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3年,“3亿人都在用的拼多多”赴美上市。虽然这家公司争议一直不断,但240亿美元估值的造富神话着实疯狂。如今,成立刚刚两年,被称为“资讯界的拼多多”的趣头条也要奔赴纽约敲钟了。
据彭博社、路透社、时代周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成立于2016年6月的趣头条,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赴美IPO,筹资大约3亿美元,估值可能高达30亿美元。以目前的汇率计算,约合205.58亿元人民币。
神奇的是,这两家估值“火箭上升”的独角兽都不是新行业。两家公司所在电商和资讯,几乎是国内互联网巨头最集中的两个领域。拼多多至少在运营模式上,比淘宝和京东都有所不同。趣头条则基本上还是一款类似于今日头条的产品,也很难说在算法推送技术上比后者有多大的进步。按理来说产品同质化程度太高是互联网公司的大忌,那么趣头条又是如何快速撑起30亿美元的估值的?
趣头条和拼多多的三个共同点
趣头条被称为资讯界的拼多多,除了因为估值增长速度外,还有三个比较显著的共同点。1.目标用户群体对价格非常敏感;2.产品或内容并不比同类型产品好;3.短时间内,流量/GMV爆发式增长。另外,两家公司的大股东都是腾讯。
数据显示,2017年7月,趣头条在Android端的月独立设备数为1500万台左右,到了今年6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近4000万台。并一举跻身新闻资讯类APP榜单第9名。
日均独立设备数量方面,趣头条从2017年7月的不到400万,快速上涨到今年6月的1200万附近。
用户策略方面,趣头条使用了非常接地气的走量打法,“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并成功了获取这部分长尾流量。数据显示,男性、41岁以上用户是趣头条的主力流量。消费水平低、中低、中等三个等级的用户占到62.87%。
内容方面,趣头条类似于今日头条但质量尚不如后者。趣头条提供的都是一些比较放松,读起来基本不会用脑的资讯内容。但在广告数量方面,趣头条几乎是今日头条的两到三倍。有意思的是,和今日头条等传统资讯平台把广告分成主要奖励给内容创作者不同,趣头条的奖励主要是给看资讯的用户的。
“官方付费刷量”模式,还能持续多久
和今日头条相比,趣头条吸引新用户和保持用户活跃度的方式非常的简单粗暴,即全部给与现金奖励。新用户只要注册了趣头条就会有至少1元钱的现金奖励,平台也没有设置什么提现门槛。趣头条的slogan是“让阅读更有价值”,这个价值可能对于用户来说指的是实实在在的“金钱价值”。
另外,为了加快用户裂变速度。趣头条采取了一种类似于“发展下线”式的亲友邀请模式。每位用户只要邀请了6位好友,就有60元现金奖励。且邀请的好友只要有阅读行为,自己也能赚取“金币”,这种金币积累到已经数量就可以兑换成人民币。
为了维持老用户的活跃度,趣头条设置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任务系统”。用户每天签到,看的新闻条数、时间越多,也就会获得越多的金币和现金奖励。实际上,这种方式类似于某些视频网站、媒体平台的刷量行为,但趣头条是摆在明面上的“官方刷量”,并最终由广告商买单。
事实证明,趣头条这种剑走偏锋的方式至少在产品数据指标方面成功了。而且由于现在流量越来越贵,花钱买流量的推广方式成本不一定比直接给用户发钱低,效果可能也不如后者这么“实在”。但通过现金奖励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数据真的稳定吗?趣头条的商业逻辑真的能通过华尔街的考验?
首先,新用户注册、邀请等方面的现金奖励,会是趣头条前期最烧钱的两个地方。在目标用户群体注册数量基本稳定后,趣头条用于补贴用户的现金数量会相应减少。但总体广告收入能否覆盖补贴成本,还要等到趣头条的招股书披露相关数据。
其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消费升级必然是一个大趋势。而所谓的消费升级就是让人们的空闲时间变得越来越贵。也就是说,趣头条这样靠小额现金补贴吸引用户的手段会变的越来越难。趣头条可以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赚取第一桶金,但向更远处看就必须提到转型。
参考今日头条的发展规划,媒体资讯类平台最重要的还是内容。趣头条在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时,董事长雷建平也在接受采访时承认,趣头条在内容方面相对还比较单薄,并计划把融资主要应用在内容建设方面。
但趣头条一直以来的“奖励阅读机制”,其实很不利于公司在内容算法上的升级。很多用户为了快速完成每天的“阅读任务”,会专门找一些内容较短的文章来读。“刷量”必然导致数据失真,这是趣头条转型路上的一大障碍。
另外,趣头条大量的硬广告数量其实非常影响用户体验,这又造成了选择面包还是理想的矛盾。更何况前方还有一个更强大的今日头条,如果按照这个对手的方向来走,趣头条可能不会有竞争优势。至少从目前来看,趣头条的下一步棋远不如拼多多那么好走。
作者:K线战车
责编:金宇
副主编: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