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曾对外透露过,“我引以为豪的是,在中国互联网这个江湖,除了华兴没有其他人能够跟所有人做买卖。”
华兴是有钱的。
在百度搜索“华兴资本“时,出现的第一个联想是”华兴资本工资为什么那么高“,根据粗略估算,2017年华兴的人均薪酬支出约106万人民币,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同年金融业的平均工资仅有12万人民币左右,其间相差了8倍之多。这个”秘密“,随着华兴在港IPO的进程正在揭开。
搭上互联网快车靠FA业务发家
2009年以前,将自己定位成关注中国新经济的领先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华兴资本并不显山露水,谁能想到4年后搭上中国互联网融资并购井喷的快车,一下子成为了最大赢家。
翻开华兴资本的简历,能看到近十几年耳熟能详的名字:京东、腾讯、美团、唯品会、爱奇艺、58同城、滴滴出行……在热钱疯狂涌入投资市场的那些年,华兴的“钱途”从FA业务开始了。这种由人力驱动的项目制业务,人脉是有力的竞争力,在成为资本和项目的链接点后,抽取交易额的2%-5%作为佣金,基本上并不必承担项目后续的风险。用当当创始人李国庆的形容是“一夜情”式后拿钱走人。稳赚不赔。
在人脉上颇有深耕的华兴,也确实通过FA掘到了一大桶金,做到了国内新经济融资交易额的第一。这个“第一”可能让人没有概念,那接下来的数据,能立刻勾勒出华兴资本在中国互联网的霸主地位:根据华兴招股书披露,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新经济企业市值或估值最大的20家企业中,有15家是华兴的客户,其独角兽客户占中国独角兽总市值的56%。
如果说FA业务是为了渗透根基的话,2009年介入并购业务后,华兴资本进一步稳固了头顶的明星光环。不论是京东与腾讯的战略合作、滴滴与快的的合并、还是美团点评收购摩拜单车,都为人称道,充满话题,实现了“名利双收”。截至2018年一季度,华兴资本累计私募融资咨询共完成574笔,协助企业募集资金410亿美元,加上并购业务,累计交易额达到902亿美元。
“一荣俱荣“是华兴与互联网企业间最好的注脚,用个不恰当但形象的比喻,华兴资本是这批中国互联网科技型企业背后的推手,加速着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产出速度——中国初创行业平均只需4年时间即可达到10亿美元估值,在美国平均需要7年。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独角兽与华兴资本相互成就,独角兽获得了迅速壮大的资本,而华兴资本在这轮中国新经济红利中也收获颇丰,2015-2017年每年的营业收入达到1.20、1.33、1.39亿美元,经调整后净利润达到7335.3万、5517.9万、5810.3万美元。
包凡的野心是与华尔街投行对标
国内谈论投行时更多的是指业务本身,更广义的投行是指从事经营证券发行、资产管理、自营投资等业务的金融机构。国外以高盛、摩根、巴克莱为代表,国内则是中信、中金,国君等。
抓住互联网FA机会起飞的华兴资本,从来没有满足过,从参照国外精品投行模式设立之初,与华尔街最牛的投行看齐就是包凡的目标。2009年起开始扩充业务线赋予更大的想象空间,华兴的挣钱之道已经悄然改变。
华兴的聪明在于并不想将FA业务做成一锤子买卖。
从初期就同客户一起成长,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更多业务覆盖全周期的机会。我们从其招股书中看到了那些华兴乐于提及的案子,以京东为例,从2011年的京东私募融资,到后来京东IPO发行,京东金融分拆募资,再到2018年京东物流的私募融资,华兴资本已经从单纯的FA延伸到了证券承销、并购。
2012年,华兴开始在香港和美国布局牌照业务,赶上了国内互联网企业海外上市的热潮,一手催生出的独角兽登陆二级市场,有了早年的合作关系,使得在与其他投行竞争承销时,往往只需“刷脸”即可。
2013年顺势而为开始资管业务,凭借着在资金和项目间的游刃有余,仅仅2年后,2015年私募股权业务的总认缴资本就超过了10亿美元。
2016年8月又成立华菁证券,主要面向国内业务,具体包括证券经纪、证券投资咨询、证券承销、保荐以及证券资产管理等。华菁证券从创立初期就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为今后打基础之心昭昭,其雇员数已成为仅次于投行业务第二多的机构,占到总雇员的33%;尽管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录得亏损,但并未阻止加码投入,2017年开支达到4115.4万美元,同时积极拉江苏交通、立白集团及新希望集团入局。
虽然这几块业务相对主业FA业务来说仍然很小,但是从战略上可见包凡的决心。根据招股说明书,华兴拟将本次IPO募资资金的40%用于继续发展投行业务,20%用于投资管理业务,20%用于私人财富管理业务。至此,华兴的“大投行”布局已见规模。
布局很宏大,但仍然征途漫漫
华兴资本的扩张之路,除了包凡的野心,可能也是市场环境下的必然。随着近几年市场上掀起的"全民FA"热潮加深了行业竞争,华兴依靠老客户的顺势而为以及今年市场上不断传出资金遇冷的信号,使得业务拓展都显得顺理成章,但也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华兴资本目前的主要收入来源有三类:①交易及顾问费(FA业务)②管理费(华兴管理的基金收费)③利息收入。
通过财务数据可以看到,最强力的主营业务——交易及顾问费收入增长已经几乎停滞。从2017年的营收来看,处于三年的次低值,较2015年明显下滑。从占比看业务结构变化更为明显,2015年至2017年,占比依次为93.5%、79.7%、76.6%,而最近披露的2018一季度,该项业务仅占到总收入的58.4%。
华兴也已经具有了投资人的属性。截至2018年1季度,华兴资本的私募股权管理规模为41亿美元,由此为华兴带来可观的管理费收入。华兴旗下管理的基金已经投资90家公司,投出资金19亿美元,其管理费收入占比从2015年的6.53%逐渐增长到2018年第一季度的30.58%。不过,投资整体仍以跟投居多,在基金管理经验和运行周期都较短的前提下,华兴资本长期的投资业绩尚待检验。
就IPO承销业务而言,自开设股票承销服务起,已担任28家美国及香港股权发售承销商,共筹集资金141亿美元,按交易数量计排中资投行第一。不过,从客户性质来看,绝大多数是早期合作过的“铁粉”。28家IPO平均每年6家,这个水平放在国内有投行业务的100家券商中大约只能排在倒数10名左右,更别说与华尔街的距离。未来,新客户的拓展,仍是很大的挑战。
写在最后
押中中国新经济恣意生长的的华兴,在这一轮中无疑站在了名利场中耀眼的位置,但新的大潮可能就快袭来。
在一个内部分享会中,包凡站在台上对台下的同事说:“我们的目标很简单,未来华兴只有一个目标,做成中国最牛逼的投行,没有之一。” 在迅疾和猛烈变化中,华兴资本能否踩中下一次潮流,还需要时间的验证,能否实现包凡的壮志,除了我们,中金,中信,国君都在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