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在实验室里“制造”一个新闻网站,期望它兼具“时髦”、“考究”、“共鸣”等属性,那么你会收获的作品,是Abacus和Inkstone。
这两个垂直网站都隶属于《南华早报》,总部设在中国香港,语言为英文。两个网站排版设计非常精良,而且是产品导向型,其选题也针对有高要求的新闻读者,专门报道“读者希望读到的,但是鲜有新闻网站报道的题材”。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来哈佛尼曼新闻实验室(Nieman Lab)的报道,看《南华早报》如何开启内容出海之路。
实验性网站:放眼全球用户
Abacus主要侧重于中国的科技报道,而Inkstone则更像是每日文摘,话题覆盖中国民生和政治,主要希望为对中国有些兴趣,但是不了解中国情况的“小白”读者介绍中国在全球政治格局中的影响力。预计在今年六月,第三个网站(尚未透露名字)也会上线,主要关注中国美食和旅行。
Abacus和Inkstone网站界面
这两个网站的肩上担负着《南华早报》的一个目标——这家新闻机构的目标读者不应仅是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而应该还有“对世界好奇”的人。《南华早报》的早期读者主要包含金融人士、商业学者、外交人员,而无论是从产品层面还是新闻风格层面,两个网站均被视为试验田,欲触及更多传统读者以外的人群。
“我们从香港这样的城市出发,希望能成为一家与国际接轨的新闻机构。我们专注于报道中国,目前也有各式各样的复杂问题,我们的读者群也还在发展中。并没有一大群人挥舞着双手说:‘嘿!我们想要知道更多关于中国的内容!’”
此前在Digg担任CEO的Gary Liu,于2017年1月出任《南华早报》的CEO,他认为:“我们核心读者群的用户画像仍然不够多样化,但是由于我们致力于多平台媒体分发,现在越来越多对世界有好奇心的年轻读者加入了,他们并不是传统的‘外交-学者-商务’人群,但是在我们谈及中国的影响力时,能看到他们阅读的身影。”
《南华早报》CEO Gary Liu
这家新闻机构在去年招聘了80名新员工,使其编辑室扩充到了350人。在新员工当中,很大一部分是负责“国际读者拓展”,即和这些数字网站相关的工作。Abacus和Inkstone都各有一支8人编辑团队,这些员工很多出身自西方媒体,例如BBC、NYT。而除了编辑团队外,另外的员工要负责产品管理、设计及网页开发。
由于所有的工作都是从头做起,目标读者也是全新的人群,因此《南华早报》整个公司都在支持这个团队,包括以往的新闻报道、技术资源,都可以为网站所用。但对这个团队来讲,他们却希望展现出更独立的姿态。“我们正在打造全新的品牌,而只不是一个新闻产品。”Gary Liu说道:“这一套产品组合比较类似Vox的发展方式。”
Abacus更专注于中国科技报道,其网页设计感十足
打磨产品:探索可持续盈利模式
《南华早报》全球拓展的野心始于2016年,即被阿里巴巴以1亿美元估值收购的那一年。阿里巴巴称“要对中国报道提供丰富的视角”,要比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更细致,还要对纸媒进行大力扶持,包括扩招员工、打造新的数字产品和培养技术人才。而对于《南华早报》来说,“用犀利的新闻报道来促进中国发展”将会是其坚守的理念,从前是这样,以后也很难改变。
《南华早报》的网站SCMP.com也因阿里巴巴的收购而取消了付费模式,其读者数量在那段时期有了小幅提升。但Gary Liu表示,“由于没有新产品跟进,增长的流量在几个月后就被‘打回原形’,只比最开始有付费墙时多出一点点。”
不过,SCMP.com的用户构成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读者已不再主要是香港和内地用户了(SCMP.com在内地被墙),国外的读者占比从60%上升到了80%。虽然美国的读者数量没有占到非香港读者的一半以上,但是其读者的月活数已经是占比最大的国家了,所有东南亚国家的流量加起来才差不多与之相当。
从SCMP.com的流量数据来看,Google搜索的间接引流占比最大(18%),其次是直接访问流量(16%),Facebook带来的流量占5%(包括从付费广告跳转过来的访问者)。《南华早报》的每日印刷量在10万份左右,而其主网站的月访问量在1000万左右。
两个团队都没有透露具体的用户数量或者发展目标,《南华早报》也不愿分享收入数据,但根据《纽约时报》今年3月的报道,整个机构应该是没有盈利的。到目前为止,阿里巴巴领导层也表达了继续投资的意愿,愿意为其提供10年的“孕育期”,前三年用于搭建新的产品,随后的两年开始探索盈利模式,以更好地支持产品。
“这条路还有好几年要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为我们的产品发掘出一个可持续的盈利模式,而且肯定包含多样化的盈利渠道。”Abacus的产品总监Malcolm Ong表示:“我们会在广告、订阅等诸多盈利模式上进行试验,至于哪条路会先走通,这是谁也说不定的。”
“其实在产品设计伊始,我们就有考虑广告布局,但是我们并不那么着急变现。”Gary Liu说道:“我所期待的是,目前这些没有广告的免费产品可以延续下去,而还有另外的机会去推付费的或是广告赞助的产品、服务、体验。我们坚信付费订阅会是未来的重点,但现在,我们只想享受一种单纯的奢侈,即一心一意地提升用户到达率、互动率和产品影响力,好好打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