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坪镇中心学校举行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程程
摘 要 目的:探究高校青年教师的成人依恋现状。方法:随机抽取高校青年教师35名,采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测量成人依恋(包括亲近、焦虑、依赖三个维度)。根据各分量表得分将研究对象分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抗拒型四种依恋类型,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探究成人依恋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方面的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以及其与朋友圈好友人数、星标好友人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高校青年教师的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占62.9%),成人依恋的亲近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焦虑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依赖水平处于中立状态。21-30岁年龄组教师的成人依恋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31-40岁年龄组的教师。
关键词 高校教师 成人依恋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28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Young Teachers' Adult
Attach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HENG Cheng
(Shanghai Technician School, Shanghai 200000)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dult attachment status of young teache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ethods: Thirty-five young college teacher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The adult attachment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adult attachment (including three dimensions: intimacy, anxiety and dependence). According to the scores of each subscale, the subjec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of attachment: preemptive, rejection and rejection, and SPSS statistical software was used to further explore whether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gender, age and marital status among adult attachment , As well as its relationship with friends circle friends, star friends number. Results: The type of adult attachment was predominant in young college teachers (62.9%). The scores of close-in dimensions of adult attachmen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The scores of anxiety dimen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average, and the dependence was in a neutral state. Adults in the 21-30 age group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levels of anxiety than adults in the 31-40 age groups.
Keywords college teachers; adult attachment; mental health
0 研究背景
依戀最早由英国精神分析师John Bowly提出,提出背景主要基于对二战后欧洲出现的大量流连失所的孤儿、与父母分离的儿童,绝大多数都出现心理和行为适应问题的探究。Bowly认为“父母之爱的缺失”是导致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1969年Bowly在论著中最先使用“依恋”定义母亲与孩子之间持久、亲密、深刻的情感联结,并认为其可以有效地帮助婴儿形成早期稳定的人际认知表征, 1980年Bowly将这种认知表征定义为“内部工作模型”,包含对依恋对象的判断和对自己的判断两部分,Bowly认为依恋的实质就是内部工作模型,该模型为日后的个体的人格发展、人际交往提供坚实的基础。Mary Ainsworth(1978)利用陌生情境实验进一步将婴儿依恋分为安全型、不安全性回避型和不安全性矛盾型三种类型,推进了大众对“依恋”的了解。1987年,Hazan和shaver将“父母与孩子”的依恋拓展至“人与人”的依恋,提出“成人依恋”的概念:“个体与目前同伴的持续的长久的情感联系”,并将成人依恋分为安全型、回避型、焦虑矛盾型和焦虑回避型四种类型。
目前国内外关于成人依恋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上,少数集中于个别社会角色(如护士、留学生、新入军人、父母、孕妇等)上,其中鲜少涉及“高校青年教师”这一研究群体。然而,高校青年教师的依恋状况却不容忽视:从教师本身的心理发展阶段来看,青年教师的心理年龄处于成年早期和成年期两个时期,此时期面临的主要心理任务就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以及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埃里克森,1936);从教师本身的职业现状来看,高校青年教师多数工作时间不长,职称不高,工资收入普遍较低,面临的生活压力巨大,生活质量不容乐观。本研究从依恋的角度来理解其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状况,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取样法,选取上海市在职青年教师共计35人进行调查。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分布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来,在年龄上教师人数分布均衡;从婚姻状况来看,已婚人数比例较高,占整体的66%,未婚人数(有情侣)占比较少;从性别来看,男女比例约为1:2。
1.2 工具
成人依恋量表(AAS)由Collins和Read于1990年开发修订得出,是目前成人依恋的重要测量工具之一,尤其是对成人亲密关系、伴侣关系的评定。为了适应中国人的习惯,吴薇莉在2003年对其进行了本土化修订。该问卷为自评量表,包括3个分量表,分别为亲近、依赖和焦虑分量表。每个分量表由6个条目组成,共18个条目。采用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亲近=0.7187,依赖=0.6202,焦虑=0.7848。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48.3%,显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3 统计方法
数据全部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整理和分析。采用描述统计、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对被试的整体与分维度依恋现状进行分析;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检验探究教师依恋各分量表得分与朋友圈人数及星标好友人数的相关关系。(下转第71页)(上接第64页)
2 结果
2.1 成人依恋总体特征
本研究使用《修订版成人依恋量表》测查了上海在职青年教师的成人依恋水平。为研究亲近维度、依赖维度和焦虑维度三个维度的具体水平状态,采用单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见表2。
本次样本统计使用的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级计分,中立状态(不确定)每项计3分,故依据本量表中三维度包含的题项与计分可知,亲近维度、依赖维度和焦虑维度的中立状态检验值匀为为18分。由表2可知,成人依恋的亲近和焦虑两个维度的显著性P均通过了显著性水平0.001的显著性检验,亲近程度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焦虑程度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依賴程度处于中立状态。
2.2 不同年龄、婚姻状与性别在成人依恋水平上的差异(见表3、表4)
F检验显示不同年龄教师在成人依赖的焦虑维度上差异显著,Bonferroni检验进一步显示,21-30岁年龄组教师的成人依恋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31-40岁年龄组的教师(见表5)。
2.3 朋友圈人数、星标好友人数与成人依恋的相关(见表6)
皮尔逊检验结果显示,依恋各分量表得分与朋友圈人数、星标人数的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亲近维度与依赖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亲近维度与焦虑维度具有显著的负相关。
3 讨论
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依恋状态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亲近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平均水平,焦虑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平均水平,依赖程度处于中立状态。本次施测量表按照各分量表得分,将成人依恋分为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和恐惧型四种类型。就各类型所占的具体比例来看,35名在校青年教师中安全型22人占62.9%,先占型6人占17.1%,拒绝型5人占14.3%,恐惧型2人占5.7%。可见大部分高校青年教师对接近和亲密的舒适情感体验较高,需要帮助时的无助情感体验较低,担忧不被喜爱的焦虑体验较低。
参考文献
[1] Ainisworth, M. Attachment beyond infa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709-716.
[2] 吴薇莉,方莉.成人依恋测量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4.12(4).
[3] 朱玲.具有童年期留守经历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敏感的研究与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 许学华,床丽丽,李菲.大学生人际信任在成人依恋和人际困扰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6.30(11).
[5] 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6] HazanC, & ShaverP. Conceptualizing romantic love as an attachment proces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Relationships,52:522-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