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浆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研究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19年01月08日 22:45

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处理技术研究.doc

赵延广

[摘 要]在我国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灌浆施工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有效增强道路结构的刚度及強度,还能提高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大力开发和提高现代化交通建设的形势下,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中广泛应用灌浆技术,对提高道路工程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探讨了灌浆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关键词]灌浆技术;市政道路;软土地基;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7-0103-01

市政府道路的建设是能够使得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发展,这样也就使得市政府道路在生活中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一项,市政府道路在进行施工的时候,地基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项,但是在软土中并不能很好的进行地基建设,这个时候就需要灌浆技术来保证地基的稳定,就我国目前的灌浆技术在市政府在软土地基中的使用来讲,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应该从各方面进行改变,使得地基更加的牢靠,真正的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1 道路软土地基的危害

软土地基的土地质量较差,因为含水量较高,所以存在较多的淤泥,容易沉淀和下降,相对而来的道路承重能力较弱,在这种地基上修路如果处理不好极易出现路面坍塌和下沉,给人们的生活和交通带来诸多的不便。

(1)土壤中含水量较高,地面的承重力低。因为软土地基中软土的构成元素极易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使之存在于土壤的表面,从而导致软土的含水量比一般土壤较高。因为水分较高,所以土壤之间的粘度较低,孔隙的直径相对较大,数量也相对较多,这些不利因素使得地基的承受能力很低,道路修建的质量下降,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很大隐患,在以后道路的养护过程中会增加很多困难。

(2)软土的流变性较强。软土在长时间接受重力和外部压力的作用下,很容易改变形状,如果在道路修建施工期间没有处理好这些问题,做到使用正确的方法使得软土地基变得稳固,在一段时间后道路地基就会损坏,很容易出现道路的坍塌和路面下沉等现象,最终使得道路无法正常使用,影响城市的交通出行,给市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所以,市政道路的修建中对于软土地基的处理加固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地基处理好了,那么道路的使用寿命就会加长,在后续使用和修护过程中也会大有益处。现如今对于软土地基的加固技术很多,如预应力管桩技术、动力加固技术、高压旋喷技术、灌浆技术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使得软土地基的使用性能大大增强。

2 灌浆加固机理

所谓的灌浆就是要让水泥或其他浆液在周围土体中通过渗透、充填、压密扩展形成浆脉。由于地层中土体的不均匀性, 通过钻孔向土层中加压灌入一定水灰比的浆液,一方面灌浆孔向外扩张形成圆柱状浆体, 钻孔周围土体被挤压充填, 紧靠浆体的土体遭受破坏和剪切, 形成塑性变形区, 离浆体较远的土体则发生弹性变形,钻孔周围土体的整个密度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随着灌浆的进行, 土体裂缝的发展和浆液的渗透, 浆液在地层中形成方向各异、厚薄不一的片状、条状、团块状浆体, 纵模交错的浆脉随着其凝结硬化, 造成结石体与土体之间紧密而粗糙的接触, 沿灌浆管形成不规则的、直径粗细相间的桩柱体。这种桩柱体与压密的地基土形成复合地基, 相互共同作用起到控制沉降、提高承载力的作用。

3 灌浆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地基中的应用

3.1 强度控制和施工控制

灌浆完成后,杂填土的承载力标准值必须达到130kPa;淤泥或淤质土的承载力标准值保持在80kPa-100kPa;粉细砂的承载力标准值要大于110kPa;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不能小于130kPa。严格按照施工控制的标准能有效增强灌浆的效果。另外,灌浆时不能仅仅只用理论上计算出的耗浆量来控制,这是因为土层的均一性不平衡、孔隙变化大,导致理论上计算出的耗浆量不确定,因此还必须根据耗浆量的降低率来控制,也就是孔段的耗浆量随着灌浆次序的增加而减少。

