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创新“知易行难”,冯大辉哪些话触及创业者深思?

互联网+
腾讯数码
2018年08月14日 16:36

冯大辉的话,能引创业者深思。“我个人的恶趣味你们都抄了去。”见实认为,这非但不是一个笑话,反而代表了一大波创业者的心声。“瞧啊!他们做了一个东西很不错,我们也要做一个出来。”这一行为,充满讽刺的意味。

冯大辉说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还没有开发出“抽奖助手”这一小程序之前,里只有几个类似的小程序,同时并未更新。但自从开发出“抽奖助手”之后,里陆陆续续已有990家在做类似抽奖的小程序。冯大辉说:“有些地方甚至是1:1复制,复制的细节又比较粗糙。”

这个现象,或多或少说明一个问题,如今虽然版权意识很强,但谁来管理版权?另外一层意思是,如今开发一款创新的小程序,真是“知易行难”。

和见实一起回到现场,听冯大辉讲一讲他开发小程序的事情。

如下,Enjoy:

大家好!我是来自杭州的创业者冯大辉。到这里分享,其实有点紧张,因为我从来没有在开放的场合做过分享。

社交场景下的小程序怎么做,或者说有什么创新的可能性?我认为其实很难。本身就是一个社交工具,哪怕开发的产品和社交沾点边,都可能让腾讯很敏感,这个时候我认为这个挑战是够大的。

我们做的“抽奖助手”这个小程序怎么来的?说实话不是我们去借鉴别人的某个想法,也不是说看到别人做,我们也克隆一个。

“抽奖助手”其实是来自自己一个真实的需求。去年11月初,要帮朋友在微博上做一个抽奖,但由于自己好久不用微博的抽奖功能,于是从头到尾一步一步走下来,走到最后发现不能设置定时的抽奖,需要付费才能用。

我只是帮朋友免费做一次活动,要付费5000多成为高级会员。而且整个抽奖过程的体验非常的糟糕。我就在琢磨,微博上这么多做营销的,每天这些人在微博上,疯狂地做这样那样的抽奖,原来这些人都花了钱,有的可能用了高级版接近1万块钱。

但是,我发现的这个需求,在里如何体现呢?

我认为在里抽奖应该更简单更快,而且不应该需要什么成本。在里我找类似的工具,找了一圈发现有几个,但都已经停止维护了,功能也都很糟糕。

我想了想,跟同事说,我有一个新的想法,说要在里做一个抽奖的工具,大致的数据模型已经想好了,年底之前应该有100万用户。同事当时很怀疑我灵光一现的想法。后来,把整个工具大致的样子跟他讲了,他听完后也认为可以做。

这个工具我希望能满足几个场景。第一个:希望在朋友圈可以抽奖;第二个:希望在群里也能抽奖;第三个:希望在里能把过去的留言,前三个点赞最多的,也可以给他们奖品。于是,这三个场景满足后,我更想解决的是,马上就到年底了,年会的时候看过各种互联网公司搞抽奖。我就想,能不能让“抽奖助手”小程序,去做这些事情。

很不幸,前一两个礼拜根本没什么人用,也没传播开来。后来,我们发现传播模型上有问题,迅速在功能上做了一个很小的改动,它的传播路径一下子就找对了。抽奖助手小程序的流量,后来才一点点起来。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它首先解决得是我个人的需求。这个场景下,还解决了原来存在的一些功能,比如在群里发红包,有时候也抽奖,做随机性的活动;还有在朋友圈、我们也希望这个工具解决这些需求。

说实话,当时我们没有考虑到这个东西怎么赚钱。当时我们受到了投资人的质疑,因为投资人觉得钱给了我们,好长时间什么也没干。但是,做这个东西确实不赚钱,我也没办法。我就说,这个工具暂时还想不出来,有什么商业空间。

我做了抽奖助手小程序之后,我的一些朋友在我的启发下,大家认为这个团队好像什么也不是,居然能做这么好的东西,我们也要去做一个小程序。其实很多朋友一上手,根本没搞清楚的边界,做的很多事情是在小程序体系下根本不能做的。比如,要做一个纯社交的工具。开放小程序的能力,不是让更多人也做纯社交的东西,即便做了可能也不会通过。

同时,在生态之下,还不能去做一些恶意营销、恶意的东西。我认为应该厘清这个风险,也应该想清楚小程序本身的边界。如果想不清楚,只是说做一款很火的东西,往往就达不到想要的目标。

我也提醒一下创业者,在做小程序之前,应该想清楚小程序增长的模型是什么?不能说做了一款小程序,这个东西做得很漂亮,到投资人那里,阐述一段梦想、未来的一个设想,投资人给你一笔钱,拿这笔钱再去砸数据。抱着这个态度的团队,我认为不太可行。

