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和其影响因素的探索性研究.pdf文档全文...
吴思为 池晶晶 李晓旋
摘 要 采用《高校教师幸福感问卷》对198名地方高校教师进行调查,分析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2)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受年龄、学历、职称等因素的影响。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需要教师自身和地方高校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 地方高校 高校教师 幸福感
0 前言
教师的幸福感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中需要获得满足、职业理想得以实现、能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1]高校教师作为知识文化的传播者,其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和教育水平将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好坏。[2]幸福感水平较高的高校教师,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乐观应对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追求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然而,国内外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幸福感缺失状况不容乐观,[3]尤其是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地方高校,教师往往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和生存挑战。[4]因此,全面考察地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特征,分析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对提升地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激发其工作热情,为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稳定教师队伍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湖南省衡阳市某地方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为90%。其中男性100人,女性98人;29岁以下36人,30-39岁76人,40-49岁60人,50岁以上26人。
1.2 研究工具
采用陈亚玲[5]编制的《高校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进行测查。幸福感问卷共有23个题项,包括身心健康状况、经济收入水平、人际关系状况、个人价值实现、休闲生活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状况等七个维度。该问卷为Likert五点计分,1为非常不满意,5为非常满意,分数越高,说明幸福感水平越高。
2 结果分析
2.1 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总体特征
本研究中,共有61.5%的教师认为自己比较幸福(52.5%)和非常幸福(9%),幸福感总分为3.47,幸福感七维度得分由高到低分别是人际关系(3.69)、家庭生活(3.60)、身心健康(3.57)、社会地位(3.47)、个人价值(3.43)、经济收入(3.30)、休闲生活(3.19)。幸福感总分及七维度得分均大于3,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地方高校教师对人际关系状况满意程度最高,对休闲生活状况满意程度最低。该结果与前人研究[5]较为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在地方高校,教师往往需要承担大量教学任务,年平均最低教学工作量要求在350课时左右;而处于转型发展期的地方高校对教师的科研工作也有更多、更高要求,教师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晋升压力,不得不将大多数时间用于课题申请、论文发表、成果转化等方面,因此休闲娱乐生活质量相对偏低。
2.2 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对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总分及七维度得分在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等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进行了独立样本t检验和方差分析(见表1)。
由表1可知:(1)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总分及七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s>0.05);(2)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总分、身心健康、经济收入、人际关系、个人价值、家庭生活及社会地位维度得分均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50岁以上教师的幸福感总分及身心健康、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社会地位得分均高于50岁以下的教师(Ps<0.01);(3)地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总分、休闲生活及社会地位维度存在显著的学历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博士教师的幸福感总分显著低于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教师(Ps<0.05),博士教师在休闲生活维度(P<0.05)及社会地位维度(P<0.05)的得分也显著偏低;(4)地方高校教师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及个人价值维度得分上存在显著的职称差异,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身心健康维度上,正高职称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副高职称(P<0.01)和中级职称教师(P<0.01),初级职称教师显著高于中级职称教师(P<0.05);在人际关系维度,中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低于正高职称教师(P<0.05)和初级职称教师(P<0.05);在个人价值维度,初级职称教师得分显著高于副高职称(P<0.05)和中级职称教师(P<0.05)。
3 讨论
本研究中,地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总分及七维度得分均不存在性别差异,该结果与前人研究[2,6]结论一致。在高校教师群体中,男性与女性在职业角色扮演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男教师在工作中能够投入更多精力,事业的成功能带给他们幸福感;而女教师虽然在家庭生活中投入了更多精力,但她们也能够胜任好自身工作,并能从工作和家庭中收获更多幸福感。
在年龄变量上,50岁以上教师的幸福感总分及身心健康、经济收入、人际关系、家庭生活、社会地位得分均高于其他年龄群体的教师。这与以往研究结果[6,7]较为一致,50岁以上的地方高校教师大都是副高或正高职称,教学、科研或管理工作已能得心应手,工资待遇和生活水平较高,同事关系良好,因此能体验到更多的幸福感。
在学历变量上,博士教师的幸福感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学历群体的教师。这与前人研究[8]发现的“学历越高,幸福感越低”的结果相一致。近年来地方高校对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博士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上博士教师对自身也有较高的职业发展期待,可能导致他们承担着较重的心理负担及工作压力,幸福感水平较低。
在职称变量上,高校教师幸福感总分由高到低分别是正高、初级、副高和中级职称。该结果与前人研究[7]的“职称越高,幸福感越高”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本研究中,初级职称教师的幸福感仅次于正高职称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初级职称教师一般是刚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他们对工作充满热情,对职业发展充满希望,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也较高;而中级职称教师在身心健康、人际关系维度上得分显著偏低,幸福感体验较低,这可能是由于中级职称教师正处在事业发展的上升期,面临职称评定、职位晋升等挑战,同时也肩负更多家庭责任,重压之下他们只能将精力更多投入教学与科研,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身心健康的调适和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地方高校教师幸福感状况处于中等水平,教师的幸福感與年龄、学历、职称变量有一定关联。要提高地方高校教师的幸福感水平,需要教师和高校共同努力。对教师自身而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人才观,充分发挥自身潜力;要重视专业成长,提高自身能力,不断提升工作效能感;要学会处理家庭与工作的关系,懂得自我调适与压力应对。对地方高校而言,要重视人才培养,关注教师职业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创新激励机制,特别是对教学科研任务重、职称评定压力大的中青年博士教师要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为教师幸福感的提升积极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玲丽.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增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12):39-41.
[2] 孙玲.成都地区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
[3] 张玉柱,金盛华.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科学,2013.29(5):51-57.
[4] 陈红艳.陕南地方高校教师职业幸福感及其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16):115-117.
[5] 陈亚玲.社会转型期欠发达地区高校教师幸福感研究[D].兰州大学,2015.
[6] 姬杨.高校教师主观幸福感及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7] 曹光海,李建伟,林艳艳.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5(2):190-191.
[8] 马秀敏.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