3.2 灌浆孔的设计和布孔

灌浆孔的位置应该选在漏水量最多的地方,并确保灌浆孔的底部和漏水裂缝孔隙相交。布孔的形式主要有骑缝和斜孔两种,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加以选择,甚至在必要时可以两者兼用。如果表面缝的缝隙不深,一般不提倡打孔,而是在缝面或漏水集中的地方采用粘贴灌浆嘴的方法,或者也可采用骑缝钻孔;如果表面缝的缝隙较深,并且裂缝的走向非常不规则,难以做到全部“骑缝”,这时可以采用斜孔加以辅助;骑缝灌浆的方法一般用在深度比较大的裂缝中,沿着裂缝表面将混凝土凿成“V”形槽。在一般的情况下,灌浆孔也就是引水孔,打孔的实际方法应该可以根据施工条件的不同来决定,主要采用手工或机械方法。灌浆孔眼的大小则需根据灌浆嘴或灌浆钢管大小确定,一般钻孔孔径要比灌浆嘴或灌浆管大1mm~2mm。

3.3 浆液的选材和配制

常用的水泥浆材料包括:水泥、粉煤灰、水、外加剂等。浆体制成后必须标准养护7d,使其抗压强度应到5MPa以上,确保浆体具有良好的可泵性、和易性、保水性。浆体过稠不能均匀布满板底空隙,浆体过稀则干缩性大。流动度是影响可灌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流动度越高,可灌性就越好。在配置浆液时,首先应该根据试水前所测定的灌浆孔漏水量、试水时所测定的灌入水量以及灌浆过程中的浆液损失量来决定浆液的用量,通常而言配浆量要大于压入颜色水数量。浆液的凝结时间可以通过改变组成材料的用量来控制,在室内先进行试配能够确定各组成材料用量。如果采用双液灌浆,则可以先将A、B二液试配好待用;若是单液灌浆,也可以事先称量好有关材料,并将部分材料混合,最后在灌浆前加入促进剂,值得注意的是每一次配置的浆液最好不要过多,尽量是随配随用。

3.4 封缝和固结灌浆嘴

封缝能够避免浆液向外流出,增强灌浆的压力能够确保浆液完全压入裂缝的深部,提高灌浆的质量。封缝时所选用的材料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按照裂缝的干湿程度来决定,一般包括快速堵漏材料或PVC胶泥及水泥环氧胶泥。固结灌浆嘴时采取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是橡皮墙塞法、直接打入钢管法或者表面粘贴法。浆嘴最好安置在裂缝最宽的地方,并且保持一定的距离,实际情况应该根据裂缝的大小、走向和漏水情况来决定,在粘贴时可用插入细针的方法来固定位置以保证浆嘴对准裂缝。

3.5 灌浆过程控制

灌浆是一项细致严谨的工作,必须进行有组织地分工协作,固定操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特别应该安排专业的熟练人员进行操作,灌浆的具体操作程序主要包括:在灌浆之前对整个灌浆系统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灌浆机具能够正常运转、管路畅通;在开始灌浆时,根据不同的裂缝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垂直裂缝一般自下而上灌浆,水平裂缝则由一端向另一端或从两端向中间进行灌浆,在集中漏水的地方,则应该先对漏水量大的孔洞进行灌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横裂缝实行多嘴同时灌浆;灌浆过程中也必须牢固联结灌浆系统和灌浆嘴,并打开排水阀门使得待浆液从排水阀门中流出后,立即关闭排水阀门,然后继续加压进行正常灌浆。

结束语:

总之,通过对灌浆技术在市政道路软土地基中应用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该项技术方法良好效果的获得,有赖于对其多项影响因素的充分掌控,有关人员应该从市政道路软土地基的客观实际出发,研究制定最为符合实际的灌浆技术应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肖治微.灌浆技术在桥梁隧道标准化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标准化. 2017(04)

[2] 赵阳.桥梁施工中灌浆技术的运用与要求[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7(16)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浆液 裂缝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