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区的第118期推送
● ● ●
从2009年1月第一个区块生成算起,比特币用九年半时间,走出了一条跌宕起伏的曲线。
在比特币24小时无休止的战场,如此凶悍的价格变化背后,是庄家、投机者、机构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外界会认为,比特币的价格动荡得厉害,没有任何规律可言。
但实际上,我们把时间线拉长,比特币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两次价格变化,分别发生在2013年与2017年年底,比特币价格在短期内迅速攀升,达到新高度。
上图是2013年比特币价格爆发,下图是2017年底比特币价格爆发
如今,比特币已经九岁半了,在这条起伏的曲线上,它的发展会符合某种既定的规律吗?
1
二八定律
2017年11月,瑞士信贷(Credit Suisse)最新一份报告显示,目前拥有财富最多的1%人口拥有世界财富的50.1%。该数据高于2001年的45.5%。从该统计报告来看,全球财富集中在少数富豪手中。
比特币地址最新统计显示,0.69%的比特币地址持有比特币数量占比特币总数的87.2%,3.28%的比特币地址持有的比特币数量占比特币总数的95.92%。
比特币持币地址统计
看到这组数据,有人会惊呼:为什么一个号称更加公平的货币体系,会比法币世界更加中心化,贫富差距也更大呢?
事实上,统计中的一部分地址属于交易所,而交易所的比特币地址中包含很多投资者的比特币。
对于比特币生态而言,最重要的两种资源分别是比特币与网络算力。如果有人觉得参与统计的地址部分属于交易所,会影响到统计结果,那就来看看比特币全网矿工的算力分布图。
2018年7月比特币算力分布
目前,全球最大的四个比特币矿池分别是比特大陆的BTC.com与蚁池、捷克的Slushpool、江卓尔的莱比特矿池,这四大矿池占据着全网算力的70%。
无论是普通世界的财富分布,还是加密货币世界的财富分布,似乎都在遵循「二八定律」。
二八定律是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者巴莱多提出的。他偶然注意到19世纪英国人的财富和收益模式,在调查取样中,发现大部分的财富流向了少数人手里。
同时,人们还发现生活中存在许多不平衡的现象——少数人掌握大部分资源。因此,二八定律成了这种不平等关系的简称,不管结果是不是恰好为80%和20%。
习惯上,二八定律讨论的是顶端的20%,而非底部的80%。人们所采用的二八定律,是一种量化的实证法,用以计量「投入和产出」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但是在财富分配方面,二八定律似乎更加突出。法币世界与比特币世界的相似性也证明了这个结论。
有人后悔自己没有早点知道比特币。然而,假设加密货币世界推翻重来,你会大量持有比特币吗?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文化差异巨大,认知水平不同,这最终可能还会导致巨大的财富差异。
2
黑暗森林
在加密货币市场中,有人赚钱,就会有人亏钱。这种资本的博弈逻辑简称「零和游戏」。游戏中,每个人都像是网络世界中猎取财富的猎手,如果你参与了游戏,空手而归,那你就有可能变成别人的猎物。
这样看来,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仿佛是非死即伤,你死我活的。作为投资者,彼此之间的猎杀已足够惊心动魄。当你以为这是最惨烈的场景时,比「零和游戏」更为惨烈的,还在「黑暗森林」里。
如果你是币圈老人,一定对2013年的狗狗币与莱特币的生死搏杀有所耳闻。
莱特币诞生于2011年,采用Scrypt算法挖矿。到2013年,莱特币在Scrypt算法挖矿方面已经形成绝对优势(8万MH/S),想要颠覆莱特币算力,难度已经很大。
令矿工意想不到的是,2013年诞生的狗狗币,同样采用了Scrypt算法,而且币价快速增长,这吸引了大量莱特币的算力转移阵地。最终在两个月时间内,狗狗币的算力超越了莱特币算力。
莱特币与狗狗币的算力竞争
刘慈欣在《三体II 黑暗森林》中引入的黑暗森林法则: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发现对手,立即开枪消灭之。
黑暗森林:小心放冷枪的人
如果想要避免自己被消灭,要么自己足够强大,要么丧失威胁。
2013年的那场大牛市中,狗狗币,明显已经对莱特币形成威胁,这种制衡,让彼此双方都能处于暂时的「和平」状态。戏剧性的是,2013年以后,熊市来临,狗狗币算力急剧下降,转而与莱特币合并挖矿,并最终失去对莱特币的威胁。
