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心病
肖晓鸿
摘 要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今天中国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这些并不等于人们感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会感受到精神的富足、思想的丰满和内心的幸福,在当今许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自我否定、抑郁空虚、信仰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等,这些感受就是我们称之为“空心病”。这是一种心理疾病,“空心病”已经在中国年轻人中蔓延,大学校园是“空心病”的多发区。在他们“天之骄子”、“青年才俊”、“风华正茂”等美丽的光环下,却有一颗极其脆弱、亟需帮助的心。
关键词 空心病 大学生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1.078
Discuss How to Get Rid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ollow Heart Disease"
XIAO Xiaohong
(Rehabilitation Medical College, Wuhan Social Work Professional College, Wuhan, Hubei 430079)
Abstract with the highly development of todays world economy,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inas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let Chines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get rich now, but it is not the same as people feel the material to meet at the same time also feel abundant spirit, rich thought and happy soul, ideas, but there is a strange phenomenon in todays many young peoples spiritual world: self denial, depression, emptiness, loss of faith, meaningless life etc, these feelings is what we call "hollow heart disease". This is a kind of mental disease, "hollow heart disease" has spread in young people in China, and the university campus is prone areas of "hollow heart disease". In their beautiful aura like "Gods children", "young talents" and "flowering young life" , but there is a very tender and direly need to help heart.
Keywords hollow heart disease; college students; values
1 何為“空心病”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的高度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今天中国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得到极大丰富,但这些并不等于人们感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会感受到精神的富足、思想的丰满和内心的幸福,在当今许多年轻人的精神世界里,却出现了一种怪现象:自我否定、抑郁空虚、信仰缺失,觉得生活无意义等,这些感受就是我们称之为“空心病”,尤其是大学校园是“空心病”的多发区。当他们通过“十年寒窗无人问”的艰苦奋斗,并考上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大学之后,他们就觉得人生到了顶点,考上大学就成了其人生的终极目标,对未来的人生开始失去了追求,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何在,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干什么,有的人选择了放任自流,旷课、逃课、通宵上网;有的人唯我独尊,拒绝承担责任;还有的人追求绝对自由,藐视一切社会秩序等等,认为很多事都是毫无意义的,甚至可能出现自杀倾向。一位专业能力极强、性格很好的学生,在尝试自杀未遂后,曾写下这段话:“我原来还站在一块极其不稳定、随时可能四分五裂的小岛上,但至少心里知道我在什么地方。现在已经知道自己原来的地方是不对的,就变成了在茫茫大海上漂泊,看不到陆地,时不时感到恐惧。”原本该朝气蓬勃的年龄,却发出如此忧郁的感伤。在物质世界极大丰富与精神世界极度空虚的强烈反差下,“空心病”显得尤为严重。“空心病”不单单是他们自身的个人问题或者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他们“天之骄子”、“青年才俊”、“风华正茂”等美丽的光环下,却有一颗极其脆弱、亟需帮助的心。
2 “空心病”的主要特征
“空心病”主要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缺失所致心理障碍。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1)精神抑郁。其外表跟其他人看似无如何差别,但其内心却经常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常常觉得生活毫无乐趣。
(2)孤独感和无意义感。很少和现实世界的人和事物打交道,甚至和自己最亲近的父母也很少联系,其所有的联系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活着,他们也不知道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不知道以后自己想干什么,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每天浑浑噩噩混日子。
(3)通常表现很优秀。他们非常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就像一个优秀的演员一样,努力扮演好一个好孩子、好学生、好丈夫、好妻子,但这一切只是演戏,都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他们表演得越精彩,其内心也越痛苦,也越疲惫不堪。
(4)生物治疗不敏感,甚至无效。对于“空心病”,无论是到精神专科医院治疗,还是用药物治疗,还是其他生物治疗方法,都没有效果。
(5)有自杀意念。之所以产生自杀意念,并不是因为现实中的困难、痛苦和挫折,用他们的话来讲就是“我不是那么想要去死,但是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我完全不知道我活着的价值意义是什么,每天的生活行尸走肉,如果是这样,还不如早点结束。”他们倾向于不用那么痛苦和惨烈的方式来结束自己,比如自缢、投水、服药等。
(6)时间漫长。通常这些来访者出现这样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两天。可能从初中、高中,甚至更早就开始有这样的迷茫,可能他之前已经有过尝试自杀的行为。
3 “空心病”折射的社会问题
早在1967年,萨瓦托·马狄根据这些症状,提出了“存在神经症”的概念。我国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界的泰斗许又新教授将这种状况形象地称为“无聊神经症”,并在其经典著作《神经症》里,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很有预见性地指出:“这种情况我国目前很少见,但若无有效的社会文化预防措施,将来达到小康以后恐怕会多起来。”十多年后今天,许又新教授的“预言”成为现实。“空心病”的产生原因如下:
(1)功利性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评价标准的教育体制,传达着这样一种价值观:成绩最好的学生就是最优秀的学生,哪怕他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可以忽略不计。而父母也成了这种教育体制的帮凶,很多家庭把孩子考上一所好大学当作终极目标。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我们的孩子们很难健康成长。在他们的人生中,除了一个好分数和一个好大学,他们不知道自己还想要什么。一旦考上了大学,没有了能证明他们的存在感与价值感的分数,他们似乎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清华大学公开对11名违纪的在校研究生作出处分,就是对这种功利性教育敲响了警钟。
