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猎豹CEO傅盛:如果产品不是真有用,把公司关门我也认

互联网+
腾讯数码
2018年08月21日 23:54

猎豹CEO傅盛

两年前,猎豹移动在全球移动端大概拥有6亿月活用户的时候,傅盛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下一个更大的机会?

进入2018年,傅盛的思考有了结果。3月21日,猎豹一口气发布了五款机器人,5月8日,小豹AI音箱正式开售发售,之后小豹AI翻译棒在7月24日正式开售,短短2天时间首发1万台售罄。

从信息流、直播短视频再到如今的AI机器人,“猎豹”真的就像一只豹子一样,嗅觉灵敏、行动迅猛,不断地在探索新的领域。作为一家做工具应用起家的公司,这看起来似乎有些不务正业,甚至有质疑的声音,认为猎豹作为一家工具类应用起家的公司,过于追逐行业风口。

涉足机器人领域背后的逻辑

“其实谁不愿意做一家百年老店,什么也不用动,公司越来越好。但事实上这只存在很早的工业时代或者很早的农业时代,靠着生产一把剪刀就可以卖几百年。”傅盛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这个被誉为创业导师的天才产品家,身上似乎总有一种紧迫感,一直在寻找属于猎豹的安全领域。移动互联网时代变化太快,新的需求、新的技术在推动这个行业一波一波的发展,每一次的发展又都是以淘汰一批企业为代价。

在傅盛看来,一家公司的时间越长,它越容易陷入保守的境地。而固步自封,在新的变化来临的时候就意味着被淘汰。

如今的猎豹也是一家比较有体量的公司。财报显示,猎豹移动2017年总营收49.75亿元,净利润14.22亿元,手握6.21亿元净现金流。这让猎豹有资本在人工智能等领域去展开更加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在采访中,傅盛举了个懒蚂蚁的例子来解释猎豹这几年不断探索新业务背后的投资逻辑。蚂蚁群里有一种蚂蚁,生物学上叫做“懒蚂蚁”。这种蚂蚁永远不跟着主干的队伍去爬,而是到处跑,不断去发现新的食物源。蚁群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蚂蚁的存在,才避免缺乏食物被饿死。

猎豹的主干业务是围绕以工具和核心的AI技术进行布局。从最早的工具杀毒,到后来的News Republic信息流,都是顺着这个逻辑自然衍生出来的业务。在理解了这个逻辑之后,就不难理解猎豹如今为什么会进军机器人领域,开始做硬件了。

这些产品的背后,技术核心都是AI,它们实际上也是一个系统工具。不想因为操作系统越来越封闭而把自己困死在牢笼的猎豹,必须要不断奔跑,寻找新的猎物。

做真有用,能落地的产品

在上周末刚刚结束的2018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傅盛做了主题为“真有用机器人 助力中国服务产业升级”的演讲。他认为,今天机器人一定要为用户提供真正需要的服务,把所谓的黑科技,变成一个非常简单实用的服务,而不只是一个技术参数。

一家做移动应用APP的互联网公司,怎么能够做深度学习,又怎么能做好硬件?

在傅盛看来,深度学习不是只有大公司才能做,恰恰相反的是,机器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深度学习给猎豹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弯道超车的核心第一就是开辟新的品类,第二是用新的思路去做。”傅盛说。

AI的出现让人脸识别、翻译、语音识别等看上去跨行业的领域变成了一个集中的底层,神经网络模型能够在语义识别、语音识别、人脸识别、图像识别等不同领域达到同样的效果。这样就使得猎豹这样的公司有机会用一个通用型的技术模型,去解决在各个领域的感知问题。

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研发型的公司,猎豹选择把上述的这些领域进行分拆,针对性的推出产品,让用户去检验技术是不是真的好用。如针对语义识别推出小豹ai翻译棒;针对语音识别推出小豹智能音箱等。

作为业内有着不小名气的产品经理,傅盛把自己的产品思维带到了做硬件上。“如果我们的产品不能够达到我认可的真有用,我宁可让这个产品毁在公司,我把公司关门了我也干。”傅盛表示。

他的产品理念不能容忍自己做出一个只能当做摆设的产品,而是需要能落地应用,并且要天天琢磨用户到底喜不喜欢用它。

傅盛在采访中透露,猎豹的全球首款五星服务接待机器人豹小秘,近期将实现量产。对于他来说,做硬件与之前做移动应用类产品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这一代产品量产之后,还需要焦虑下一代的量产。

用互联网思维做硬件,盈利不是猎豹短期要实现的首要目标,而是要先把产品做到足够大的规模。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猎豹 机器人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