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启示

品牌
科教导刊
2019年02月24日 13:14

老子人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doc

邱万安

摘 要 《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可以给予当代大学生以众多的人生启示,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人民与个人、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坚持独立思考、避免盲从,注重细节、脚踏实地,从而塑造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 《道德经》 大学生 人生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79

Abstract The "Tao Te Jing" as China ancient classical philosophy, contains rich life philosophy, can be given to man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fe inspiration, help them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material and spirit, people with personal dedication and demand, adhere to independent thinking, to avoid blindly, attention to detail, down to earth, thus shaping the health the 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s.

Keywords "Tao Te Jing"; college student; life inspiration

《道德经》集老子思想之大成,言简意丰,涵盖宇宙、社会、国家等诸多方面,尤其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为人处事问题上进行了全面精辟的阐述,堪称一部“人生大典”。研读经典,领悟内涵,能够让人的灵魂找到安身立命之处,使精神得以升华,使幸福感得到提高。而当今时代,社会正处于剧烈的转型时期,非主流思潮通过各种渠道涌入校园,污损着青年大学生的视野,冲击着他们的思想,缓慢消解他们原来健康的人生观念,使部分大学生处于迷茫徘徊之中,甚至有个别大学生沉沦。所以,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大学生实施人生观教育,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介于《道德经》在人生观方面的独特表达与见解,利用它对当代大学生开展人生观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如下正确的思想。

重精神轻物质的思想。《道德经》明确指出,一个人应该“实其腹”“强其骨”,主张一个人首先要有基本的生存资料,不可在此基础之上再去追求更丰裕的物质生活,要摒弃物质生活领域的过度消费,因为超出基本生存需要的物质生活是“余食赘行”,一个人也极易“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为腹不为目”即可。既然不去追求过度的物质消费,那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呢?在于精神!老子写就《道德经》一书,本意是劝诫诸候们“无欲”、不奢、不战,以让天下百姓过上幸福祥和的日子,本身就充满着浓浓的人文精神;就个人而言,要“为天下”计,更要注重自身修为。在《道德经》中,德是除了道之外使用频率第二高的概念,体现了本书的价值倾向。德是道的具体表现与运用,反映在人际关系上,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人生的至高境界是要有良好的品德,通过思考、感悟、践行以滋生“上德”“玄德”“广德”“大德”。故而,《道德经》所反对的是“下德”者所追求的感官触及的美,因为它们是表面且易逝的;它所肯定和倡导的是内在精神的美,这种美才是人生的本质,常驻于生命当中。前述观点,体现了人类与个人在追求方面具有层次性。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处于人生需求金字塔底部的就是生理与安全的需要,越往上走,个人会越加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理论出发,人最初是“不自由”的,因为受到生产力水平低的制约而依赖于“人”和“物”,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程度时,就会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说,当人类物质生活水平达到“衣食无忧”时,人们会把目光由物质领域转向精神领域。

重人民轻个体的思想。《道德经》的可贵之处在于发现了个人和人民的地位与价值,主张兼顾二者利益,但更加强调个人要服从人民利益,为人民着想。它率先肯定个人要懂得保护自己的生命,要谋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解决生存所需,通过养生方式提高生命的质量。而维系个人存在的真正目的在于“为民”,个人是人民的手段和条件,人民才是个人的目标。春秋时期,诸候连年征战,开疆拓土,掠人劫财,给人民带去了无穷无尽的灾难。老子写就《道德经》一书,根本宗旨就是劝诫诸候们从人民利益出发,崇尚“无欲”,进而“无为”,让百姓皆“自然”。老子为此提出了许多比较具体的建议,典型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继而让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特别反感战争,因为它会导致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他借《道德经》说出自己的思想倾向,“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运用武器发动战争,是不符合“道”的举动,最遭天下人厌弃,因为“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在此基础上,他建议“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意思是作为谋臣的,不能把战争作为计策献之于君王;而且,如果非不得已被迫采取战争的方式,也要做到“善有果而已”,不可“杀人之众”。温馨的“民本思想”,贯彻于《道德经》全篇。让大学生学习领会其中的“民本思想”,可以引导他们摆正个人与人民的关系,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并主动积极地参加群众实践。

