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仔猪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品牌
农家科技
2019年03月05日 18:22

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措施

黄淑芹

摘 要: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仔猪腹泻和水肿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其临床发病率高,防治困难,引起哺乳猪和断奶仔猪大量死亡,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该病包括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三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只有对大肠杆菌病诊断清楚,才能搞好预防和治疗。

关键词:仔猪;大肠杆菌病;防治

冬末春初气温骤变,正是仔猪大肠杆菌病多发的季节,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发生在仔猪身上,这是仔猪最常见的肠道感染病之一。2017年初,发生在铁岭县大甸子某猪场小批量仔猪腹泻,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检查和病理剖检分析初步诊断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该病包括仔猪黄痢、白痢和水肿病三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只有对大肠杆菌病诊断清楚,才能搞好预防和治疗。因此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笔者通过对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初步鉴别进行总结分析,希望能对防治工作有所帮助。

一、流行病学

1.传染源:仔猪白痢主要的传染源是带菌仔猪,由粪便排出大量的致病性大肠杆菌散布于外界环境中,污染水源、饲料、产床、用具以及母猪的乳头和皮肤等因素也是主要的传染源。

仔猪黄白痢多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以2-3周龄的仔猪最多,病死率较低。

仔猪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仔猪,尤其是那些身体健壮、食欲好的仔猪最易发生此病,发病率较高。

2.易感动物:易感动物致病性大肠杆菌主要感染哺乳期的仔猪,是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最易发生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疾病。该病潜伏期短、病程短,主要症状为剧烈的腹泻,排黄色、水样粪便,有时粪便中含未消化的饲料,病死率高。一般7日龄哺乳仔猪发病率较低。该病的发生与猪舍的环境卫生和保温性能有密切关系。如果产房卫生条件差,母猪的粪便污染严重,母猪乳头不干净以及产房的温度过低等因素都会引起仔猪黄痢的发生。

3.传播途径:仔猪黄痢主要通过吃奶或舔母猪皮肤,接触被粪便污染的产床、饲料、用具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

仔猪白痢主要由内源性感染引起,其传播途径主要因猪舍卫生条件差、阴冷潮湿、气候骤变、母猪的乳汁不足或过浓等。而仔猪水肿病主要是经消化道感染。

二、临床症状

1.仔猪黄痢主要发生在7日龄以下,突然发病,排黄色含凝乳块糨糊状稀便,

全身衰竭,脱水消瘦,迅速死亡,病死率100%。

2.仔猪白痢通常是仔猪出生后10—30天容易发生,仔猪逐渐消瘦,被毛粗乱,行动迟缓,病猪突然排出浆状粪便,呈灰白色或者乳白色,且散发腥臭味,病程一般持续不会超过l周,且病猪通常能够逐渐康复,具有较低的死亡率。

3.水肿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多发于6-15周龄,尤其是生长旺盛、体况良好的断奶仔猪,具有较低的发病率,死亡率能够高达90%。其主要症状不是排有特征性的粪便,而是突然发病、头部水肿、眼睑、结膜、颈、下颌部及前驱下部水肿,指压留痕;精神沉郁,食欲减少,体温升高不明显,呼吸急迫、共济失调、四肢乱划似游泳状,触之嘶叫,最后麻痹死亡。

三、病理变化

1.仔猪黄痢:肠黏膜充血、水肿,甚至脱落。 肠壁变薄,松弛,充气,尤以十二指肠最为重要,肠内容物呈黄色,有时混有血液。 心、肝、肾有变性,重者有出血点或凝固性坏死。

2.仔猪白痢:病死仔猪脱水,消瘦、皮肤苍白。胃黏膜充血、水肿,肠内容物灰白色,酸臭或混有气泡。 肠壁变薄半透明,畅黏膜充血、出血易剥脱,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常有继发性肺炎病变。

3.仔猪水肿病:表现为切开头面部皮肤水肿部位,流出大量淡黄色透明液体。腹腔内有积液及胶冻样物。胃大弯部、贲门部和结肠系膜严重水肿,切开胃壁流出淡黄色液体其中混有胶冻样物。尤其是以胃壁、肠系膜、肠系淋巴结水肿最为突出,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

四、治疗

1.加强免疫:在发病的猪场,要对健康仔猪采取紧急预防措施,全部注射大肠杆菌疫苗预防。对临产前的母猪注射大肠杆菌疫苗,使母猪初乳产生抗体,从而使初生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2.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消毒:强化生物安全措施,尤其做好哺乳仔猪和断乳仔猪的保暖以及防潮工作,给哺乳母猪乳房进行消毒清洁,保持母猪乳房的卫生,从各方面提高仔猪的抗病能力。要特别注意猪舍、用具和周围环境的卫生清洁;定期进行消毒,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生大肠杆菌病给养猪业生产带来重大的损失。

3.对症治疗:仔猪黄、白痢治疗时一般选择使用抗菌、止泻、促进消化的药物进行治疗,且只要产生耐药性,就必须立即进行药敏试验,防止长时间使用同一种抗生素。对于仔猪水肿病,以预防为主,并注射适量的亚硒酸钠一维生素E,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治療作用。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仔猪 大肠杆菌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