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内容包括父母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家离学校多远等-广州全城家...
唐颖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悯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悯量表和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BI)对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自悯与父母亲关爱、鼓励自主呈正相关,与父母亲控制呈负相关;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和母亲关爱对自悯及普遍人性感有显著预测力,父亲关爱和母亲鼓励自主对自我友善及正念有显著预测力。结论:父母养育方式对大学生自悯有一定影响。
关键词自悯 父母养育方式 大学生
1问题提出
自悯(self-compassion)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和正念三种成分。自我友善指友善、宽容的对待自己,容纳自己的“小缺点”,而不是严厉的自我批评。普遍人性感是自悯的中心,指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各种经历,而不是将自己与周围的世界孤立开来,认识到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足和失败。与普遍人性感相对的是孤立感。正念是指以一种清晰和平衡的方式觉察到当前的情形,既不忽视也不对自我或生活中的不利方面耿耿于怀,与正念相对的是过度沉迷。
自悯作为自我观的一种新形式,会对个体的心理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Leary等研究了自悯对于个体应对负性事件的作用,发现自悯能很好的预测个体面对负性事件时的情绪及认知反应,且自悯也能较好地缓解负性事件带来的不良体验。高自悯个体在面对失败或挫折时会更多地运用情绪聚焦应对中的接纳、积极再解释和成长等策略,较少采用回避策略。自悯水平高的个体抑郁症状在5个月的调查时间内有更多的减少或较少增加。对于年轻的女运动员,自悯与其羞愧、害怕失败、社交体型焦虑、恐惧负面评价、强迫练习等负面情绪和行为呈负相关,也拥有大于自尊的预测力。这说明,除了提高自尊,发展自悯对年轻女运动员来说更利于培养积极的运动经验。”
Neff和McGehee对青少年群体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母亲的批评和紧张的家庭关系与自悯呈负相关,而那些体验到来自父母接纳和肯定的个体则报告了更高的自悯。这或许说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自悯水平关系密切,但已有研究中,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甚少,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也尚不明确。期望通过本研究,一方面能够为阐明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悯的关系增添新的证据,另一方面也能够为改善父母教养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自悯水平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对5所高校共计5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35份,有效率为90.23%。其中大一110人,大二116人,大三112人,大四97人。
2.2工具
(1)自悯量表。采用自编的自悯量表,量表由16个条目组成,由被试独立完成,包含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感、正念三个维度。量表采用5点记分,“完全不赞同”记1分,“比较不赞同”记2分,“不确定”记3分,“比较赞同”记4分,“完全赞同”记5分。该量表信效度良好,量表总分及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914~0.974之间,间隔14天的重测信度为0.566~0.778,结构效度为0.818~0.962。(2)父母教养方式量表(PBD。采用杨红军等2009年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量表(Parental BondingInstrument;PBI)的中文版,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评估个体对儿童时期(16岁以前)父母养育方式的认知的自陈量表,分为包含23个相同条目的父亲量表(PBI-F)和母亲量表(PBI-M),分为关爱、鼓励自主和控制三个因子。该量表采用4点记分,“非常不符合”记0分,“比较不符合”记1分,“比较符合”记2分,“非常符合”记3分。修订后的中文版PBI具有良好的信效度,適合于我国大学生。其同质性信度为0.745~0.858,分半信度为0.661~0.844,重测信度为0.746~0.941。
2.3实测程序
先将两个量表合并编排,以班级为单位,尽可能在课堂上进行团体施测。问卷委托任课教师协助施测,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并事先让任课教师熟悉指导语。再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完整性与真实性检查,之后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
3结果分析
3.1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自悯得分及父母养父方式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父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与子女自悯均呈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相关(见表1),表现为:(1)父母亲的关爱及鼓励自主因子与总体自悯及各维度之间呈中等程度正相关;(2)父母亲的控制因子与子女总体自悯及各维度之间呈较低的负相关。
3.2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多元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自悯的影响,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以大学生自悯的3个维度和总体自悯得分的均分为因变量,以父母养育方式6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自变量入选方法为逐步删除法。
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1)在总体自悯因变量上,有3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自悯55%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它们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和母亲关爱因子;(2)在自我友善因变量上,有2个自变量进入了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自我友善51.3%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两自变量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3)在普遍人性感因变量上,有3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普遍人性感44.5%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它们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和母亲关爱因子;(4)在正念因变量上,有2个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一共可以解释正念50.6%的变异量,按标准回归系数的大小,两自变量分别是: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5)在所有自变量中,父亲教养方式对自悯的预测力大于母亲教养方式。
4讨论
一般而言,父母亲的关爱,有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依恋。Mosewich等的研究显示,安全的依恋与自我怜悯呈正相关,而先占和恐惧依恋与自我怜悯呈负相关,从而表明了依恋在自我怜悯中可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张雪琴等又发现,父母亲的情感温暖还能减少大学生的孤独感,而孤独感与普遍人性感的反面——孤立感极为相似。上述研究都提示,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相关。
本次研究证明了这种推测:大学生自悯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存在着显著相关性。其中,父母亲的关爱、鼓励自主与大学生自悯呈显著正相关,父母亲的控制则与自悯呈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和母亲关爱三个因子对整体自悯及普遍人性感有显著预测力,这三者的预测力由高到低为: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母亲关爱;父亲关爱因子和母亲鼓励自主因子对自我友善及正念有显著预测力,其预测力由高到低为:父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
由此可见,父母亲给予子女更多的关爱,母亲经常鼓励孩子自主独立,不仅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对提高子女的自悯水平也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