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2财报之后,阿里可能会有哪些潜在变化?

互联网+
腾讯数码
2018年11月24日 08:38

脑子里突然一团麻。仍还是想力争给出一点逻辑,哪怕一丁点趋势判断。更多看它接下来可能会发生点什么。不怕笑话,就顺着一路写下来吧。

此刻,阿里美股股价微幅上扬。而昨天财报发布会后,先涨后跌,尤其午盘跌落急速。随后有一波修复,买盘也没力量。这似乎显示出一种不安。

它应该真实地反映了财报效应:当季,阿里营收非常壮观,同比增幅高达61%,可谓傲视全球同业(亚马逊、京东仅为阿里同比增速的1/2强)。不过,经营利润率、净利数据大幅下滑,未达预期。

未达预期,当然有合理理由。尤其蚂蚁金服的因素。

年初,阿里根据2014年协议安排,入股并获蚂蚁33%股权。6月,蚂蚁完成一轮140亿美元融资,估值大增150%达1500亿美元。估值提升,蚂蚁股权奖励公平值也随之提升。阿里为此授予员工蚂蚁股权奖励非现金开支达111.8亿元,股权奖励总开支达164亿。

这是本土互联网业迄今为止股权奖励开支最大的案例。它展示了阿里“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观。阿里确实在投资未来。

不过,这也直接导致阿里Q2净利同比表现大差。其实还有一层涉及蚂蚁的损失。当初双方协议里,蚂蚁每年需向阿里集团支付知识产权及技术服务费,金额等于税前利润的37.5%。若按2017年上半年净利表现,可是一笔不小收入。入股后,分润安排终止。

剔除蚂蚁因素,阿里净利数据依然惊人。

不过,即便如此,我个人认为,也还是有一些让外界担心的部分:

一、核心电商占比过高,当季达85%。它虽不能反映多元业务真实触达,但能反映交易转化。

二、一个周期以来,阿里投资并购频率未减,研发投入与战略性业务投入强化,业务推广力度加大,而且,许多方面都并非着眼短期回报。而收购来的业务,以及阿里独立布局的战略性业务,营收虽持续提升,净利表现却较差,未来一个较长周期也很难扭亏。

前者如文娱、饿了么们,后者如阿里云们。

再结合核心电商业务占比,它很容易引起投资人去直接对标亚马逊的收入与利润结构。从而会引发外界对于阿里业务整合与运营的成效。

三、外部环境变化。尤其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对应的进出口,以及与此相关的汇率变化。

我不认为这会影响阿里真实业务。但很容易影响股价。海外投资人未必真正完整理解阿里的业务面,而贸易博弈容易裹挟负面情绪,持续矮化中国市场。

这也是过去一段股价阿里吃亏的部分。相比近水楼台的亚马逊,在向海外投资人与整个市场宣导时,阿里要比它付出更多无形成本。要明白,亚马逊1997年就已挂牌,这公司其实一直很会讲故事。而投资人,老实说,在对比阿里与亚马逊时,根本无法消除有色眼镜。

阿里无法回避这层被动,所以它更需要锻炼内功。如果综合起来,我觉得,挑檐可以总结为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在保持增长的基础上,阿里面临收入与利润的多元诉求,以及结构的转换。这里面也有成本结构的转换。

在这基础上,这也就涉及到我对它的一点趋势判断了:

一、 阿里可能大规模、多层次、多视角地强化2B业务群。

阿里电商市占很高,即便停在眼前,同业3年想超它都难。电商内部业务占比也高(85%)。因此,我们判断,接下来,阿里一些重心将转上2B业务群。

这里的2B,不是B2B电商,而是供应侧渗透。它更多体现为行业互联网、区域经济的数字化转型。

这个表面看去不新。蚂蚁尤其支付宝、阿里云、菜鸟都早已行动许久。但我强调的是一种趋势与重心转换。

我们已感受到一些。尤其最近半年蚂蚁动向,它几乎在调动内部所有单元,开始超越支付与金融场景,整体输出,朝更多行业甚至数字城市渗透。

我们判断还会有一些新的业务动向。比如钉钉。这个过去被视为企业社交与工作平台的创业公司,有望在未来更大规模的企业级服务,以及民众生活与办公场景之间的衔接地带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我想说,钉钉应该到了大规模开放的前夜。它的底层甚至隐藏着比小程序还要生动的一面。

