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组曲(二):AI与人的恩怨情仇

品牌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04月07日 03:06

与人工智能的爱恨情仇

读者朋友,我是小e。很高兴又与大家相聚在《硅谷新视野》。在这期,甘老师要讲人工智能发展与人的关系。请大家欣赏。

智能源于“人”

人工智能千般好,

未来社会少不了。

千头万绪啥重要?

以人为本头一条。

难道不是吗?“人工智能”的第一个字就是“人”呀!细说起来,只要想想:到底什么是人工智能?为什么要发展人工智能?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关于第一个问题。如今,人工智能热翻天,发展神速不一般,对其理解延伸快,精确定义难周全。由于学术界都还拿不出一个正式定义,因此在许多文章中还是引用一个原始的共识:人工智能通常是指(人为地)利用机器(即所谓智能机器)来实现(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科技能力。

关于第二个问题,究其根源不过两个方面:一是从技术角度探讨人类的创新能力,即到底能造出多么智能的机器;二是从社会的角度探讨人机关系,即机器到底会怎样影响人类。如今,人工智能大比拼,众说纷纭难定心,正面说要拼命搞,反面说要把命保。共同点是人工智能一定要搞(呵呵!不搞你就落后了),而分歧点是应该怎么搞(哎呀!别把人类挤掉了)。

综上所述,结论就出来了:人工智能是由人类来研发的,模拟人类智能为其目标,为人类服务为其宗旨。因此,必然应当是:人才是资本,拟人是基本,利人是根本,害人是忘本。这就是以人为本!

人机之“情”

“利人”是发展人工智能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创造工具来辅助自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正是这个追求,促进人类的进化,带领人类进入现代文明。它不但使人类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上站稳了脚跟,而且让人类有能力去宇宙中寻找知音、甚至谋划移民外星。

然而,千百年来,人类创造出的工具(包括机械和机器)都只是延长了人类的四肢或增强了人类的体能,却没有增强或代替人类的智能。

人类赋予机器智能的长征,最早始于科幻。在那里,科幻作者以人为样本,幻想能制造出像人一样能行动、有智能的机器人。这个历史从1920年开始。那一年,捷克剧作家卡雷尔·查培克(Karel Capek)写了一本科幻小说《罗萨姆的万能机器人》(Rossums Universal Robots,缩写为R.U.R.)。1921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又把它搬上了舞台,造成轰动!从此“Robot”就成了机器人的英文名字,在市面流行开来,后又为学术界沿用。据说“Robot”来源于捷克语“Robota”,原意为奴隶。

只是在信息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问世之后,人们才开始有了赋予机器智能的手段。学术界公认的是,1956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汉诺威的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由该校年轻的数学助理教授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牵头发起,有学界和企业界10名专家参加的一次特殊学术会议。取名为“人工智能夏季研讨会”(Summer Research Project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从此“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缩写为AI)成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了科学殿堂。人工智能的历史开始了!1956年就成了“人工智能元年”,参加达特茅斯会议的学者成了人工智能的元老,而麦卡锡也就成为人工智能学名的创始人。

2006年夏,学者们再度云集达特茅斯,纪念人工智能过去50年、展望未来50年。会名为“达特茅斯人工智能会议:未来50年”,会标为AI@50,而当年的元老已只剩5人能出席了。

你看,岁月不饶人,昔日青壮年,如今华发生。然而,他们应当庆幸:他们当年创建的学科,如今不仅已走出象牙之塔,而且成了当红“明星”,被写入政府国策,改造了各行各业,造福了千家万户,引领着新时代来临。

人机之“仇”

几十年来,在人们幻想着、计划着、庆幸着、赞美着人工智能为人类服务(包括帮助工作、陪伴生活、保健治病、游戏娱乐等)之时,同样有另一类声音在不断地提醒人们:未来还有些捉摸不定,AI可能抢走人类饭碗,AI可能排挤、伤害人类!呼吁人们在研究、开发人工智能之时,要从伦理、道德、法律等各个层面避免、限定和规范人工智能,绝对不能让它伤害人类!否则就违背了研发人工智能的初衷,伤害人就是忘本!

为此,早在科幻时期就有人做出了规定,这就是青史留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它是著名科普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于20世纪40年代,在他有关机器人的作品中,为机器人设定的行为准则。它是:

第一条: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因不作为(袖手旁观)使人类受到伤害;

第二条:除非违背第一条,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第三条: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条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在那个机器人还在幻想中的时代,阿西莫夫就有如此的先见之明,真不愧为一代宗师!如今,在机器人已日益智能、人工智能更在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从学者名人到普罗大众也都有不少议论。

在对人工智能潜在危险的强调上,特斯拉创始人马斯克(Elon Musk)和已故宇宙学家霍金(Stephen Hawking)是最典型的代表,以至于反对者甚至给马斯克贴上“人工智能威胁论者”的标签。自2015年以来,他们多次在不同场所发表言论,甚至由他们牵头与一些科学家、企业家联署,既发公开信又提倡议。他们在信中强调:“正是由于人工智能的巨大潜力,那些致力于如何让人类享受福祉,并避开潜在危险的研究就显得弥足珍贵……我们的人工智能系统,必须按照我们的意愿工作。”并且呼吁联合国要像禁止生化武器那样“禁止人工智能武器”。他们认为这种武器的威胁比核武器还大,因为它杀伤力大而又取材容易、价值低廉。

当然,反对者也大有人在。2017年7月15日,马斯克在美国全国州长协会的大会上再次将人工智能描述为“人类文明面临的最大风险”。过了几天,脸书老板扎克伯格就针锋相对地说:“人工智能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种末日论是不负责任。”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教授瓦希(Toby Walsh)也批评马斯克是“危言耸听”。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实验室的创始主任布鲁克斯(Rodney Brooks)说得更直白:“为什么许多人、包括霍金等声称AI是人类存在的威胁?是因为他们不在AI领域工作……”

然而,支持者也不乏其人。仅参加公开信联署的名人就超过百人,其中也有不少是业内专家,例如苹果联合创始人沃兹尼亚克(Steve Wozniak)、谷歌的研究总监诺维格(Peter Norvig)、谷歌DeepMind执行长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甚至还有扎克伯格聘任的脸书首席科学家、深度学习领域权威燕乐存(Yann LeCun)。

俗話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有一些貌似公正的人出来说话,其中较为典型的要数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奥伦·沃茨奥尼(Oren Etzioni,也是“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的执行长,该所是由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创办)。他在《纽约时报》上说了一段这样的话:“我并不是那种读了科幻小说就来危言耸听的企业家,我是AI研究人员。但是与马斯克先生一样,我们也意识到AI带来的影响,也理解社会自然而然生出的疑问:我们是否应该发展AI?”他不是马斯克,却胜似马斯克,并且严肃地呼吁政府“尽快规范人工智能”。

小e插话:本文交稿之时,甘老师悄悄对我说,发展人工智能,是一场方兴未艾的新技术革命,各界都还在探索之中,必然议论纷纷,不足为怪。偏听则暗,兼听则明,随着科技的进展就会越辩越明。关键是要对人类负责,对未来有信心!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人工智能 文章 艾伦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