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工匠精神的高职德育实践育人模式研究

互联网+
科教导刊
2018年08月07日 10:52

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pdf

范灵芝

摘 要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一致,但是又有它的特殊性,它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因此在德育为先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新时期需要的职业素养正与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匠精神的培养一致,本文主要探讨高职的德育工作中如何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修德”“求知”和“强技”统一起来。

关键词 工匠精神 德育 实践育人

2017年12月7日至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高职的思想政治工作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总体上是一致的,但是又具有其特殊性,在德育为先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职业素养的培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指出现代职业教育应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与德育工作密不可分。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素质的劳动者的培养与企业所需要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契合,那么在职业教育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该如何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将“修德”、“求知”和技能培养统一起来呢?

1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历经了不断扩招到近两年的生源骤减,生源不仅从数量上发生了变化,质量也不断变化,这些给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断带来新的挑战。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在此之后,国务院和教育部相继颁发《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这些政府文件都强调要将德育放在首位、推进素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十八大提出了“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随着国家对德育工作的重视,高职院校内的德育工作不断加强、如辅导员按照1:200比例逐步配备齐全,学生工作更加细致化,承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也不断地探求新的德育工作方法,但仍然存在如下问题。

1.1 高职院校内对专业技能的培养较为重视,对德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过度强调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曾将在校学习和实践时间由2.5+0.5改为2+1。由于学时紧张,思政课等公共课进行压缩,德育实践工作不能按要求保障。尽管大多数学校又改为2.5+0.5,德育工作仍停留在“口号”和“传达文件”的模式,停留在“保障校园平安,不出意外”的层面。教师中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想理念不够深入,德育教师只负责授课,专职辅导员以不出事报平安为工作目标,尽管目前在高职院校内已经提出实践育人等德育模式,提倡专业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一些专业教师认为德育工作与自己无关,具体实施还与要求有很大的差距,缺少应有的完善,德育师资力量也应该有所加强。

1.2 高职院校内缺少差异化德育工作

高职院校内生源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中职生源(在中考中没有通过普高的选拔),普高生源,还有普高和中职录取中达不到专科录取分数线的注册生源,他们中高分可达700多分(中职录取分)低分只有几十分。最好的学生也是在小升初和初升高的选拔中至少被淘汰两次的对象,普遍对自己缺少自信心,自卑心理较强。整体存在自制力差的缺点,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对学习缺少兴趣,甚至在中职或高中阶段就抱着混日子的想法。

他们从入学到毕业,思想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好奇阶段,由于刚刚结束高中紧张的學习生活,往往会有“到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的思想误区,一些学生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没有家长监督的网络中,尽情尝试着各种新鲜事物,往往会忽略自己的学习。第二阶段——迷茫、反省阶段,这一阶段一般在升入大二之后,一些学生经历了大一的好奇与自由后经常会出现许多科目不及格,他们往往会静下心来反省自己,会感到大一生活有些空虚,在确定新的目标前会感到迷茫;第三阶段——期待阶段,大三马上面临实习和找工作,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会踌躇满志,筹划自己的未来,而一些成绩差混日子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心理焦虑。

由于人类进入多元化时代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使正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的90后群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惘。此外,90后的学生 独生子较多,自我观念极强。

显然,“公式化”、“文件化”,“只求平安”,“临时救火”的德育方法不能对症下药,解决根本性问题。针对这一群体需要分阶段、差异化甚至个性化的德育方法,而这又是现在的高职院校所缺少的。

2 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从古至今、国内国外都有相应研究,他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

2.1 国内对工匠精神的研究

我国古代的《考工记》和《说文解字·工部》中都可以追溯到工匠的源头。在古代,工匠指的就是手艺人。神农、鲁班、黄道婆……也应是早期具有工匠精神的代表人物,赵州桥、现存的古代建筑、苏绣制品中都可以看出这些能工巧匠一丝不苟、别出心裁、道技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但是自古至今中国有着对手工业者的偏见,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在宋过渡到元时期,职业的十等分中,工被定位六等,匠被看成七等。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在人们的意识领域内得到认可还需要扭转历史上由来已久的观念。