阿里妈妈这类单元,甚至也会有更多的开放动向。

当然,阿里一定整体的开放,它会根据落地场景的差异,整个各路资源。你能从最近几届的云栖大会大会感受到不同的变化,这家巨头渗透行业与区域经济的力量越来越大。

这里面,阿里的价值已远远超越了商业组织,基础设施的气质越来越浓,甚至都具有一些公共产品色彩了。坦白地说,我还很难细化这个话题,但时,种种迹象都显示,中国许多地方政府甚至都已经将它视为整合区域经济的平台了。这是一种全新的变化。这也是我做出2B判断的外部原因之一。

当然,说2B成为重心,只是结合趋势相对而言,并非是说阿里不重视2C。两个维度根本无法分开。阿里本来也是S2B2C模式,具有云端一体化、端到端服务的能力。

这当然也是全新的开放进程。

二、 从“加法”到融合再到“减法”,部分业务或持续寻求独立。

几年来,阿里做了许多加法,投资、并购、整合、独立布局,眼花缭乱,导致一些业务隐含许多成本压力,而且还可能抑制它们的活力。

这里的“减法”不是大规模出售或裁员,而是某些业务的开放、独立,以及借力外部战略资本壮大自身。比如:

1、Q2财报已公布的,饿了么、口碑进入一个盘子。老实说,阿里当初投资饿了么第一天时,我就做出做如此判断。而今,它还将引入战略资本。外部消息说软银入局。

这一动作,不但符合业务版图的整合诉求,有利于冲击美团点评,也能优化阿里的成本结构。毕竟口碑与饿了么中短期很难贡献利润,而资金消耗巨大。

不过,我不认为阿里会让它们彻底独立,除了生态版图不可能容忍,这个周期也它无法容易失去并表的价值。要知道,饿了么与口碑一些业务,高频刚需,能贡献稳健的现金流,尤其饿了么未来会贡献更多“收入”而不是GMV的概念。

这一动作也有利于阿里的市值管理。亏损业务与盈利业务搅和一起,很难让人观察清楚。

2、刚才提到的钉钉,或将走向大规模开放。未来它甚至不排除引入战略资本。

阿里当然有钱,但它必须释放钉钉的活力。虽然钉钉在技术、数据层面不可能脱离阿里,但就具体应用来说,阿里系公司不可能支撑起的钉钉的未来。后者必须依靠更广的中小企业群。

3、盒马虽然现在很牛逼,独行侠一样,但它的投资成本高昂。在门店数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不排除输出技术与方案,汇聚加盟伙伴。否则它会被阿里自身的机制约束。此外,它也可能引入战略资本。

当然,就业务形态来说,盒马与阿里集团其他业务之间关联更紧,也很复杂,但在保持生态协同的情况,它最有可能变身为一个新的高度垂直一体的开放平台。

4、文娱部分。

这个业务版图有上市公司与非上市公司,里面股权复杂,非上市的部分里,无论是优酷还是文学、音乐、现场娱乐等,目前虽然需要高度协同,依靠生态作战,但如果不能释放每个组织的活力,协同也会是捣糨糊。

未来一个周期,文娱版图,很有可能也会有比较生动的开放与外部资本合作。未上市的部分里,无论是优酷还是文学、音乐、现场娱乐等,目前虽然需要高度协同,依靠生态作战,但如果不能释放每个组织的活力,协同也会是捣糨糊。未来一个周期,文娱版图,很有可能也会有比较生动的开放与外部资本合作。

多补几句。所谓“减法”也是相对。其实,你可以理解为平台开放的一部分。它建立在阿里“先收后放”的基础上。

“先收”的价值在于,阿里必须在底层数据、用户、技术层面先打通诸多单元旦,建立生态协同之后,随着业务演进,将再度释放每个单元的活力。

我甚至认为,过去一个阶段诸多收购的新零售项目,尤其是所谓8路纵队,未来也隐含诸多开放的力量。

这里面,阿里底层的竞争力,就是数据、技术、商业化。

其实,我还想补充阿里已经具有的一种能力:事实上,虽然它没有成立什么类似普华永道之类的咨询服务公司,但已经释放它,尤其是最近一年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前几天,它与上海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你体会一下这里面的综合竞争力。

