规范会促进群体认同的形成。此外,一些学者发现了互惠规范可以促进成员的信任、感知成员支持等。还有学者的研究指出,在虚拟社区中,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会促进自我效能的形成。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本研究认为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在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间起到了中介作用。随后,本文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作用机制。

1 文献回顾和假设

1.1 互惠规范

过往学者指出,互惠是一种基于回报机制的行为,当回报预期消失时,行为就会停止。在本研究中,互惠规范指的是在虚拟问答社区中,当一方为他人分享知识后,他人会在未来对知识分享者进行相应的知识回报的交换机制。社会交换理论指出,在虚拟社区中,成员的知识分享是基于一种互惠的预期,个体通过判断自己在知识分享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能否获得他人等价的回报来决定是否采取该行动。现有研究发现,互惠规范是决定知识分享的决定因素。因此,互惠规范是虚拟社区中最重要的内在规范,这一规范促进了成员的知识分享,维系了社区的知识供给循环。

1.2 互惠规范与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

群体认同是指个体对于自己归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群体成员身份以及这一身份对自己的情感和价值意义的认知。过往研究发现个体在虚拟社区中的参与行为对其群体认同有正向影响。此外,很多研究发现虚拟社区的互惠规范会促进个体的参与行为。在虚拟社区中,互惠规范越强成员基于互惠交换获取知识的预期越强,从而促进了成员的知识交换。在这一过程中成员内化了社区的价值观和目标,最终产生了对社区的情感和价值认知,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互惠规范对群体认同有正向影响。

因为网络的匿名性和网络社区中成员之间的“弱关系”连接,许多学者对网络中的信任展开了研究。结果发现,对他人能力的信任、善良的信任、正直的信任会极大地影响个体在虚拟社区中接受和分享信息的意愿。在本研究中,信任的定义是对他人分享知识的意愿、胜任力和可靠性的相信程度。不同于互惠规范,信任代表了一方相信另一方会信守承诺,而不管其是否有能力监督或控制后者。Blau指出互惠规范会促进信任的建立。虚拟社区内含的互惠机制表现了成员之间彼此的善意,虚拟社区储存的各种知识反映了成员的胜任力和知识的可靠性,因此会促进成员彼此信任的建立。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互惠规范对信任有正向影响。

在本研究中,感知成员支持的定义是在虚拟社区中对他人支持的感受。过往学者发现,成员之间彼此支持的交换是虚拟社区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换句话说,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一边支持别人,一边感受到他人对自己的支持。感知成员支持的维系取决于社区中一部分成员的积极参与。虚拟社区成员的参与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是功能性,即成员在虚拟社区中进行信息和知识的交换;另一方面是享乐性,即成员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得丰富积极的体验。当虚拟社区中的互惠规范越强时,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换越频繁,成员参与的功能性需求得到满足,从而提高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最终促进了个体的感知成员支持。此外,互惠越强,成员之间关系越紧密,成员之间不仅进行知识信息的交流,还包括兴趣爱好的交流。因此,成员参与的享乐性得到了满足,最终影响了个体的感知成员支持。所以,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互惠规范对感知成员支持有正向影响。

1.3 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与自我效能

社会“模范”所提供的替代性经验对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同时,班杜拉还强调了榜样与个体的相似性和要完成工作的关联性对观察者自我效能的形成有重要影响。认同是一种个体将自己看作群体中一员,并以群体身份来审视自己的过程。当群体认同形成后,它会像一种资源一样影响个体的知识交换行为。在虚拟知识型社区中,成员的群体认同越强,他越会主动将自己看作社区的一部分,自己与其他成员是相似的,因此他人在社区中成功分享知识的经历会鼓励个体也相信自身具有相似的能力,进而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他人问题的信心。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设:

H4:群体认同对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

信任一直被看作是预测行为的重要动机因素。Tsai和Ghoshal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信任会影响传统组织内部资源的交换和结合。其他学者进而揭示了虚拟社区中信任与知识分享之间的因果关系。在虚拟知识型社区,成员之间较高的信任可以促进成员更多的知识分享,进而带来更多的成功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因此,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5:信任对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

感知成员支持会促进虚拟社区成员之间的亲密感、情感联结和彼此间的互相了解。感知成员支持来自他人积极的反馈。有学者的研究指出,积极的他人反馈能够促进个体的知识分享。这是因为当人们被鼓励运用自有知识解决他人问题时,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去。社会鼓励是加强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在虚拟社区中当个体感受到了他人的鼓励,其进行知识分享的自我效能越强。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6:感知成员支持对自我效能有正向影响。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样本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知乎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对知乎社区成员进行问卷调研和收集,数据收集同时使用了纸质和电子问卷两种方式。数据收集工作从2016年9月开始,持续3个月,共收到问卷331份,其中有效问卷303份,有效率86.3%。对样本进行描述性统计:性别上,男性占57.7%,女性占42.3%;年龄上,20~25岁占比44.9%,26~30岁占比36.6%;身份上,学生占42%,已工作的占58%;学历上,本科以上占比92.7%;加入虚拟社区时间上,一年以下的占比32.3%,两年以上的占比34.2%。

