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信行业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变量,中国铁塔在香港上市是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中国铁塔成立之初所承诺的三步走战略基本完成,改革告一段落。
8月8日,中国铁塔正式在港交所上市,股份代号0788.HK,本次融资规模约543亿港元,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IPO。这与中国铁塔自身的体量和所处的特殊产业环境密切相关,投资者看中的是中国铁塔的独特性地位和稀缺的竞争壁垒。笔者试图对铁塔的竞争壁垒和多元化前景略作探讨,以便对这个巨无霸有更进一步的清醒认知。
特殊的客户和股东
从资本结构上,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都是中国铁塔的股东,其中中国移动持有超过38%的股份为单一绝对大股东。从铁塔披露的招股书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移动同时也是中国铁塔最大的客户。来自三大运营商的收入占据了铁塔收入的99.4(2017年)。
这是一种特殊的股东和客户,股东同时是客户,且是主要收入的客户,三大电信运营商同时派驻有高级管理人员担任铁塔董事会管理人员。
这构成了铁塔最基本的也是最特别的竞争壁垒,尽管作为客户三大电信运营商有迫使铁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基本诉求,但是作为股东,也有在股市维持股价稳定和从资本市场获利的诉求,哪一种将占据主流价值观,取决于一种微妙的平衡艺术或者来自监管层的态度。
承诺与禁止的义务
与全球的同行,尤其是中国的同行相比,中国铁特所拥有的政策壁垒堪称无与伦比。一方面在监管层,工信部多次发文协调中国铁塔和三大运营商的关系,要求三大电信运营商在存量杆塔和新建杆塔上全部交付费中国铁塔,另一方面三大电信运营商集团公司层面也正式向中国铁塔承诺不再自建铁塔等配套设施,同时把地铁、铁路、高速、机场、车站等公共类重大场所和大型场馆的室内分布系统全部交付给铁塔负责。
来自监管层的行政干预力量和来自股东的承诺,是铁塔公司稀缺的竞争壁垒,对于其他铁塔企业,尤其是中国的铁塔民营公司,几乎不可能获得如此的政策资源倾斜。
巨量的铁塔规模
招股书显示中国铁塔目前持有194万铁塔,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铁塔公司。
从这个表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收入规模还是站址数量,中国铁塔都远远超过了全球的同行。
在国内,更是无人能够与之匹敌。
国内最大的公司A,其市场份额还不足1%。只有十家公司拥有站址超过1000个。
可以说,中国铁塔在主营业务上处于绝对的垄断市场地位。正是基于自身庞大的站址资源,铁塔公司才能整合社会站址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同时这样构成了铁塔开展基于站址资源的多元化业务探索基础。
可以说,在未来,以铁塔公司目前的站址资源规模,无人能够打破其垄断地位。
从竞争壁垒的角度看,中国铁塔拥有的是稀缺性的,除非有形的顶层设计打破这种稀缺性,目前还看不到纯市场的力量能够与中国铁塔抗衡。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关注一个问题,即市场竞争是否是有效的。
按照招股书的信息,中国铁塔的在定价上是以成本为基础的市场化定价。其中包括刚性的必须转移给客户的成本,比如钢材成本上升、地租成本以及人工成本。实际上这是一种基于上游成本的下游价格联动机制。所谓市场化定价的内涵既是这样的。
多元化的前景
中国铁塔在招股书说,一方面要维持好与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关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拓与其他行业客户的关系。比如广东铁塔利用通信站址资源及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的信息化运营平台,为电力杆塔信息监控、电力无线专网建设等提供有效支撑服务。
这是铁塔试图开展多元化收入的探索之一。其他探索还有天津各区环保局提供空气质量集中视频监控服务、在上海帮助监管部门实现市内井盖的实时监测、在云南丽江市提供景区内包含视频监控、气象监测、环境监测、应急广播、智能照明以及信息发布在内的一体化信息服务。
招股书数据显示,铁塔的客户收入已经在2017年超过600万,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却代表了铁塔的资源利用模式。
在笔者看来,多元化是铁塔一条很艰难但是不得不开展的道路,一是存量资源的价值经营,是铁塔公司扩大收入的重要来源,二是三大电信运营商依存度过高,并不利于铁塔公司对外讲故事,尤其是在资本市场讲故事。
而选择多元化,开展基于站址资源共享的信息应用,则为铁塔提供了丰富的故事叙事能力。
招股书显示,铁塔将在政企通信网、视频监控、数据采集三大类信息应用领域积极开拓多元化业务。
结束语
铁塔是中国国情的产物,能够上市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未来随着5G的到来,资本开支将考验铁塔的能力,这需要铁塔在效率和成本上提升能力,服务好三大电信运营商。拥有壁垒并不等于现金流,多元化还需要探索,可能内部降低成本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