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地壳下沉是接收沉积地壳上升是接收
潘令枝
摘 要:地球科学学科的科技论文中,在描述沉积物的运移和聚集时,常常使用 “接收沉积”和“接受沉积”这两个术语,且“接受沉积”使用频次较高。但是,究竟应该使用哪一个术语,作者群、读者群、编辑群中存在争议。对“接收”和“接受”这一对近义词的基本释义进行辨析,厘清二者的差别;最后认为,“接收沉积物”是正确的用法。
关键词:地球科学,沉积物,接收,接受
中图分类号:N04;P5;G23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7.03.014
“Receiving Sediments” and “Accepting Sediments”//PAN Lingzhi
Abstract: The term “sediment” is frequently used in the publications of geosciences. With literarily similar meaning, the terms “receiving sediments” and “accepting sediments” are generally mentioned in Chinese journals to describe the accumulation and migration of sediments, while the former can be seen with higher frequency. There is lack of consensus and it is always disputed that which term is more accurate among editors, authors and reade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bovementioned terms of “receive” and “accept” 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ir lexical meanings from several dictionaries, and elucidates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 to refer to them. It concludes that the term “receiving sediments” is more accurate.
Keywords: geoscience,sediment, receiving,accepting
“接收”與“接受”是一对近音词、近义词,经常容易混淆。笔者在《现代地质》的稿件编校过程中,常遇到“接收”与“接受”分不清的状况。地质学、地球科学领域经常需要使用“沉积”这一术语,在描述收到沉积物或发生沉积作用时,究竟是使用 “接收沉积”,还是使用“接受沉积”,也一直是《现代地质》编辑部编辑之间、编辑与作者之间争论的话题。同一个期刊,甚至是同一期,有些论文使用的是“接收沉积”,另一些则使用“接受沉积”。如此种种,争论一直存在。出现争论的时候,常会查阅已经出版的科技论文文献,采用前人使用频次多或大众化使用的词语,而忽略二者词义的本质差别。因此,有必要对“接收沉积”和“接受沉积”咬文嚼字。
一 使用现状
笔者于2016年11月3日以中国知网的全部期刊为文献源,以“全文”为检索范围,分别以“接收沉积”“接受沉积”为检索词进行精确匹配检索,统计了期刊文献库中这两个术语的出现频次,如表1所示。以年为统计单位,“接受沉积”出现的频次相当多,最早出现的1次在1956年[1],至1977年开始以十位数计,1987年开始超过100,至2005年超过200,至2008年超过300,2014年出现最大值391次,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相反,“接收沉积”出现的频次则非常少,以个位数计,最早出现的1次在1959年[2],1981年之前只出现3次(1959年、1963年、1980年各出现1次),之后则多在1~7次之间徘徊,最多的仅有10次(2010年)。这一统计结果说明:在作者群、编辑群中是从众使用“接受沉积”这一术语的,而“接收沉积”则基本不被采纳。
那么,《现代地质》是否也应该“从众”而采用“接受沉积”呢?否,科技术语不是“从众”的术语,科技术语的传播不能采用“从众”这一途径。因此,有必要从“接收”“接受”词语的基本释义入手,厘清二者的差别。
二 “接收沉积”和“接受沉积”都是错误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沉积”都是动词[3]160,[4]158。“接收沉积”与“接受沉积”,均以动词“沉积”作为动词“接受”与“接收”的宾语,而没有说明“接受”与“接收”的对象。由此可见,二者都是错误的术语。
三 基本释义与辨析
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3]662定义:
接收(jiēshōu),(1)收受,~来稿,~无线电信号;(2)依据法令把机构、财产等拿过来,~逆产;(3)接纳,~新会员。
接受(jiēshòu),(1)收取(给予的东西),~礼品,~捐款;(2)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任务,~考验,~教训,~批评。
2014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4]669定义:
接收,收受;接纳,吸收;依法接管(机构、财产等)。
