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技术.pdf全文 综合论文 在线文档
李康 杜其坤
[摘 要]针对目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开发建设过程出现的问题,文章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地质环境特征,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措施,其目的是为相关建设者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调整
中图分类号:TE35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7-0032-01
0 引言:
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低渗透油田资源的赋存地区,其开发建设的效果价值,直接决定了涉及地区的经济建设水平。然而,由于油田所处复杂的地质水文环境增加了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控制难度,即产油量难以满足当前现代化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使用需求。为此,工程建设人员应从问题角度出发,即在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地质特征的情况下,着手进行油田的注水开发建设。这样一来,不同的地质情况,就可采用相应的开发手段,来保证产油量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1 研究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调整与优化措施的现实意义
当前阶段,勘探程度的不断加深,使得油层改造工艺技术的应用水平不断提升。此情况下,低渗透油田处于发现个数与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的趋势。据权威数据统计,就已探明的石油地质储量中,特低渗储量是主要资源类型。在鄂尔多斯盆地,低渗、特低渗油田储量的开发建设,是地区经济建设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低渗与特低渗油田具有产量低、物性差以及多属岩性油藏特点,降低了资源开发建设的成果价值。故,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实践角度出发,即在明确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地质特征的情况下,找出相应的调整与优化措施。这样一来,地区的低渗透油田资源就能以高效率开发状态作用于实践,以服务于现代化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进程[1]。
2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地质特征
经对定边采油厂所处的地质条件进行勘查发现,地区所处地层属内陆淡水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由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组成,各个含油小层以叠加状态存在,且每小层数目不等,均由单砂叠置而成[2]。
此外,虽然天然裂缝较发育,但在地层条件作用下呈闭合状态。经对取芯井岩心的观察资料进行分析,有1/3的井存在天然微裂缝问题。根据形成原因,可将天然微裂缝划分为水平成岩缝与构造应力缝。其中构造应力缝的倾角大多为87°,个别情况,还可观察到两组以上相互平行的垂直裂缝。这种裂缝多被方解石填充,厚度在0.5mm以下。通常情况下,裂缝长度在0.1-4.0m之间,裂缝间距大多在0.01-3.00m之间。
岩石表面呈弱亲水,即水湿相占据中小喉道的情况,有利于提高水的驱油效率。勘察人员根据室内吸入法等润湿性测试资料,计算出了无因次的净水量为:0.29%-5.42%,且表面油层的润湿性为弱亲水-中性。由于低渗透油田储层的润湿性特征,使得水湿的不流动作用于微孔,再加上,低黏易流动的原油性质,成功为油气的渗流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即不仅弥补了微细喉、小孔以及物性差等不足问题,还提高了水驱油的效率。这从无水期驱油效率在19.8%-26.3%之间可以看出,最终的驱油效率将在40.2%-56.4%之间[3]。
3 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调整与优化措施
根据上述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所处的地质特征,相关建设人员针对注水开发方式进行了如下调整与优化措施运用:
3.1 早期强化注水
为缩短提高地层压力的实践,油田注水开发人员应建立有效的压力驱替系统,即不仅要在有条件井区进行超前注水,还要将强化注水作为开发建设手段。一方面,着手进行注采同步区的强化注水试验,即在地区西北部选择若干组同步投注井,以完成初期的强化注水试验。结果表明,三个月后,初期日注水平为30m3,在后来提升至了40-50m3。经早期强化注水后,注采比提升至4.3,注水强度也得到了有效提升。因此,三个月后,油井的开发建设开始发挥作用,产能以持续上升状态存在。
另一方面,对于未建立有效压力驱替系统的孔隙渗流区,“温和注水”无法有效为地层提供补充能量。故,应采用注水强度与注采比结合方式进行注水作业。经研究人员对19个井组提升自身的注水强度试验为例,其结果为:成功从1.2m3/(d°m)提高至2.5-3.0m3/(d°m)。经此注水开发手段,5个月后,油井的压力由最初的6.85MPa上升制10.5a,且原老井的日产油水平不断提升。
3.2 不稳定注水优化
当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涉及孔隙裂縫渗流区,在初期强注后,油井产油量逐渐增加。从总体角度来看,平均单井的产能达到了至少3.0t。然而,受井组中主向油井的含水上升影响,井组油井的产能下降。为控制含水上升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关建设人员应提高驱油效率或是波及系数,即采用不稳定性注水进行优化控制。经实践证实,当不稳定注水作用于孔隙渗流区或是孔隙裂缝渗流区,起到了稳油控水的作用[4]。
3.3 沿裂缝强化注水
由于井区裂缝发育存在见水快与低产状态问题,油田开发建设人员采用了沿裂缝注水手段,即将单井日注20m3提升至了30m3,半年后,单井日注达到了60m3,注水强度在2.3-3.0m3/(m°d)。当侧向压力保持在水平,即100%以上后进行了平衡注水,根据连续的动态反映分析,侧向油井压力呈现出缓慢上升的需求,且产量也保持在稳定或是小幅度上升状态。故,低渗透油田开发建设人员应采用该优化措施作用于裂缝发育井区,以保证产油量不受影响。
3.4 注水剖面调整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化学调剖、堵裂缝以及增注等工艺手段,即在增加注水量的同时,改善注水井纵向上的吸水不均匀问题,进而提高水驱波及体积与驱油效率。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油田实施了各类增注措施160余次,累积增注水量高达53.491×104m3;封堵的裂缝口有四个,基本恢复了裂缝线上被水淹前的油井生产能力。据分析统计,上述注水剖面的调整,使裂缝线上的注水井吸水指数降低了至少40%。此外,对于局部油层开发段的吸水不均匀注水井,相关人员先后采用了油套分注方式以及分隔器隔上注下方式,将单井平均的日产油量从2.18t提升至了2.59t,含水问题从33.0%降低至了30.3%。由上述内容可知,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调整与优化措施运用,应与工程所处的地质水文情况进行结合,以使油田资源的开发满足各行各业的快速稳定发展需求[5]。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油田的注水开发效率,需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采用最具效用的注水方式,来降低环境复杂因素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事实证明,只有这样,才能使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建设效果满足涉及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继而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背景下的快速稳定发展。故,工程建设人员应将上述分析内容与科研成果更多地作用于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建设,以强化油田资源的开发建设效率。
参考文献
[1] 段景杰,李珮,陈芳萍,王敏,石彬,丁磊.延长油田滞后注水区注水开发特征及效果[J].科技导报,2012,30(35):39-43.
[2] 李浩,张平.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工艺技术研究[J].化工设计通讯,2017,43(06):130.
[3] 李惠明.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注水水质问题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7,37(12):128-129.
[4] 杨霄霞.探析低渗透油田注水开发的生产特征及影响因素[J].化工管理,2016(3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