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口福,我的厄运

品牌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03月23日 07:03

...收获 满足吃货的口福我爱美食

屠强

在过去的500年中,人类可考的发生在海洋里的灭绝事件远少于陆地。根据一项研究结果,有15种动物永远从海洋中消失,而陆地生态系统中已经消失了514种。但这并不值得乐观。随着海洋食品、矿物燃料、矿物、能源和运输方面不断工业化发展的趋势,海洋生物灭绝的数量可能会迅速增加。和很多陆地生物灭绝的命运相似的是,作为“美味佳肴”,它们灭绝的方式之一竟也是难逃被人类烹制的厄运。

命苦的“海知了”

2017年年底,有这样一则不太起眼的地方新闻—《青岛人组团挖“海知了”》,新闻报道了一些青岛市民争相前往石老人海水浴场附近的海滩上挖捕“海知了”这种生物,同时也指出如果不加约束地滥挖滥捕,“海知了”很可能会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

“海知了”是一种长相并不出众的小型海洋节肢动物,它的学名是解放眉足蟹(Blepharipoda liberate Shen),俗名海蝉蟹、海蝉虾、海节令。如果要在分类学的树状分支上找到它的位置,它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真虾总目、十足目、腹胚亚目、异尾下目、蝉蟹总科、眉足蟹科、眉足蟹属。它最早是在山东烟台海岸带物种调查时被发现的,1949年被正式命名。

从分类学角度看,虾类属于十足目下的枝鰓亚目,蟹类和解放眉足蟹则属于腹胚亚目。蟹类归于短尾下目,而解放眉足蟹则属于异尾下目。因此,它是介于虾、蟹之间的一种甲壳动物,三种动物之间有许多共同点,但由于解放眉足蟹和蟹类都属腹胚亚目,从亲缘关系上讲两者更为接近。另外,在繁殖季节,解放眉足蟹抱卵的形态也与蟹类相似。

解放眉足蟹栖息于底质为细沙质的潮间带低潮区,摄食细小的碎屑及小型浮游动物,起到了清洁沙滩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而它们甲壳极薄、味道鲜美,也深受人们喜爱,这才导致了市民朋友们全家老幼其乐融融地采挖场面。

对人们将解放眉足蟹吃灭绝的担忧并不是杞人忧天。

命苦动物知多少

为了满足舌尖上的贪婪,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是导致许多海洋生物濒临灭绝的重要原因之一。北方蓝鳍金枪鱼就是马上就要被吃光的一种典型代表。这种鱼体内脂肪含量高,尤其是它的腹部肌肉,是最顶级的寿司食材,商业价值极高。全球的蓝鳍金枪鱼正在遭到滥捕,人们通过各种科技装备在海上对它们进行追踪,让它们无处遁形。大西洋的蓝鳍金枪鱼种数量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下降了九成,使它“荣登”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极危物种之列。

此外,日本鳗也在人们把它们变成一份份喷香的鳗鱼饭之后,逐渐“跻身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的濒危等级。而其同门欧洲鳗,曾是欧洲人最爱的盘中餐,早已被列为极危级别物种。鳗鲡的这条灭绝之路,其根源就在于人类旺盛的食用需求。

还有一个非常“尬”的故事。美国加利福尼亚湾石首鱼的鱼鳔被晒干后,远渡重洋到中国南方,就变成了既养生又滋补的花胶。品质上好的花胶,市价在一千元甚至几千元一斤。于是,也就用了差不多一個世纪的时间,这种曾经普普通通的鱼类摇身一变成为极度濒危物种。悲催的是,这还不是全部—当我们捕获加州石首鱼的时候,还顺道伤害了小头鼠海豚。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当渔民用刺网捕捞加州石首鱼时,不断会有小头鼠海豚误触网导致窒息并溺亡,且概率非常之高。因此到了1997年时,小头鼠海豚只剩下567头,而现在,地球上只剩下不足100头。这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这一物种从地球上永远消失指日可待了。