目前,随着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低碳环保产业的需求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及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对技能人才需求上升,“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需要高精尖的技能人才。时代对工匠精神的呼唤此起彼伏,“工匠精神”也首次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经对新时期工匠精神总结:一个新时期优秀的工匠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有踏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创新,不断追求卓越。

2.2 国外对工匠精神的培养

谈到国外的工匠精神,大家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德國的双元制,职业院校的学生交替在学校和企业进行学习。德国的教育分流从小学结束就已经开始,成绩优异者进入文理中学然后进入研究型大学进行深造,而其他学生进入职业教育方向的中学,最后升入应用型大学。德国的企业注重传承和技术的积累,不会因为一时的不景气而放弃从前积累的成果。

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于日本教育的始终,从政府到民间都非常重视。秋山利辉的《匠人精神》记录了一流木工的培养方法,其中注重的不仅是技能的培养,首先培养的却是与人交流和品德的培养。在日本体力和脑力劳动收入的差别不大,这使得匠人精神成为日本发展的原动力。

意大利的工匠是介于普通工人和艺术家之间的劳动者,他们对自身的劳动非常认同,有着家族传承的传统,他们注重技术的传承和细节的雕琢。意大利在世界领先的跑车,豪华餐具、奢侈品等都离不开工匠精神的精雕细琢。

在瑞士与德国和意大利一样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职业教育对它在精密仪器制造领先的地位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经济发达的美国,同样崇尚工匠精神,亚力克·福奇的《工匠精神》在美国成为畅销书籍。在书中他也指出,美国工匠不拘一格,依靠拼劲和创新精神研究出改变世界的发明创造。

3 国家的发展需要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目前,世界上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在中国寿命超过150年的企业仅存5家,看长寿企业的发展,工匠精神从中起到了巨大的发展,这些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基础上融入了高新科技的力量,寻求了差异化、多样化的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新时期的工匠精神。

工业4.0就是以制造业智能化为特点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具有三个特点:(1)一主多翼:ICT引领,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多领域协同突破、相互促进。(2)跨界融合:互联网与制造业、制造业与服务业等融合渗透,不断创造新业态、新模式。(3)开放协同:创新将更多在产业生态体系、产业链条层面展开,单打独斗式的创新已难以生存,开放共享、合作共赢成为潮流。由此可见,时代的发展需要一专多能,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的复合型人才。

为了更加具体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笔者设计调查问卷,对张家港的50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为: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对面试人员应具备的十二项职业素养进行评分,评分结果为:责任心>问题的解决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专业技能证书>所获奖项>成绩>工作经验。由此可见,目前企业的对员工的需求首要的不再是员工的技能和工作经验,企业更需要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善于钻研探索的有责任心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外代购这一行业的迅猛发展,这种现象说明中国人民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的产品质量不能满足国民的需求,人们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

4 高职德育工作与工匠精神培养的关系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我国产业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培养出来的劳动者应该首先品德高尚,同时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工匠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是从业人员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紧密相连,是从业过程中对职业的态度和精神理念。①工匠精神也是职业素养的体现。

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这要求高职德育工作必然要与工匠精神的培养相结合,为企业里的能工巧匠的培养奠定基础。

5 如何在高职院校内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德育实践育人模式

工匠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教育的双主体共同努力,长期合作才能得以实现。高职院校建立培养工匠精神的德育实践育人模式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关键。

5.1 加强舆论宣传,转变传统观念

要想转变人们自古形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偏见,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新闻媒体的宣传和身边榜样的影响,人们只有对一线工作的技术人才的观念转变才会初步奠定职业教育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基础。