重奉献轻索取的思想。《道德经》多次表达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理念。“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道生育并滋养万事万物,为它们付出了巨大代价,客观上创造出硕大功勋,但是,道并不居功自傲,甚至不过分看重功劳。“圣人不積。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此话意为,品德高尚的人不会无休无止地积累财富,他越是为别人谋取利益,他自己就越是富足;他越是给予他人,他自己的所获就越多。上述观点,旨在劝告个人不要计较自己的得失,要把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放在首位,为人民谋求尽可能多的幸福,也就是要把奉献放在人生价值的第一位。重奉献轻索取,解答了人之为人的根本要义,也明确回应了个人精神追求之终极所在。今天,我国已经进入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各行各业涌现出众多的劳动楷模,他们讲业绩不讲享受,讲付出不讲收获,把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大业作为己任,不愧为“民族的脊梁”。大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是积极正向的,绝大多数青年学子能够把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民族发展融合起来,重视个人对国家和社会的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但也有人受到市场经济中等价交换原则的影响,过度关注自身利益的实现和满足,要求有付出就必须有回报,甚至有人通过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方式来实现自我,成为精致的利己者。以《道德经》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转化个别大学生这种颠倒了的人生价值理念。

取独立弃盲从的思想。老子思想之所以深邃,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采用了独立性的思维模式,不“鹦鹉学舌”,坚持深入思考、独到探索。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就社会乱象纷纷提出自己的治理之“道”,但这些“道”无非都是十分具体的局限于某一领域的“道”。在老子看来,它们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独辟蹊径地提出了充满思辨性的极具抽象意义的“道”。这是先哲认真、独立思考的成果。在著作里,老子也强调所有人都应该独立思考,方有“不行而知,不见而明”的结果——虽然老子没有看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用,但他肯定了独立思考在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无疑具有进步的意义。从内容来看,老子的独立思想集中体现在第二十五章里,“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指出当大家都欢天喜地参加盛大宴会的时候,只有我淡泊处之,像婴儿一样无知无欲无诈,保持“出淤泥而不染”的独立性状态。而当“众人皆有余”时,“而我独若遗”。老子道出了一个人要拥有独立的人格,不可随波逐流、亦步亦趋。当然,其独立性隐含着一个前提,那就是符合“道”的最高法则。独立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个人的成长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借鉴《道德经》思维方法与思想内容上的独立性,对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意识形态将发挥重大作用。当前正值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加之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众多思想和观点相互碰撞、交锋,使我国大学生面临着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的再选择。在这种情势下,需要大学生们发挥人格上的独立性,擦亮眼睛,细致思考,仔细辨别,择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主流思想而从之,择非主流意识而弃之。

重实干弃空谈的思想。《道德经》充满着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弱小”与“强大”即为矛盾着的双方,事物在道的作用下由“弱小”逐渐发展为“强大”,“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首先以自然现象为例,表达了事物要经历一个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必然过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然后建议人们要“道法自然”,即“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而一个“圣人”,并非直接做大事才成为“圣人”,而是从小事做起的,“是以圣人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把握《道德经》的这一思想,有利于青年学子避免“眼高手低”,注重细节,培养脚踏实地的作风,进而引导他们在选择职业时,着眼于基层,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一步一个脚印实现职业生涯的顺利推进。

取和谐弃纷争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一生中需要处理好三大关系,其中之一就是处理好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道德经》从微观角度为人们处理好该关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以达到个人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为此,老子首先主张个人对待他人要“谦下”,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拥戴,“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其次,老子主张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原意是祭祀用的草狗,该受到什么待遇就受什么待遇,不会从自然那里获得偏爱,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进而告诫世人“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也就是对待所有人要一视同仁。平等是尊重的基础,更是交往的前提;沒有平等,必定丧失和谐。第三,老子主张个人“修之于天下”,用自己的高尚品德去影响他人,以提高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程度,“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第四,老子主张当个人同他人结下仇怨时,要“以德报怨”,最好的做法不与他人产生矛盾。他指出,“和大怨,必有余怨”,如果与人结了“梁子”,哪怕得到化解,但人与人之间依然会有隔阂。“安可以为善”?最好的办法是“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就是说,如果债务人失去了偿债的能力,就不要逼其还债。老子以“还债”为例,实际是告诉人们,要用“宽以待人”的态度与人相处,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借鉴《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有助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达观包容的态度,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道德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观园里的一块瑰宝,在人生观领域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放下汲桶,唾手可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应该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汲取其中精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段和内容,“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进而帮助青年大学生塑造起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科学而又坚实的认识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松辉.国学大讲堂“老子导读”[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9:1-312.

[2] 刘永成.《道德经》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5.11.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道德经 思想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