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音乐研究综述

品牌
艺术科技
2017年09月11日 07:12

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到艺术学院讲学

杨润+乔钟乐

摘 要:本文对二人转音乐研究的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并进行详细归类,发现研究二人转的期刊论文从2006年开始有了显著增长。同时,本文也对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进行了初步探究。

关键词:二人转;起源;审美

二人转在中国音乐词典上的释意为:“曲艺的一种,属走唱类,流行于东北各地,有两百多年历史。”作为一个地道的东北女孩,对二人转的记忆就是二人转的小戏班。十几年前,在并不发达的家乡,似乎不论什么都跟不上大时代发展的脚步,但唯一的好处是可以让东北的传统文化变更得慢一些。虽然如今的家乡里也没有小戏班演出了,但庆幸的是,笔者的记忆里有原汁原味的二人转。带着对记忆中二人转的怀念和黑土地的热爱,笔者决定写这篇综述。并通过中国知网、读秀这两个网站进行综述的文章和著作的搜索整理。

1 二人转音乐研究文献统计

1.1 期刊论文

对2014年以及之前的文章进行整理统计,共查找到学术论文63篇,2006年之前共17篇;2006年以后共有46篇。涉及的期刊有《戏剧文学》《北方音乐》《中国音乐》《戏剧之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等音乐期刊。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曲牌、唱腔研究、与其他艺术的比较等方面。

1.2 硕士论文

通过“中国知网”(www.cnki.net)对2014年以前的硕士论文进行检索,共检索到10篇相关论文。分类如下:

(1)二人转音乐审美研究,共2篇:任佳颖《二人转艺术的审美特征》;李鑫宇《当代二人转审美特征与流变》。

(2)二人转唱法研究,共3篇:邢珊珊《浅论东北二人转的“咬字吐字”技巧及其特色》;苗艳《东北汉族民间小调演唱风格探析》;钱芳《二人转与二人台演唱方法比较研究》。

(3)现状研究,共2篇:李露《地方剧场二人转现状研究—长春市和平大戏院个案剖析》;于玲《二人转的调查与研究——以内蒙古赤峰地区为例》。

(4)其他研究,共3篇:于宛冬《东北二人转研究》;王静《浅论二人转人物性格》;张静雅《论东北地方戏—以二人转为例》。

1.3 图书著作

关于二人转音乐的著作,共检索到相关著作21部,主要有专著、曲集、集成词典、教程4类。

(1)专著类,共13部:那炳晨《东北二人转》;那炳晨,杨修生著《东北二人转》;冯娴著《东北二人转》;李玉珍著《二人转概论》;马力著《二人转舞蹈·中国传统民间舞蹈选》;冯光珏著《双年文录》;冯光珏与李明正,周来达共同编著《曲艺音乐》;耿瑛著《正说东北二人转》;曹保明,张洪江共同编著《泥土灵气·东北二人转》;刘振德主编《二人转艺术》;张成德主编《中国古今名书大观》;耿家林,张希玲著《二人转艺术文化研究》;颜培金,颜硕编著《青少年应该知道的东北二人转》。

(2)曲集类,共2部:金士贵编写的《金士贵经典二人转作品集》和裘柳钦编写的《中国民族民间舞曲选》。

(3)集成词典类,共5部:《中国曲艺志·黑龙江卷》;《中国曲艺志·吉林卷》;《中国曲艺志·辽宁卷》;《中国戏曲志·吉林卷》;田连云,崔凯主编《辽宁当代曲艺词典》;盛广志主编《中国古今工具书大词典》。

(4)教程类,共1部:吉林艺术学院音乐系民族民间教研室编写的《二人转音乐——民族民间音乐教材之三》。

2 二人转音乐研究

研究以期刊论文为主,同时也兼顾了部分硕士、博士论文和图书专著。从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审美两个方面展开。