5.1.1让工匠精神植入人们成长的过程

对古代优秀匠人的材料进行文学编辑整理凸显工匠精神,做成儿童读本、连环画册、写入中小学教材,在中高职就业指导的教材中写入现代工匠大师的案例,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古代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和创新创造的能力,以知名工匠作为自己的榜样。

目前小学到高中的课程中已经增设了劳动技能课程,但在学校这并不是一门主要课程,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仍停留在“有要求,无检查”的状态,这些实践活动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劳动技术课应该有专业的教师,寒暑假的社会实践除了对孩子们进行技能的培养还应通过参观企业,了解企业文化等活动对儿童进行职业素养的熏陶,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激发孩子的潜能,意识到劳动的光荣,为初中毕业后的职业学校的分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中职开始,做好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得到家长和社会认可的关键,根据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将不同行业的工匠精神融入学生技能和成绩的评价体系,让家长和社会看到中职和高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前景。

5.1.2树典范,让工匠精神成为永不磨灭的时尚

高职院校内对技能竞赛获奖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奖励,并在校内进行事迹宣传。鼓励企业树立工匠榜样,国家对能工巧匠予以奖励和宣传。通过高调的宣传让人们崇尚工匠精神,工匠自身也会有荣誉感,有社会地位,有经济保障,逐渐成为人们羡慕的群体。

5.2 形成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体系,实行文化育人

5.2.1 完善专业培养体系

新时期工匠精神“高超的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有踏实的理论功底和一定的科研能力”是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源泉。因此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结合政府部门的行业标准,结合新时期产业对专业培养的需求,将适合本专业的工匠精神培养内容写入培养目标,或者专门设置一定的课时让学生了解该专业的工匠文化,内容应包括该门专业技术的历史传承,专业技术与职业标准等。高职的专业培养目标的设立要与中职培养目标相衔接,避免内容的重复与脱节。

大班实训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单独指导,应实行小班实训课教学,教师用自己的严谨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技能的传授。将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平台和契机,通过对学生的指导和反复的操练培养出高、精、尖的人才,让其成为学生中的楷模,通过这些楷模对其他学生进行同伴教育,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

5.2.2 将工匠精神融入文化育人体系

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认识到作为一名高职大学生应给予自己一个怎样的定位。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成为一名好的工匠前的一项必备素质。

利用地方文化影响学生,例如沙洲职业工学院地处张家港,在新生入学参观港城时就对学生进行张家港精神的宣传,为学生融合张家港奠定基础;在校园环境的布置中注重“工匠精神的”宣传,注重环境育人的氛围,例如沙洲职业工学院校园内立德广场、树人广场和梦想广场浸润学生的德的培养,每个系部的门厅设计都包含专业文化内容。校歌、校训、校规中体现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旨。利用平台、QQ校园网等自媒体平台等现代化的手段对“企业道德模范、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及职业素养等内容进行文化再加工后进行广泛宣传。

可以国内、国际邀请专家、学校的优秀毕业生、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技术能手等来校做讲座, 将古代与现代的工匠精神相结合,中国与国外的工匠精神相结进行讲解,拓宽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自身修炼工匠精神的意识。此外,学生广博的知识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个人修养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类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促进学生全方位的提升。

5.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中国古代,工匠的学徒过程,都是由师傅口传身授,徒弟模仿,直到达到制作标准方能出徒。徒弟只有心领神会,才可以不断创新激发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责任心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若想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必须要有好的师资队伍,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

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一般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原大、中专教师,他们基本功较为扎实,但由于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知识比较陈旧,跟不上企业的发展;第二类为新招聘的应届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毕业生,他们基本都属于非师范专业毕业生,缺少一定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的功底,具有学历高但缺乏动手能力的特点,青年教师中一部分也是家中的独生子,缺少吃苦能力,自身工作中就缺少工匠精神,第三类教师来自企业的高级技工,虽然自身技术过硬,但是在授课过程中缺乏技巧,不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第四类教师因为自己任教学科取消而转教其他学科教师,因此每个层面的教师都有一定的缺陷,培养出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还需要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

