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路”的路径设计要素分析及策略研究

品牌
科教导刊
2019年02月21日 04:31

...农业发展的动力要素分析及对策研究.pdf

张栋栋 刘斌

摘 要 “四个引路人”是构建“完人”的科学体系。要精心设计“引路”的路径:持续的师生信任环境是基础;良好的言谈举止榜样是关键;科学的引导策略实施是保障。因此,要强化信任感,挖掘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着眼全方位,多法并用润物细无声;融通多学科,获知塑德求创新;注重骨干引领,提升群体效应。牢记使命,让现代的大学生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一股生机勃勃的力量。

关键词 四个引路人 师生信任 言谈举止 要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42

Abstract "The Four Guides" is a scientific system to construct"perfect man". It is essential to well design the path of "guide" with the basis of sustainable trust environmen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crux of examples of good manners, and the guarantee of the practice of scientific guiding strategy. Therefor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the energetic power of the realization of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n the way of intensifying the sense of trust with students' individual subjective initiative, penetrating from different angles, digesting multi-subjects with creation from morality, and focusing on the guidance of the mainstays as well as improving the group effect.

Keywords four guides; trust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manners; element; strategy

百年大計,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与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想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以下简称“四种引路人”)精辟的论述清晰地指明了教师的神圣职责与担当。“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就必须“以生为本”,授知塑德,构建智慧课堂,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共性的推动和个性的升华下成为社会需求的现代化复合型人才。

1 引路人的内涵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关系

引路人从字面上讲就是带路人,即向导。常常泛指那些能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指明正确道路或前进方向的人。习总书记要求广大教师要做“四种引路人”,充分体现了国家领导人对广大教师的敬重和信任。使命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只有以人为本,把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提升和发展人的精神贯注于教学的全过程与全方位,才能促人成人,才能引领当代大学生持之以恒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不懈努力。这不仅迎合了现代教育的理念,而且促使中国的高等教育更具有民族性。“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是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可持续发展教育”,首先是面对学生,而且主要是面对高等学校学生的教育,是对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内容、方法和目标,在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行动和方略思辨。[2]因为他们必然在中国未来所有的发展领域起引领作用。可见,“四个引路人”的效果如何直接关乎着可持续发展教育。应该说,做好四个引路人,是保障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四个引路人”是构建“完人”的科学体系

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转移,而是培养真正人的事业。《资治通鉴》中指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之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可见,德智相辅相成,对于一个真正意义的人来说,二者缺一不可。正因为此,现代教育理念提出“德育为先”、“智育为重”。[3]由于只有德智兼备才能有创新的理念和创新的能力,同样只有具备坚定信念和远大理想的人,才会竭尽全力为自己的祖国做奉献。所以,品格、学识是创新、奉献的动力,创新、奉献是品格、学识的必然归宿。四者共存,构建出一个科学的育人体系。

3 “引路”的路径设计相关因素分析

路径的选择多方位,虽专业有别,生生有异,但注重效益兼顾付出是总的选择出发点。因为目的是行动的归宿,而目的的达到除了靠持之以恒的付出外,好的路径的选择常常会事半功倍。当代的大学生都拥有无限的潜能,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他们提供了收获知识与能力的广阔空间,他们捕捉信息快,头脑灵活,自信,有自己的主见。但在一些特定情况下易受功利观念影响,从而产生理念上的偏移和行动上的偏激。基于此,引导路径的设计要:把握塑人成才主方向,全方位关注其成长,发想问题不退却,解决问题不急躁,因人而异,因事而不同,研究策略,注重效果。

3.1 持续的师生信任环境是基础

信任是开启心扉的钥匙,诚挚是架通心灵的桥梁(佚名语)。马克思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你只有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师生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师生能进行交流的基础,因为一旦学生对老师产生了信任,他们才会以师为友,推心置腹,言听计从。某高校有一位学生,由于性格内向,平时很少与别人交流,一度学习情绪低迷,甚至产生了退学的念头。后来一位带他课的老师主动接近他,从各方面开导他,很快他们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强烈的信任感催促他持续的找老师交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性格慢慢转变,学习劲头十足,毕业时不但考上了名校的硕士研究生,而后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博士。毕业这么多年了,他一直和这位老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老师改变了他的命运,他会永远听从老师的教诲。可见,只有老师放下架子,遵从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地位上的互相尊重的理念,在不断促进学生学业进步、身心健康发展的相互理解和交流中就能构建出一个持续信任的环境,学生就会把你当作真正意义上的引路人。