类似这样的“死亡名单”还可以越列越长。比如,斯特拉大海牛,它曾是海洋里的第二大哺乳动物,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浩瀚的海洋里。直到有一天,人类发现了它们的踪迹,它们便遭遇了疯狂捕食,甚而坊间对这种海牛的肉香赞不绝口。再加上富商们对其皮毛的浓厚兴趣,终于导致这一物种被大规模捕杀。直到1768年灭绝,斯特拉大海牛也没留下任何标本。

大海雀,是一种生活在北大西洋法罗群岛、冰岛和纽芬兰岛外芬克岛等地的海鸟。这种鸟长约75厘米,长有短翼,陆上行动迟缓,可以在水下游泳。19世纪初期,人类为了捕食它们以及获取油脂、羽毛和鸟蛋,甚至是制成标本收藏,将它们悉数诱捕屠杀。最后一只大海雀于1844年6、7月间在冰岛艾尔帝岛被杀。

日本海狮,在传统医学中,它被认作营养丰富的食物,体内的油脂被人类大量采集使用。

玳瑁,甲片、血、肉均可入药,在利益的驱使下,长期以来,被人狂捕滥杀,数量一直在下降。

……有点罄竹难书了。

延伸阅读:渡渡鸟的灭绝

你知道渡渡鸟吗?渡渡鸟这个好听的名字源于它好听的叫声。但在今天,我们已经再也看不到一只活着的渡渡鸟,甚至没能留下一副完整的填充标本。

渡渡鸟并不会飞行,它们曾大量生活在毛里求斯岛上。它的体型比火鸡大,成年个体体重超过20千克,身上被覆着蓝灰色的羽毛,并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由于没有天敌,食物来源又十分丰富,渡渡鸟曾经可谓是度过了相当长时间的“美好生活”。直到1507年左右,航海途经这里的葡萄牙人发现了它们。从此,厄运接踵而至。先是随后而至的荷兰人,也将渡渡鸟作为他们远航的新鲜肉类来源。然后,猴、猪、狗、鼠等动物接二连三地被引入岛上,除了人类捕食之外,它们也大肆偷食渡渡鸟产下的蛋,给渡渡鸟的生存带来了灭顶之灾。1681年,最后一只渡渡鸟被杀害。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曾经陈列有一个渡渡鸟的完整填充标本。遗憾的是,1755年,该标本发生腐烂,馆长因而下令将其焚毁,只保存下来一块头骨和一块脚骨。

水产养殖,能否一劳永逸

那么,人类是不是可以通过养殖来解决“口福”和“保护”这一对矛盾问题?

如你所想,水产养殖确实是一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巨大作用的“两全之计”,但却并不是一剂“万能良方”。

比如,我们前面讲过的鳗鲡。鳗鲡和其他一些人们最爱食用的鱼类,像鲑鱼、沙丁鱼、小黄鱼、金枪鱼这些,都是洄游鱼类。洄游是鱼类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鱼类主动、定期、定向、集群、具有种的特点的水平移动。洄游具有周期性,随着鱼类生命周期各环节的推移,每年重复进行。通过洄游,鱼类可满足不同生活时期对生活条件的需要,从而顺利完成生活史中各种重要的生命活动。洄游的距离因种类而异,为了寻找适宜的外界条件和特定的产卵场所,有的种类要远游几千千米的距离。

鳗鲡在淡水中成熟之后,必须回到固定海域进行繁殖。日本鳗鲡会跋涉5000多千米,从淡水顺流而下,在马里亚纳海沟西侧海域繁殖。欧洲鳗鲡、美洲鳗鲡也会不远万里横跨大西洋到百慕大地区繁殖。在长途跋涉、几乎耗尽体力的情况下,成年鳗鲡产下鱼卵后不久便会死亡,而孵化后的小鳗鲡则会因天性使然,追随根植在基因里的召唤,千里迢迢回到生活的淡水区域。

仅仅在“洄游”这一项自然赋予生物的天性面前,人类目前的各种养殖手段都显得捉襟见肘,想依靠养殖来满足人们对洄游鱼类的食欲,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鳗鲡 文章 鱼类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