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玄学对抗焦虑?都是人性的弱点

互联网+
腾讯数码
2018年07月14日 15:37

  吾日睡前三省吾身:打卡了吗?刷票圈了吗?转锦鲤了吗?

  难以察觉与无力抵抗之中,我们的身心一点点被互联网产品操纵并塑造成它所规划的样子:从睁眼到沉睡,你我生活的每一刻都笼罩在互联网的巨影之下。

  通过指尖在屏幕上的点击,我们看到一个过滤后的世界,它不断展现现实的焦虑与不安,让我们的不得不寻求解决抑或逃避之道。

  智能屏幕背后的深层困境

  当社交网络最初带给人们的兴奋与期待消逝,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它引来的内心的困局。

  @关峥:

  社交网络的困境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依然要大比例地参照别人的的评价,依然需要来自大多数人的授权。朋友圈是社会之上的社会,在这个垂直空间,参与者以时间先后排队,兴奋而不安地呈上他们的内容,迎接彼此之间最挑剔的窥伺。每一次自上而下的浏览,都被各种观念和个人口味左右,它们汇集在一起,构成一套吊诡的新秩序。

  @瓶子:

  处于这样一个人人手持放大镜的时代,一言一行都有可能被过份解读,他们害怕一不小心将自己苦心经营的形象毁于一旦,一个无心之失被网络推上风口浪尖,这种既害怕又渴望的矛盾让越来越多的人陷入兴奋与焦虑的循环中。

  生活本身的压力足够带给我们沉重的包袱,而互联网又往往让负面情绪更加持久。

  @怡飒:

  世界本身没那么矫情,但是互联网把他们统统放大,什么事都要提出来说一说。

  慌乱与迷茫中,人们急切需要精神力量的来源,让自己在面对被放大后的不安时,有更多的掌控感。

  用固定仪式和玄学驱散焦虑

  互联网产品的开发者们深谙人们心底的需求。有时,人们在短期最想要的并非真的是事情的解决之道,而是一种“事情会被解决好”的错觉。因而,各类养成系产品浮出江湖:

  每逢佳节胖三斤很焦虑?那就每天在跑步软件打卡吧?

  英语学不好很焦虑?那就在每天背单词软件打卡吧?

  @清水玲奈:

  扇贝单词应该是对我吸引力最大的养成系产品吧。每天有推送消息提醒自己今天还没有打卡,自己会为了保持自己的连续打卡记录而每天坚持,久而久之形成了自觉打卡记单词的习惯。打卡积攒的贝壳让自己可以购买其他词汇书籍,继续保持打卡的劲头,同时也会与身边的同学比较打卡记录的长短,让自己更加积极进取。

  @雅正小郎君:

  各种打卡不仅是一种开启一天的仪式,也成了一种力量和灵魂的“注入”。 而且如果一天当中有多次打卡,看着这些不同的大大小小的事情被自己搞定,真的会有一种“我把生活安排的井井有条”的感觉,就是这一条都足以让我上瘾了。 当然,“我打的卡也成了我自身”——打卡也有被异化的风险,但是毕竟,“没有人不在被异化”。

  每日不变的固定仪式能够让人们感到“事情正在变好”,但当挑战迎面而来时,我们往往需要更猛的剂量来缓解焦虑。“转发锦鲤”这类互联网玄学应运而生,让我们觉得,“大难临头”之时,滑动屏幕转发能够积攒超自然的力量,帮助我们渡过难关,哪怕理性告诉我们这无济于事。

  @kitty兽:

  我以前超级迷信,现在也有一点。考计算机二级的时候我微博转发了十条锦鲤,其实我知道我过不了因为我Excel 基本没动,但心存侥幸。最后的结果是我果然没过!去年年底实习不顺,学业也不顺,于是带着我妈一起去了武当山祈求玄武大帝能让我转运。然而结果是,辞了实习,期末也挂科了。我后来反思自己想了一想,凡事都有因果,如果我计算机二级提前一点时间复习也不至于不过,事在人为。所有的迷信就是为了避免心里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但事实就是事实,神也改变不了。所以呀,我后来就觉得既然没有上天眷顾的好运,那就尽力把事情做好来避免糟糕的结果!我现在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

  背后的逻辑:不过是人性的弱点

  尽管分享自己的打卡、转发经历时不亦乐乎,但全媒派读者们能够看透这波操作背后不过是人性的弱点在作怪。

  @Dxlkslbccdtks love:

  以前每月月初会转发一条锦鲤,在重大事件发生前也会转发一条,不是希望借助锦鲤改变什么或者说一定转运,只是在面对这些未知事件时,总希望能通过什么方式能获得一点慰籍,或者说缓解心中因为未知而带来的紧张感,至于最终能否成功其实还是取决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对于那些十拿九稳和肯定不会成功的事情我们往往不会相信玄学,而那些有可能成功的事情往往就是我们相信玄学的来源,转发有些时候更像是一种心理安慰,为求自身心灵上的安心。

  @chuu:

  互联网迷信算是一种心理补位吧,由于未知事物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互联网锦鲤们正好成为了缓解这种不确定的精神慰藉,让人们建立一种架空的控制感。其实自己能不能行,心里难道一点数儿都没有吗?要想天助,必先自助。

  @迢递:

  这让我想到了孔飞力的《叫魂》,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感觉还是有些想通之处啊。表面盛世下,各种矛盾的累积,让人神经脆弱,大家都怕输,输不起,所以才会找到甚至相信这样一种宣泄口。

  @旭年:

  可能更多的是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思维陷阱。万一愿望成真了呢,说不定就灵了,更可怕的是,如果那次撞到小概率事件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如愿以偿,那么就会把原因归为“迷信显灵”,甚至固化成价值观。其实这不过是人类喜欢强加因果的惯性。

  在生活的大海中,你我不过是一叶扁舟。我们都恐惧于随时可能袭来的大风大浪,并渴望着长久的一帆风顺。互联网的世界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不安,更加依赖于确定的前程。于是,我们转向焦虑的重要来源互联网,试图在这些精心利用人类弱点的产品中寻求慰藉。

  然而,当我们看透本质时会发现,“动动手指,解决一切难题”不过是脆弱的泡沫,终究会被现实击得粉碎。回到生活本身,才是化解焦虑之道。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互联网 锦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