5.3.1 制定严格的职业院校师资选拔的标准,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高职教师的选拔首先应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动手能力,更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要能对学生从责任感、治学态度、语言风范、人格交际等各方面都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因此在高职教师选拔时应制定学历、科研、实践和教学能力、职业素养的综合考核标准,可适当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员工的选拔标准作为教师入职的选拔标准,在入高职院校工作前应先在高职院校实习一至两年,经考核合格放可以获得高职教师资格证,并且正式上岗。

打破教师的铁饭碗,设定考察期限,考察期限内不合格的教师可以辞退。工作年限内按照考核标准进行晋级。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校内加强教学督导对教学工作的检查督导,实行新老教师结对子,优秀的老教师对新入职的教师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对年轻教师进行指导。

利用寒暑假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教法的培训,鼓励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到企业培训,并制定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轮训的制度,企业和学校联合制定培训的考核制度,避免“学校送教师到企业培训,教师利用培训时间进行休假”的现象发生。在企业培训的教师应该负责工学交替过程中在企业实习或见习学生的管理工作,主动了解学校教学和企业工作间的差距,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应加入技能考核,在教师中营造双师型教师的氛围。

5.3.2 聘用企业的德艺双馨的人才做学校的兼职教师

从企业聘请技术水平高、职业道德素养好的人才到校任课或者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但是要对企业请来的兼职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达到能真正完成好授课任务的效果。

5.3.3 建设配套的鼓励机制和考核机制

为了鼓励教师在技能上能够有所长进,应对教师在企业中实习,与企业合作完成项目,带领学生进行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等活动给予一定课时的补贴,对成果显著的设置专项奖励。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流程过于简单,为了达到教育部对高职高专70%的双师教师要求,教师们往往在学校的帮助下摇身变成双师型教师,缺少严格的认定标准,没有后续的考核体系,不具有任何激励作用,只流于形式。

5.4 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的培养

针对自我观念较强,同时又缺少对自己的准确评价能力的90后群体,班主任教师应多与本班学生交流,了解每位学生的长处,在日常德育和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想干的和能干的出发,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对学生的评价,用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的评语代替统一规范的评语等方法来弥补缺少个性化的德育方法。

在学生心理发展的第一段——好奇阶段,可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参观,了解企业文化,了解岗位需求,为学生树立专业目标奠定基础;第二阶段——迷茫、反省阶段,进行校内实训,通过实训活动了解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岗位技能。但是,校内实训虽然是工匠精神培养的一个途径,但是还缺少企业的真实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在这一阶段可以进行工学交替活动。第三阶段——对未来工作期待阶段的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校内指导教师要多与企业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从德到职业素养乃至技术水平的指导;推进加快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步伐。课程的设置应贴近企业需求,推进“现代学徒制”使学生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的基础上真正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

5.5 与企业合作做好工匠精神的培养和延续工作

日本工匠秋山利辉总结了匠人须知30条,主要先从德的培养着手然后才逐渐过渡到技能培训;在德国的双元制中,技术工人入职前必须有3年的技能培训的经历,考试通过后,还要在企业里做3~5年的学徒然后才能正式上岗。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学校一家可以完成的,必须要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逐渐养成。

学生从离校到在某一个工作岗位上稳定下来的过程是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环节,企业的岗位职责、对优秀员工的态度、对优质产品的奖励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都关系到培养一个优质工匠是否成功。

因此,高职教育应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順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有自己特色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与企业联手,培养出能够推动时代发展的精良匠人。

参考文献

[1] 李忠英,整体构建高职院校德育体系研究[D].山东大学,2006.

[2] 薛栋.中国工匠精神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6.

[3] 秋山利辉.匠人精神[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4] 林韧卒.高职院校德育体系整合创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5] Alec Foege, The Tinkerers- The Amateurs, DIYers, and Inventors Who Make America Great (retail) (epub)[M].New York:Basic Books.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工匠 精神 平安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