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遴选百名具冲击诺奖潜力人才
诺贝尔奖获奖名单公布的余热未消,《人民日报》便刊发了《“万人计划”首批名单出炉记》一文,介绍我国与“千人计划”并驾齐驱的国内人才支持计划。该文章在网上经转载后被更名为“中央将遴选100名具冲击诺贝尔奖潜力人才”并在网上迅速得到传播。借着诺贝尔奖的余热,“遴选百人冲击诺奖”这一话题短时间内便得到各界的热烈响应,一场政府该不该遴选科学家冲击诺奖的大论战拉开了帷幕……
政府遴选百人冲击诺奖该不该?
支持方
科学网博主陈安:
这是我国最具世界眼光的人才计划,之前我们对于诺贝尔还羞羞答答,说科学研究不是为了诺贝尔,现在我们果断地将全部焦点集中到了诺贝尔奖上。由东方式含蓄变得西方式坦率,很好,很好!
浙江日报记者张永贵:
我们认为,冲击诺奖,既是鹄的,也是标尺。它就像一枚风向标,证明我们的科学家在其研究领域真正走在了世界前列。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新浪微博网友彭少君0713:
不可否认,要冲击诺奖确实需要一定的经济和物质基础,所以支持这样的做法。教授们生活无忧,自然能把更多精力用在科研上。
新浪微博网友imp_:
“100人冲击诺奖”什么的完全是记者断章取义博眼球嘛,说是个人其实是整个行业的整合、发展。我只知道高能所所长入选意味着国家总算要对俺们搞粒子物理实验这一行加大支持力度了。ps:万人计划提了好久了,记者们总算听懂“诺奖”两个字就high了嘛。
腾讯微博网友11:
说明科技进步,主要是为了留住人才。
腾讯微博网友浮云:
我支持,如今的年代只有名和利才会让人去努力,也可以说重金之下才有勇士。
新浪微博网友海南山翁:
可以看作诺奖意识的觉醒,是一种进步。
科学网博主喻海亮:
我也是旗帜鲜明地支持国家、地方各类人才计划,但是,我希望把各类人才计划的重点放在优秀青年人才之中。今日的青年人才,就是明日的杰出人才。
反对方
科学网博主陈镜超:
科研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了诺奖?那牛顿时代,什么奖励也没有,人们不照样在做研究?
搜狐博主刘兴伟:
诺贝尔奖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的鼓励,而我国在研究上的浮躁和急功近利却十分明显。重视短期的成果,而忽视对科研人员长期从事基础研究的支持。事实上,最近出来的计划中,这一现象已经有所改善,但这种为冲击诺奖而遴选人才的目的性,依旧没有完全走出以往的窠臼,这本身也与学术精神相背离。
新浪微博网友然然如是: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哎!这行为和义务教育阶段分班有什么区别,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应试教育可怕的不是当下,是印刻在人脑海的逻辑思维。是不是任何结果出不来都搞这样集中营一样就好了?有时想想为什么出不来好结果,就在于人心太过自私,不愿分享,各人闭门造车。
新浪微博网友东风缓送:
有报道说,国家遴选百位顶级国家人才,有望冲击诺贝尔奖。这是媒体在吹捧,还是有关部门有意为之?这让人不禁想起举全国力冲击奥运冠军的体制,但在光辉的背后见到更多的是悲伤!换句话来说,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值得赞许,但为冲击某奖的话,还真的没必要!是故要慎行!
腾讯微博网友张济世:
英皇要给牛顿的天文台长高薪,牛顿拒绝了这个提议,女皇忙问原因,牛顿告诉女皇,高薪只能让投机钻营的名利之徒占据天文台长之位,那样做是对天文科学最大的摧残,而不是帮助!百人冲击诺奖活动,必然会招徕名利徒大血拼,从根上摧毁科学事业,掐死科学的种子。请手下留情,给中国科学留几粒种子吧!
腾讯微博网友般若波罗蜜:
新一轮造星运动即将开始,根据“万人计划”中国将选拔优秀人才运用国家资源冲击诺奖。中国是体育大国却并非体育强国,奥运会冠军不少,但全民身体素质却不高,运用国家资源培养少部分精英和提高全民素质到底什么更重要?山区儿童也许还差书本、课桌、铅笔……培养诺奖得主不仅需要资金,更需要体制。
媒体声音
《京华时报》: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这一说法引发网友质疑:诺贝尔奖是可以冲击出来的吗?对此“万人计划”首批杰出人才入选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认为,诺贝尔奖不是冲击出来的,希望社会对基础科学研究不要过于急功近利。
新华网:
民众可以尽情表达对诺贝尔奖的期许,科技工作者也可以心怀诺奖梦,相关职能部门对诺贝尔奖却应有理性认识。尤其值得警惕的是,不能让诺贝尔奖变成束缚科研的枷锁。如果职能部门将经费扶持变成“军令状”,让科研工作者时时背负着冲击诺贝尔奖的沉重包袱,最终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
《重庆时报》:
“冲击诺奖”如果演绎成一种国家层面的运动式推行,恐怕也值得担心,由此会花费大量纳税人的钱,甚至很可能会呈现出最近同样引人关注的“科研腐败”问题。
更何况,科学不同于体育,“冲击诺奖”,本身就让人感觉,这并不是在真正尊重科学规律,并不具有真正的学术理性。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所说,“一个做科学的人,为拿诺贝尔奖来工作是非常危险的”。
《东南快报》:
虽然在本土已经产生了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但仅此一例的文学奖奖项显然无法安抚中国人的诺奖焦虑。毕竟,诺贝尔奖更大的意义在于证明一个国家基础研究上的成果,从这个方面来看,国内的情况依旧不够乐观。国家的大力支持固然值得科学界欣慰,然而对于冲击诺奖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恐怕依然要画上个问号。
《中国新闻周刊》:
遴选百人冲击诺奖,豪情壮志溢于言表。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难道诺奖级别的顶尖科学家也能“限时造就”?博士可以批量制造、普通专业人才可以大量培养,而有建树的科学家特别是诺奖级的顶尖科学家,“造就”起来恐怕没那么容易。能否拿诺奖,需要很多条件,除了环境加努力,很多时候还要有那么一点点“运气”。这些条件有的可以人为创造,有的则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科学报》:
假如把“高精尖”的人才培养,当作国家战略的唯一标准,就恐怕有些过犹不及甚至舍本逐末。支持基础科学发展、创造良好学术发展氛围的确是政府责任所在。但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运动式圈养,可持续人才培养,更需要制度环境的优化和人才储备的夯实。
美国《侨报》:
以拿诺奖作为评价高端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正是对“中国科研”四字的负责。现在已经不是一个苹果砸头能砸出名堂的时代,欧美日的诺奖获奖史已经说明,科研不可能回到手工作坊单打独斗的时代,而是要靠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在中国国情之下,舍“国家队”无它,“万人计划”,一点都不矫情。
万人计划简介
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于2012年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这项计划是立足国内培养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国字号”人才工程。
计划重点支持活跃在科技创新创业各个领域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正在从事重大原始创新的领军型人才、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优秀人才。总体目标任务是,用10年时间,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计划体系由三个层次、七类人才构成。第一层次为从事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处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具有成长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杰出人才,计划支持100名。第二层次是国家科技和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领军人才,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五类,计划支持8000名。第三层次是35岁以下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20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