从制衡,到完全失去威胁,狗狗币与莱特币的竞争过程,一定程度上符合黑暗森林法则。
作为投资者,在你选择投资标的时,当然也要小心来自黑暗森林的「冷枪」。比如,在近期,门罗币的投资者、社群就曾面临过这样的威胁。
2018年3月,比特大陆发布针对门罗币的ASIC矿机X3。该消息让一向团结的门罗币社区如临大敌,并最终在2018年4月份修改算力算法,让X3失效。但是很多已经购买X3的矿工当然不愿意,于是就在比特大陆的主导下,将门罗币分叉。
门罗社群在比特大陆这个集算力优势、矿机生产于一身的巨无霸面前,面临的就是黑暗森林里「冷枪」的威胁。
因此,无论是狗狗币与莱特币之争,还是门罗币的自保行为,都是在黑暗森林里面小心翼翼地求生存。
即使强大如比特币,也会遇到来自“黑暗森林“的威胁。在比特币之后,各种山寨币、分叉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都在争抢流入比特币的资金,而比特币的先发优势能保持多久?没有人能给出确定答案。
作为投资者,何尝不是在小心翼翼地生存着。面对各种山寨币、传销项目、恶意控盘面前,未尝不是生存在资本压榨的黑暗森林里。
在这片森林里,小心翼翼的前行,是生存的不二法门。
3
荷塘效应
2013年11月对很多比特币玩家来说,印象深刻。一个月内,比特币的价格整整暴涨5倍。11月29日,比特币的价格冲破1000美元大关,一度接近一盎司黄金的价格。
2013年,比特币价格爆发
这次比特币价格的突然增长波动,其实符合经济学中「荷塘效应」的原理。
「荷塘效应」具体可以这么来理解:
池塘里有一片荷叶,随着时间,荷叶在不断生长,两片,四片,八片,到第47天,只有四分之一的荷塘盖着稀疏的荷叶。直到第48天,奇迹出现,荷叶一夜之间掩盖了半个池塘。
第48天,就被称为「临界点」。在「临界点」之前,荷叶处于缓慢的滋长期,并不容易引起人的注意。但在某个瞬间,突然爆发,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简单来说,在经济学中,「荷塘效应」指的是价格突然爆发。
2013年11月,以及2017年底,比特币价格均以指数形式疯狂增长,就是到了这个「零界点」。
科幻作家刘慈欣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比喻:指数是数学中的魔鬼,如果海中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细菌,半小时分裂一次,只要有足够的养料,几天之内它的后代就能填满地球上所有的海洋!
而这种「暴涨」,让无数比特币投资人疯狂和沉醉。荷塘效应给比特币投资人的希望是:不管现在你手里的比特币价值多少,可能明天醒来,就会呈现出爆发式增长。
4
蝴蝶效应
很多时候,没有看到实质性的利好利空,但比特币的价格却突然之间暴涨暴跌。
比如,2017年,比特币的价格走势犹如过山车,5月中旬达到2000多美元/枚,之后极速下跌,9月重新开始高涨,12月18日达到最高。
2017年底,比特币价格爆发
而这其中,国际形势、其他经济政策等看似和比特币无关的消息,都在一段时间后发酵,对比特币价格造成严重影响。某一种看似微小的行为,在特定的时间内会对大盘造成巨大的影响。
这就是「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原本是混沌学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它讲的是,事物的发展结果对初始条件极为依赖,初始条件微小的偏差都会使结果产生巨大差异。在经济学中,「蝴蝶效应」指价格在瞬间发生巨大的变化。
在比特币的资本运作中,因为参与人数、涉及阶层、涵盖资金都非常多,整个系统极为复杂。因此,一个微小的动作,比如买入/卖出,都有可能使比特币的价格产生巨大的变化。
这与「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有相似之处。你微小的动作,推翻的一张「多米诺骨牌」都有可能产生巨大的破坏。
多米诺骨牌效应
不得不说,你不想让人操纵比特币的价格,但操纵价格的人,可能就是你自己。
这对于比特币投资者的一个启示就是,在「蝴蝶效应」的影响下,谁也无法预测出比特币短期价格走势。
--------------------------------
比特币这个新的事物,还没有清晰的被定义是商品还是金融产品,也没有被主流世界完全接受。
虽然是新技术的杀手级应用,但比特币的发展却依然沿着传统规律早已寓言的路线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