2.1 二人转音乐的起源探究

关于二人转音乐的起源,学界中的主要观点是源自萨满神歌,除此之外,还有起源于莲花落和东北秧歌两种说法。陈明大认为,“东北‘二人转是萨满音乐的继续与发展”。他在《萨满音乐——东北民族民间音乐之源》中提到“二人转音樂的好多板腔体的创造就是来源于萨满祭祀”。文中有三个例子:第一,“二人转”中的《红柳子》《秧歌柳子》来源于萨满的祭柳。第二,“二人转”中的四平调,来源于萨满神曲《烧太平香神歌》(跳家神),“十八调”中的其他曲调来源于萨满神曲《背灯调》《请神调》《接神调》《念杆子调》(萨满佛调)等等。第三,“七十二嗨嗨”源自于萨满神曲及萨满音乐中的《镶神词武嗨嗨》。韩立民,王冬岩对陈明大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二人转吸收了莲花落的众多曲牌,并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改造之后,形成了地方化的新面貌。在《二人转唱腔与莲花落的渊源关系》中针对莲花落曲牌成为二人转唱腔之后的实际运用情况,分为了3种情况:第一,直接运用,即旋律、节奏、节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在二人转之中的应用。例如,“最早形成的莲花落曲牌《喇叭牌子》,进入二人转之后,整体旋律框架未变,只是过门间奏采用了加花变奏。”第二,变化运用,即“增,减衬腔的应用”。例如,“二人转的主要唱腔曲牌《胡胡腔》,是以莲花落的商调式散花调为基础发展而成的。它与母曲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上下句的衬腔,将原来的‘哩留莲花一朵梅花改为秧歌中常用的虚字衬腔‘哎咳哎咳呀……。”第三,“结构与起唱的借鉴运用,包括两分句结构运用,闪板起唱以及抒情与叙事曲牌的组合。”分别举例,如“《武嗨嗨·排字句》《红柳子·排字句》等,其上下句中的上句或下句旋律,均为两个分句,两小节句式。此种句式承袭了莲花落曲牌的结构形式”。韩立民与王冬岩虽通过大量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想法,但杨朴认为,不能因为二人转中的曲目与山西等地的莲花落相近就证明二人转起源于莲花落,在《二人转的亲子鉴定——二人转起源于东北大秧歌而并非山西莲花落》中,他坚持认为,二人转起源于东北秧歌。他写道:“一种艺术被一种艺术吸收融合,是常见的文艺创作现象。莲花落虽然有很多曲牌被二人转吸收了,但却吸收了东北秧歌和东北民歌的曲调,不是以莲花落原本的形式直接进入。”而且通过二人转的曲目对比发现,从整体上看,二人转的曲目与东北大秧歌和东北民歌相符,与山西等地莲花落不符。

2.2 二人转音乐的审美

笔者通过查找资料发现,学界对于二人转音乐的审美研究,主要集中在二人转音乐的美学价值和音乐美学特征两个方面。张金彪在《二人转的音乐魅力——浅谈东北二人转音乐的审美价值》中,对二人转音乐的美学价值从三个方面展开探究。张金彪认为,二人转不单单具有东北风格,还融进了许多其他省市的风格。例如,二人转曲牌音乐中常用的《对花》《清水河》均为河北民歌。通过这样的例子,可以说二人转音乐从一开始就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关于二人转音乐美学特征,苍越在《二人转音乐美学特征三题》中总结了三个方面:第一,审美的短距性;第二,审美活动的集体性,合一性和自发性;第三,审美对象的朴素性、生活性和生动性。

3 结语

谢霜在《管窥近年来东北二人转发展》一文中提到:“以赵本山为代表的民间艺术家们,在他们的喜剧小品中体现出东北二人转的文化生命力,他们把中国农民的朴实、机智表演得惟妙惟肖。”同时,赵本山将二人转的元素植入在影视作品中,通过影视媒体进行传播,使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但当代的二人转显然有着最突出的问题——“媚俗化”。在二人转的发展过程中“俗”与“脱俗”永远是大众的焦点话题。“脱俗”,要剔除掉现代剧场二人转哗众取宠的、迎合低俗趣味的部分,还要重视二人转的剧本创作,同时适当地演出二人转的经典剧目,这些都是二人转今后发展得更加繁荣的必要条件。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莲花落 音乐 调查 黑土地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