接受,领受;采纳。跟接收不同,接受的对象多是抽象事物,接收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或人。
2015年出版的《新华同义词词典》[5]进行如下辨析:
接收,着眼于具体行动,一般用于具体的东西,如礼物、来信、来稿、订货以及光、电、声等信号。
接受,着眼于思想活动,强调从思想上容纳,不拒绝,如接受观点、真理、学说、知识、教育、批评、改造、处分……
因此,二者还是有区别的。接收,指接到某具体事物并收下,接收到的是客观的物,重点在“收下”;可以接收信函、礼物、财产、信号、来稿、新会员等客观事物。
接受,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收受的对象多为抽象事物,重点在“不拒绝”,是一种“认同行为”,即有意识的行为,赋予了生命活动的行为;可以接受观点、真理、学说、知识、意见、建议、经验、教训、使命、任务、条件、教育、批评、改造、考验、处分、监督、检查、邀请、帮助、领导、救济、辞职等等抽象事物或动作行为。
如果说中文语境中二者的区别不明显,那么在英文语境中的区别则是一目了然。
2016年出版的《新世纪汉英大词典》[6]定义:
接收,receive,~订单;take over(property,etc.),~一家工厂;admit,~新成员。
接受,accept,~辞职,~道歉,~教训,~贿赂。
所以,在描述“收受”的英文语境中,“接收”对应“receive”,“接受”则对应“accept”,这两个词一般是不容易被混淆的。
通常,地球科学科中的“沉积”,指的是沉积物(sediment)的运移、聚集等,沉积物运移到目的地后,在合适的条件下沉淀下来或聚集并储存,是一个客观的沉积物运移和聚集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会以目的地的“不拒绝”而发生,更不会因为目的地的 “拒绝”而不发生,只要客观条件允许,它都会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目的地“收受”沉积物,因此以“接收”描述为佳,而非“接受”。
另外,从对应的英文术语来看,“接受沉积”为“accepting sediments”,这一词语搭配得很牵强。“接收沉积”为“receiving sediments”,更符合英文语境的语意,而从翻译的达意角度分析,“receiving sediments”应该翻译为“接收沉积物”。
综上所述,建议使用“接收沉积物”,而非“接受沉积”和“接收沉积”。
四 例句纠偏
笔者从中国知网检索的上述文献中,挑选出一些使用“接受沉积”的例句,对之加以辨析。
(1)准地槽沉降的中心位置……沉降最深的地带也就是“接受沉积”最厚的地带[1]:其意是指沉降最深的地带接收的沉积物多,沉积层最厚,即沉降最深的地带是“接收沉积物”最厚的地带。
(2)第一期的挤压强度很大,具有造山带构造特征,局部受剥蚀,而构造低部位“接受沉积”[7]:其意指造山带局部遭受剥蚀,剥蚀物质运移到低部位后沉积下来,即构造低部位“接收沉积物”。
(3)中侏罗世为稳定型的坳陷湖盆沉积,沉积范围持续扩展,红山、鱼卡等凹陷开始“接受沉积”[8]:坳陷湖盆作为地势洼地,从四周高地势区运移过来的物质在此聚集而沉积,即坳陷湖盆“接收”这些沉积物。
(4)至晚三叠世……形成了地形高低不同的镶嵌不整合, 抬升区遭受剥蚀而沉降区“接受沉积”[9]:高地势抬升区的剥蚀物被运移到低地势的沉降区聚集而沉积下来,即沉降区“接收沉积物”。
五 结 语
“接收”是接到某物后收下,侧重于“收下某物”这一结果;“接受”是对事物容纳而不拒绝,侧重于“不拒绝”这一赋予了生命活动的“认同行为”。物质被运移到目的地后沉积下来是一个客观的地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目的地收受沉积物,因此,笔者认为使用“接收沉积物”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 乐森璕.四川龙门山区泥盆纪地层分层分带及其对比[J].地质学报,1956,36(4):443-476.
[2] 贾振远. 广西百色—南宁一带含油性[J].北京地质学院学报,1959,3(2):83-96.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160,662.
[4]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M].3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14:158,669.
[5] 张志毅,张庆云.新华同义词词典[M]. 中型本.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403.
[6] 惠寧,杜瑞清.新世纪汉英大词典[M]. 2版.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826.
[7] 谢昭涵, 鲜地, 罗静爽, 等. 贝尔凹陷苏德尔特构造带的形成与演化[J]. 中国地质, 2016, 43(4): 1266-1279.
[8] 王大华,王金铎,肖永军.柴北缘大柴旦地区山前带构造建模及演化研究[J].地学前缘,2016,23(5):1-10.
[9] 马珊, 林伟, 王清晨, 等.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中段剪裂缝方向分析[J]. 科学通报, 2016, 61(27): 3049-3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