2.2 测量工具

本研究以Lin等开发的量表测量互惠规范;采用Cheng和Guo开发的量表测量群体认同;采用Lee和Choi和Riding等人开发的量表测量信任;采用Eisenberger開发的量表测量感知成员支持;最后,采用Pai和Tsai的研究量表测量自我效能。在以往虚拟社区的研究文献中,成员的人口特征如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社区注册时间通常作为控制变量。因此本文沿用以往研究的做法,将以上变量作为控制变量处理。

2.3 数据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检验理论模型和假设。首先,通过操作AMOS 23软件,对测量模型进行评估,检验其信度和效度;然后,检验理论模型和假设。

3 实证结果及分析

3.1 测量模型评价

由于量表均来自有研究,因此对测量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其信度和效度。首先,x2/df=1.657,小于2。GFI、AGFI、CFI、TLI均大于0.9。RMSE小于0.05测量模型总体适配指标均符合要求。其次,信度用Cronbachsα系数和组合信度(CR)两个指标进行评价。如表1所示,Cronbachs α系数和CR均大于0.7,证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测量模型的效度需要检验收敛效度和区别效度。收敛效度采用两个指标:平均方差提取量(AVE)和因子负载。如表1所示,AVE均大于0.5,因子负载均大于0.7,显示测量模型具有很好的收敛效度。变量的区别效度通过比较AVE的平方根与变量间的协方差来进行评估。如表2所示,所有变量间的AVE平方根,均大于与其他变量间的协方差,证明测量模型具有良好的区别效度。

3.2 结构模型分析

本文使用AMOS 23软件检测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总体适配度指标:x2/df小于3;GFI、AGFI、CFI、TLI均大于0.9;RMSEA小于0.08。证明结构模型具有良好的总体适配度。图1列出了所有假设的检验结果,所有假设均得到了支持。另外,自我效能51%的变异量、群体认同18%的变异量、信任49%的变异量、感知成员支持20%的变异量得到了解释。

互惠规范对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互惠规范与信任的路径系数为0.55,高于其与群体认同的路径系数0.24和与感知成员支持的路径系数0.35,因此互惠规范对信任的影响更加显著。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对自我效能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信任与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为0.45,高于群体认同与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0.17和感知成员支持与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0.39,因此信任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最大。

4 讨论与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揭示了互惠规范可以促进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进而促进成员自我效能的提升。互惠规范到群体认同的路径系数为0.24,这说明当社区的互惠规范越强时,成员之间的互惠交换越频繁,从而使成员在互动中内化社区的价值观和规则,最终将个体身份与群体身份相统一。群体认同到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为0.17,说明群体认同会正向影响个体在知识分享中的自我效能。这一发现与Guan和So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指出群体认同会促进个体自我效能的形成。互惠规范到信任的路径系数为0.55,说明互惠规范是信任形成的基础。在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换是一种互惠的交换。信任与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为0.45,说明信任可以极大促进成员自我效能的形成。上述发现与Lin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他们指出虚拟社区中成员信任感越强,则自我效能越强。互惠规范到感知成员支持的路径系数为0.35,说明互惠规范能够提升个体的感知成员支持。这一结果响应了Sanchez-franco和Roldan的研究,他们指出虚拟社区中互惠规范越强,个体从社区中获得的支持就越多。感知成员支持到自我效能的路径系数为0.39,说明当个体感受到来自虚拟社区中他人的支持后,其在知识分享中的自我效能也会显著提高。这一关系与Chiu等人的发现相统一。他们发现他人的支持会极大促进用户自我效能的提高。最后,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解释了自我效能51%的变异量,因此群体认同、信任和感知成员支持在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二者间起到中介作用。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揭示了从互惠规范到自我效能的影响路径。以往研究从社会认同理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信任在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间的中介作用。但是,这一发现只从虚拟社区中成员之间关系的质量,即信任来解释互惠规范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却忽视了个体对其社区关系的认知,即群体认同,在互惠规范和自我效能间发挥的作用。此外,感知成员支持则从成员彼此互动的强度揭示了互惠规范与自我效能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弗雷德·鲁森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218.

[2] Zhou T.Understanding online community user participation:a social influence perspective[J].Internet Resarch,2012,21(1):67-81.

[3] Sánchez-Franco MJ,Roldán JL.The influence of familiarity, trust and norms of reciprocity on an experienced sense of community: an empirical analysis based on social online services[J].Behaviour&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5,34(4):392-412.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效能 成员 虚拟社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