在这个维度上,你会发现,阿里集团的“开放”,早已不是当年的范畴。这个复杂的组织,拥有许多想象的空间。

三、收入。这点其实并不担心。但是也有长短期的平衡,以及与同业的竞争。

拉长周期,一点都不担心阿里未来的GMV、营收。但是,毕竟这是一个外部环境不太明朗的时刻,一些业务的输入与区域的收入都会有平衡。举例来说,阿里之所以完购饿了么,除了生态完整性诉求外,也有营收的诉求。

“收入”于阿里,确实也有提升的挑战。虽然亚马逊与京东们的商业模式不一样,但从财务面来说,它们可审计的收入数据远大过阿里。阿里更多还是GMV的概念。

如此一个庞大的商业组织,如果收入、现金流还想以小博大,将很难支撑复杂的挑战,也会充满风险。

而且,资本市场也会不断地拿这一指标衡量阿里的未来。是啊,很多时候,所谓“增长”,就是营收与利润两个核心指标。上市公司,这两个必得占一个才好。占两个那是相当强劲的。

有时候,营收指标甚至也被一些上市公司当成防守的策略。

我也判断,阿里未来仍不会放过那些既利于补充生态又有利于直接提升营收的标的。不过,整体言,它可能会更侧重2B,尤其数据、技术以及工具型的标的。

四、利润。它当然跟收入结构的转换直接相关。尤其是未来2B进一步壮大,阿里的基础设施价值就更明显。基础设施公司的特征就是,收入可能不会暴利,但它的整体毛利、现金流会非常庞大而稳健,它也会让阿里这类公司的根基更为牢固。在它基础上,支撑起诸多应用层面的利润来源。

在这个层面上,阿里云计算等服务的价值,不会逊色亚马逊。

还应该会有直接增加利润的中短期策略,尤其是阿里的数字营销与广告业务。阿里妈妈也在走向开放,全场景、全链路、全渠道的覆盖,将为阿里的数据、技术、商业化能力打开更多机会。

总结

当然,有些动作未必会在未来两个季度发生,我看的还是中长期趋势。未必准确,但也是我认真思考过之后做出的判断。

这种动向应该不会那么容易。它仍将建立在阿里一复一日的运营、静悄悄的变化里。诸多变化,都需要这个偌大组织具备较高的决策效率、强大的执行力,并考验着它的价值观。我想,这对管理层确实也持续构成挑战。此刻看逍遥子主持的这3年,有许多可圈可点的故事,但是未来,它对决策层驾驭能力会更高。逍遥子也无法停留在这一刻。

我观察企业家的一个视角是语言表达,当他们反复使用同一种修辞、词汇,没有创新时,可能就是一个组织板结的时刻。阿里的许多管理者,正面临表达的创新。词汇对应的背后,是商业理念的革新。

不过,我还是相信阿里这家公司的未来。相比许多企业,它有强烈的危机感,常常就在内外觉得一片大好的时刻,突然就来一场变革。而周期常常就是两到三年。

老实说,马云近期的言论给我一些不同的信号。他又开始强调一些新的技术理念与商业理念了。下个月,如果不出所料,他应该会在云栖大会(杭州)峰会上做开场演讲。你知道,2016年,他就是在这一场合公布的阿里“五新”战略。至今已经两周年,“五新”已经深入人心,阿里的诸多理念、词汇都已经成为当局领导人口中的标配。

按照我的观察,马云应该会在下月对阿里与行业做出新的战略指引。应该会出现相对系统的表达与词汇更新。它未必比“五新”宏大,但一定有种种危机与机遇的映射。我视它一个枢纽转换期的趋势判断,从中应该能捕捉到阿里未来一个周期的发展动向、成长性以及长期投资价值。

行文到此,就结束了。我没有围绕Q2财报讲述更多,也没有做出股价的判断。我其实并不认同一些夸张的说法。比如今日福布斯报道中的股价预判。但我还是相信直觉,感受越模糊,越难把握,阿里集团这个偌大的商业组织,就越有成长的空间,老实说,仅仅在“新零售”范畴,它都还远没有进入新一轮荣耀期。所以,面对此刻的股价,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阿里 业务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