3.2 良好的言谈举止榜样是关键

教育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一条供应链,它的和谐运转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同时发生在师生接触与交流的每一个时刻。需求永远带有动力性,保证供求的平衡机制将持续拉动供应链不停地运转。在经济全球化及高科技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思想多元化,文化反哺等客观存在,教育者知识的强垄断及思维的规范常常被打破。基于此,循规蹈矩的师生链的晃动不可避免,一旦中断,其根源不外乎两个:一是学生需要的,教师没有;二是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电视剧《急诊科医生》中一位知名医生向她的同事讲了一段话,她的老师在给一个艾滋病人做手术时,病人的血溅了他一脸,别人都吓得后退,而她的老师却很淡定。此事让她悟出了并记忆了一辈子的理念:那就是医生可以保护自己,但永远不要嫌弃病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乌申斯基语)。要做好“引路人”,就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重道义、有担当。要有理想信念、要有道德情操、要有扎实学识、要有仁爱之心(习近平语)。打铁还靠自身硬,作为奉行教育人神圣职责的教师,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使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的理想信念、渊博的学识与复活知识的能力及强烈的仁爱之心。只有这样,才有能力给学生做榜样,才能用自己良好的言谈举止影响学生、引导学生。

3.3 科学的引导策略实施是保障

人们常用事半功倍和事与愿违来形容不同做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方法得当,事半功倍;方法不当,事与愿违。要实现崇高伟大的志向,必须有符合实际、脚踏实地的方法。对于现时代的青年,大量的社会信息流入,浩瀚的获知途径日益扩大,认知理念及动态思辨多种多样,从而产生出形态多变的亟需引导的环境。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善于思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精心设计出有针对性的高效的策略与实施方法。因为一旦沟通出现了不协调,学生就会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引导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4 高效的“引路”路径构建策略

围绕着怎样的“引路”效果最佳,我们开展了深入的研究,我们先后在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专业随机发送问卷或有意识组织座谈会,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很看重老师的言谈举止,不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交流中,他们都特别希望老师能把自己当朋友,联系实际,不尚空谈,推心置腹,以理服人。而不希望通过说教把别人的理念強加给自己,尤其是对那些沉溺于传统状态不思进取的教师。基于此,我们认为,作为引路人,以下策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4.1 强化信任感,挖掘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个体形成和发展的外因,这种影响只有通过“内因”,即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起作用。[4]个体的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而需要的强度与信任度密切相关。因此,没有学生的信任感,老师引而无用;没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老师引而无效。要强化师生的信任感,关键在教师,一靠自身的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渊博的学识,二靠仁爱之心和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重要位置,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可以造就一个天才,也可以毁灭一个天才。”老师要关心学生,了解他们发展过程中的需求,恰到好处地给予强说服力的引导,持之以恒的良性循环所形成的师生默契一定会产生良好的引导效果。

4.2 着眼全方位,多法并用润物细无声

要做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四种引路人”,就要关心学生的方方面面,及时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引导。要注重引导方法的科学性、针对性、灵活性。所谓科学性,要求引导的思路要符合人的认知规律;针对性与灵活性主要指引导要依据人的个性和问题的特性方法多变,以确保收效的最大性。比如,若部分学生对社会现象的某些看法出现差异,教师可组织研讨会,通过研讨达到明辨是非;对于仅是个别同学理念模糊,教师可通过单独谈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帮其理清思路,坚定信念。对于专业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集聚问题的实质或障碍单刀直入,也可以从问题相关的问题鱼贯而入,通过旁敲侧击使问题迎刃而解。如此等等,引导需智慧,从客观实际出发,把“强加”变成“春雨涓涓”,在润物细无声中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4.3 融通多学科,获知塑德求创新

各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教学目标,利用知识发生发展的客观背景和主观诱因,将多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学生不仅可以获知长识,德智双丰,而且可以在汲取学科交互作用的营养中滋生创新理念,集聚创新能力。例如利用概率论中贝叶斯公式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伊索寓言中《孩子与狼》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们从量的侧面得到:不诚信将失信于人;利用加法公式清晰地从量的角度展示“团结就是力量”[5]等等。微积分是解决概率论问题的重要工具之一,反过来,利用概率论有关分布的理论使得一些繁杂的积分的计算和柯西等不等式等的证明更简便。有意识地做一些类似的沟通,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激励学生形成利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为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要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适度加大有关内容的融入,因为马克思主义价值维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许多思想非常契合。以此传承中华国粹,引领学生做一名懂礼仪、有智慧、有道德的人。

4.4 注重骨干引领,提升群体效应

群体效应是组成群体的所有成员表现的总和,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从众”性,从某种意义上是总体凝聚力的表现。因此,在一个班级或一个群体中,能构建一支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热情和活力的引领团队,大功率的辐射一定会使得融合精神的延伸和信念的传承形成一股强大的、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力量。[6]利用教师的引导与引领团队的合力,一定会大大强化引领效果。

好教师是民族的希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对教师的寄语。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奉献。作为一名高校的老师,就应该不忘当初,牢记使命,勇于担当,坚持“四个引路人”的方向,尽自己之所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 朱永新.好老师是民族的希望——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教育思想(六)[N].中国教育报,2017-9-7(1).

[2] 杜作润.可持续发展教育,我们如何开始?[J].现代大学教育,2017(2):33-39.

[3] 张栋栋,刘斌.构建德育寓于智育的空间促进德智和谐发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2):47-50.

[4] 范安平,程巍.新编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166.

[5] 张栋栋,刘斌.论概率论在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2017.34(2):121-124.

[6] 张栋栋,刘丽,刘斌.动态和谐时空下班级文化建设[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16-18.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学生 文章 老师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