我们做抽奖助手这个工具,数据传播的模型一开始想的很清楚。因为在这之前,我们曾经做过几个非常不成功的产品。第一个产品叫“见面助手”,我个人非常喜欢,但所有人都认为是一个失败的功能。假设某个投资人说:大辉我们找时间谈谈,我就发“见面助手”程序过去,里面指明了基本的信息。从产品的传播模型来看,非常有限。因为基本是一对一的传播,传播非常慢。

后来,我说我们要不做一个吃饭的,因为吃饭至少是一对多个人,可能是10个人以内的传播,数据起来了一点,但还不够。如果做一款真正有效地传播起来的工具,应该是一对N的。一次传播出去,应该把能影响到的人都拉进来,“抽奖助手”刚好匹配了这样的数据模型,才能传播起来。

有些人就会说,你做这个东西多少还是有一点点创新的含量。但是,我们到现在也很尴尬,做这个小程序又不赚钱。我昨天很好奇,搜了一下里,大概有990家都在做这个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团队盯着抽奖不停地做,而且有些地方是1:1的复制,复制的细节又比较粗糙。

有时候我们做的不是百分之百正确,这些团队往往就把我们错的都抄去,而且有些设计是我个人的恶趣味,但很多团队也把我个人的恶趣味,原封不动地抄过去。比如,“抽奖助手”应该在也能够嵌进去一个抽奖,很方便让用户去操作。我们做出来之后,发现很多团队都用了同样的设计思路。

但是,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个功能使用量很少,可能只有我个人经常用。他们做这个功能干嘛呢?我也不知道,就是大量地借鉴别人的创新,别人的想法。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对的,很可能是别人也掉坑里了,你不过是第二个、第三个。

我们也很无奈,即使有人抄了,也没办法保护所谓的创新。因为在小程序狭小的空间里,能说什么产品思路是原创的?我没有那样的信心,即使有的朋友很客气地跟我说,我们做了一个功能,借鉴了你们的产品,明天就上线。我也只能欣慰地笑一笑,起码别人告诉我。

创新现在也保护不了,那怎么办?我们现在还在想。建议创业者,如果想去做小程序或其它的产品,可能在你开始时就要想一想,“你看到别人做得不错的东西,要怎么吸收,还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过来。”

自己是喜欢创新的,当然不喜欢看到千篇一律的产品。不愿意做,也不想做的一些功能性的产品,或场景化的需求,这些才是需要我们去尝试的。比如抽奖,需求是有的,永远也不做。如果有团队去做,对来说是可以的。再比如自己可能永远不做排行榜。如果阿拉丁团队做一个排行榜,我想也不会拒绝,他们内心也挺高兴的,意味着小程序的需求其实很刚性的需求场景。

场景。什么叫场景?在一个环境下,有时间、地点,分享的过程,可能是一个场景。思考这个过程中有没有需求?比如,从我进入到会场里面,到午餐跟朋友见面,会议的组织形式,会议之后的互动形式。我这里认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需求。

那么,这些需求能不能变成产品,能不能产品化。产品化能不能小程序化,能不能传播开,能不能变成一个更通用的场景,能不能在公司例会下可用,能不能在线下的咖啡馆可用?这就是一个场景的衍生和变化。

“抽奖助手”能够解决很多公司年会的抽奖和互动。我们做得其实很深入,包括怎么投屏,让相关信息滚动起来,做了很多。但我相信尝试“抽奖助手”的人,根本没有看过这个功能,这是我们走了很多弯路,也没有解决这个场景下的东西。

我们每次去,都要跟提很多需求,提的需求从来不会被实现。这个反而说明了,还是要继续提。我个人对现在的小程序能力有很大期待,现在小程序能力的释放还不够。也可能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还不打算给所有人用,也可能觉得已经够了。但我永远期待释放更多的能力,技术能力的释放,业务边界的释放。

我也希望有更好的技术服务,希望自己能够提供一些技术性的指导和咨询类的东西。我也希望有更好的信息指引。事实上很多创业者,或很多新团队一进来,根本搞不清楚。我们这些老司机遇到的坑实在太多了,就认了。所以,我相信这也是对的一个挑战。

我也希望能够保护一下创新。其实知识产权、创新这几年已经越来越被重视,但有的时候我们已经明显看到有一些应用,就是在干扰市场。比如说有一款小程序很火,第二天可能会出现100个类似的,这样的东西有什么意义呢?在这样的行业还出现大量的复制,对这个社会有什么价值?那些人,实在是太无聊了。

从这一点来讲,至少应该明确哪些东西,不能无限制地复制。做一款有价值的小程序才是正经事。

我内心原来对小程序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总认为小程序有一个“小”字,不像做程序那么严肃、正经。但后来发现越来越多的用户,其实挺依赖这个工具。认为说,我们也应该正视、更严肃地对待小程序这件事情。最后,祝愿大家能从小程序上有更多收获,拿到更多投资,去赚更多钱。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程序 助手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