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共享单车犹如闯过顶点的过山车,进入了一个极速下滑的阶段,尤其是摩拜委身美团之后,共享单车的生意可谓是一落千丈,由百家齐鸣走向到百花败落。而另一个共享单车大玩家ofo,同样是遇到了大难题,国外市场不断被迫裁撤,似乎到了即将崩盘的时候。
相比2017年ofo小黄车气势昂扬的国际化布局,进入2018年之后,ofo在多个国外市场被迫裁撤。
近期ofo宣布已经停止在以色列以及中东地区的业务运营;
而在7月9日,由于芝加哥为了保持街道畅通整洁而对共享单车乱丢乱放采取强制措施,ofo宣布将前期投放的50辆共享单车撤出芝加哥;
几乎同时,据澳大利亚媒体7月10日报道,ofo已经宣布着手关停在澳大利亚的业务。ofo发言人表示,未来60天里,将逐步停止阿德莱德以及悉尼的业务。ofo将从城市中撤出共享单车,全部放到仓库中。
其实,ofo自去年进入澳大利亚市场后,在悉尼投放了200辆自行车,在阿德莱德投放了100辆自行车。这个数量远远低于它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的投放量,然而即便如此,这些自行车的投放也引起了当地部门和居民的关注,尤其地方议会,担心自行车被留在不适当的地方,或造成城市污染。
当然,ofo在外国市场的裁撤和难题只是一个缩影。除ofo外,摩拜、Bluegogo等中国的共享单车企业在走向国际市场的时候,同样遇到难题,虽然在国内的宣传是一片大好,似乎完成了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城市的布局,但实际上随之而来的却是不断出现的裁撤和无以为继的运营。
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和国外对共享单车的管理和认识完全不同,而共享单车企业的国际化之路似乎并不在意国外的真实情况:
比如,新加坡的总公路干线长度约为3356公里,可是国内共享单车企业却向新加坡投放了3万辆单车,平均每公里就有10辆,其带来的城市混乱远大于给出行提供的便利,也就怪不得不受当地人欢迎了。
再比如Bluegogo,在未得到经营许可的情况下,就直接向旧金山投放了2万辆自行车,直接被该城市主管认为是“公害”,责令其全部撤出旧金山。
还有撤出澳大利亚市场的ofo,完全不去了解当地人的出行习惯,以至于投放的共享单车日均被使用0.3次。
在我看来,共享单车所谓的国际市场不过是一种策略型布局,对共享单车企业而言其具备的价值更多的在舆论上,在对资本市场信心的提振上。而国内市场的运营情况才是关键。
但总体来说,共享单车的市场正在快速萎缩,有的是被迫裁撤、有的是无奈退出。无论是一线的摩拜、ofo还是居于其后的哈罗单车、小鸣单车、Bluegogo,尚不明朗的商业化能力和跟进意愿淡薄的资本市场,正在让这个行业走向黯淡和衰落。
如摩拜一样“卖身”怕是共享单车企业最理想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