(2)缺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年轻一代表现出来的诸多心理问题,折射出当今中国社会普遍缺乏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改革开放后,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然而,这种巨变中,社会意识形态的塑造落后于经济发展,导致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和投机主义的盛行,经济收入成了衡量社会地位和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这种情况下,如果父母未及时引导,孩子则易出现价值观缺失、精神空虚和自我怀疑的问题。
(3)孩子地位太高。独生子女政策虽已成为历史,但对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还远未消失。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孩子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中国的孩子似乎都是“富二代”,尽管大多数家长不是“富一代”,但他们愿意把自己的孩子当作“富二代”来养,使孩子获得了比上一辈多得多的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但正因为这一切得到更容易,造成他们抗压能力不强,内心脆弱,社会责任感欠缺等问题,一旦孩子遇到挫折时,极易迷失自我。“月薪三万撑不起一个孩子的暑假”——就折射出我们大多数普通家庭,给孩子投入的教育成本甚至超过了父母的经济实力的现状。
(4)教育理念缺失。教育就是用愛与智慧去帮助每一个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创造自己的价值,体味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快乐与幸福,教人求真,教人做人,教人有爱,教人奉献,“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而中国式教育普遍存在重成绩、轻道德的功利观。在分数主导教育的社会环境中,素质和人格教育就显得微不足道,最后造成不少学生认为,人生的最大目标就是考上好大学,考上大学后,就用旷课、逃课、打游戏和谈恋爱等方式浪费光阴,从而渐渐丧失了人生的真正目标。
4如何让当代大学生远离“空心病”
首先,重塑人生价值观。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至关重要,对人生具有决定意义。一个人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方向,就确定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就奠定了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越厚实,其人生基础就越牢固,就越能经受起岁月的磨砺,人生也越能够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越薄弱,其人生基础就越不稳,就越经不起各种考验。教育是培养价值观的根本,现代教育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弘扬珍爱生命、热爱科学、求真务实、奉献社会的教育理念,只有全社会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把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当作前进的阶梯,踏踏实实地努力,勇敢无畏地前行,稳稳当当地经营,才能快快乐乐地享受人生。
(1)成功。人生需要脚踏实地,量力而行,埋头苦干,勇敢面对,永不言败。
(2)幸福。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幸福的生活。幸福就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要靠自己拼搏和不懈的努力去争取,在拼搏中成长,在不懈的努力中升华。
(3)命运。作为当代大学生们与其长吁短叹命运的不公,还不如奋发图强,凡立功名于世者,无不是从小处做起,注意点点滴滴的积累,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德才能,不断自我完善,路就在脚下!
(4)心态。用美好的心灵看世界,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多一分肯定,少一分挑剔,健康快乐地享受生活赋予我们的一切酸甜苦辣!
其次,家庭教育引导孩子健全发展。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塑造者,不要过分宠溺孩子,应注意培养孩子的德行,鼓励孩子多与同龄人一起玩耍,在游戏中学会尊重规则,懂得分享,理解别人,进而完善自己的社会互动能力。父母要努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积极探索自我。在这种状态中,孩子会自己探寻“我是谁”、“我想要什么”等问题的答案,一旦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他们就不会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迷失自己。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状态。很少有父母能抵抗高考的压力,让自己的孩子自由探索。在无法改变当前整个教育系统的情况下,父母们至少可以从保护自己的孩子做起,如不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和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不要因孩子成绩不够好就贬低和否定他;接纳孩子的一切,努力帮助孩子感受真善美等。
最后,学校教育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分数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教育模式很容易抹杀孩子的兴趣。如中国某些中学极端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一切让位于考试,忽视甚至放弃了对人的全面培养,使学生的价值观被扭曲,考试成绩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考试成绩面前论英雄,使更多的考试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被认为是失败者,甚至连学生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失败者。有些学校甚至为了便于管理,让学生留相同的发型、穿一样的校服,这些都会导致学生失去自我意识。讲大道理的现象在我国的学校中十分普遍,但小智慧、小道理才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最直接的方式,如:懂得爱护公物,感恩回馈,友善待人等。
5总结
我们的教育似乎已经不再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是尽可能把高分学生弄(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77页)到自己的学校里,然后通过各种各样的排名机制从商业上证明自己是一个好学校,继而收取更高的费用,收更多自费的学生。家长为了让孩子通过教育跨越阶级,即便自己不是“富一代”,也要倾其所有,让孩子成为“富二代”,其结果是孩子变得“冷血又功利”。还有些教师在课堂上所教的内容不是升学考试的内容,学生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参加各种高昂的课外补习班,完全把教育商品化,学生要考出好成绩,考上好学校,没有好的经济基础是很难考出来的。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只能完全被训练成分数的奴隶,而不知道人生的真正意义。教育给予我们孩子最美好的东西,不是分数,不是金钱,是爱,是智慧,是创造和幸福,是有意义的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 徐凯文.学生空心病与时代焦虑[J].心理分析,2013.10.
[2] 梅格·惠特曼,琼·汉密尔顿.价值观的力量[M].吴振阳,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