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脑融合的未来,你愿意成为集群意识的一部分吗?

品牌
科幻世界
2019年05月25日 02:18

你背负恶名我也愿意我俩在众人期... 你我的未来一分为二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都能通过脑机接口挂接在网络上,那么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意识大融合的乌托邦时代。意识体将不再独立,而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蜂巢状的集群意识,每一个个体都成了集体心灵的一部分。

岳川,科普作者,科幻爱好者,目前独立运营认知科学公号“神经现实”,致力于脑科普。

从现实到科幻

前不久,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宣布成立专注于脑机接口的新公司Neuralink,而后Facebook等公司也投入这一项目的研发。将人类大脑与机器连接起来迅速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马斯克担忧人类在未来无法对抗人工智能的冲击,因此提出通过脑机接口增强人类能力,甚至在未来希望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设想一下,如果我们都能通过脑机接口挂接在网络上,那么我们可能会迎来一个意识大融合的乌托邦时代。意识体将不再独立,而会形成一个巨大的蜂巢状的集群意识,每一个个体都成了集体心灵的一部分。

科幻作品中这样的设想早已不新鲜。在英国哲学家和作家奥拉夫·斯塔普雷顿(Olaf Stapledon)出版于1930年的小说《最后和最先的人》(Last and First Men)中,火星人(云团)具有通过电磁辐射传递心灵感应的能力,并形成一个心灵联合体。这本小说首次讨论了个体意识与心灵融合的关系,在之后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类似的外星人设定,例如《星际迷航》里的博格人、《瑞克和莫蒂》里的Unity、《安德的游戏》里的虫族。似乎在科幻创作者的眼中,外星人比人类更高级的地方便是能够形成集群意识。在阿西莫夫的《基地与地球》中,盖娅意识的设定更近一步,集群意识不再局限于某一种族,而是一个所有生物体的意识组成的超级网络。

然而,无论是心灵感应,还是盖娅意识,都无异于幻想,很难说它可以实现。更切实际的集群意识可能还要依赖于脑机接口甚至脑神经的融合。菲利普·迪克的《少数派报告》正好有着一个简单的集群意识,能够预知未来的三位先知的大脑被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犯罪预测机器。在科利·多克托罗(Cory Doctorow)的《潦倒的魔法王国》(Down and Out in the Magic Kingdom)中,人们则通过大脑皮质链接上网。作为《盲视》的续作,《模仿行为》(Echopraxia)引入了神秘宗教组织二分隐修会(Bicameral Order),超人类僧侣们通过人工诱导神经将彼此的大腦连接起来,增强了模式匹配能力。虽然统一的心灵具有比单一意识更强的认知能力,但也要付出代价,以《模仿行为》为例,僧侣们不得不损坏大脑以增强认知(例如,神经科学的研究和案例表明,某些脑损伤能够增强创造力)。当然,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你的意识融合在集体意识中,你的自我还剩多少呢?(在科幻术语中,常用群组意识[group mind]和蜂巢意识[hive mind]区分两种不同的集群意识,前者保留了个体的自我,后者则剥夺了它们。)

集群意识

作为个体的你,又保留了多少自我呢?在你的大脑被连接到集群意识之前,你已经是某种程度上的集群意识了。人脑由860亿个神经元形成的百万亿连接构成,人脑的决策正是由这些神经元组成的“委员会”发出。让我们将视角再放大一点,解剖学告诉我们,大脑实际上是一分为二的结构,左右脑主要通过胼胝体(神经纤维束)连接。如果我们将胼胝体切断(这一手段通常用来治疗难治性癫痫症),那么你的意识也会分裂。这一现象已经被著名的“裂脑人”研究证实,研究者发现,在切断胼胝体后,左右脑有着独立的感知、概念和行为冲动。不过,一篇由荷兰科学家亚伊尔·平托(Yair Pinto)等人发表在2017年2月刊的《大脑》(BRAIN)杂志的论文声称:“切断左右脑皮层之间的联系,似乎并不会导致一个大脑内出现两个独立的意识主体。”这项研究也注意到两位被试者接受手术已经是几十年前,有可能两个脑半球之间形成了新的连接。

在电影《奇爱博士》中,我们会看到一位患有异己手综合征的主人公,右手似乎“不听使唤地”行纳粹礼。异己手综合征的案例(例如左手拿起东西,右手会打掉它)表明,我们的意识并不是铁板一块,在某些情况下意识可以分裂成互相博弈的部分。正如大卫·伊格曼在其著作《隐藏的自我》中提出的那样,大脑就像一个成员之间互相竞争的团队一样运行,不同的大脑区域互相博弈,他将这种机制比作代议制民主。神经科学家们猜测:“我们的大脑并行地呈现出许多可能性,然后将所有可能性压制成一个。”康纳尔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托马斯·希利(Thomas Seeley)及其同事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大脑和蜂群在做出决定时,有着相似性。

如何融合意识

既然你已经是集群意识,那么如何实现更宏大的集群意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何为意识、意识的神经基础是什么,甚至需要从物理学的层面揭开意识之谜。在心灵哲学领域,泛心论主张万物皆有意识,意识具有基本性和普遍性,这样的理论听起来难以置信。由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神经科学教授朱利奥·托诺尼(Giulio Tononi)提出的信息整合理论(Integrated Information Theory,简称IIT)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IIT试图评估物理系统中意识的定量和定性属性,给从蠕虫到人类的大脑产生的意识测定一个值,即所谓的Φ值。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认知科学家唐纳德·霍夫曼(Donald Hoffman)提出意识的数学模型,根据这一数学模型,不同的意识可以合成统一意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关于意识的理论及定义,但是正如认知计算神经科学家阿尼尔·赛斯(Anil Seth)所说,目前我们对意识的定义还仅仅停留在描述性定义上,而不是像分子的平均动能那样可以定义温度的机械性定义。

这些理论,并未解决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意识仅仅是外部刺激、神经元、激素和脑化学物质等共同作用于大脑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重建意识吗?更进一步地说,我们能创造出集群意识吗?

根据裂脑人的案例,以及一些主流的意识理论,意识似乎只是程度的问题,每个意识体都是集群意识,每个意识体也有可能组成其他意识体。加拿大有一对叫作霍根姐妹的“头颅连胎”双胞胎,她们的丘脑融合在了一起,从而有着同一个感觉中枢。她们各自的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化为一体。正常的人脑和霍根双胞胎的大脑都是自然中的集群意识,而在一篇发表于《机器意识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Consciousness)的论文中,作者假设了两个或多个大脑的人工融合过程。作者认为,一种融合意识的方式可能是通过外部脑皮层。目前,包括神经硅接口在内的神经假体都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为人工集群意识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如果脑机接口的进展不错,那么我们迎来的将是前所未有的变革。你是希望意识独自游荡,还是希望能和其他意识交流、共享和融合?如果像许多认知科学家、神经科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和哲学家假设的那样,意识能够复制并上传至网络,人类会需要将彼此融为一体实现进一步的进化吗?在一个容纳众多意识的超级意识中,独立的意识与融合的意识具有怎样的关系?独立意识会消失于网络中吗,那些互相冲突的想法、观念、决定,如何协调统一?

也许你还会发问:自我是什么?自由意志是什么?你會认为自我独一无二,你不愿意在集体中分享它,让它褪去。但事实上,心理学的案例和研究表明,人格可以改变和重塑,从这个角度出发,你固有的自我似乎已无足轻重。而早就有实验证明,自由意志并不存在,你的行动总是先于想法,在处理某些任务时,无意识比有意识的觉知更有效。然而即便如此,你也可能会拒绝拥抱融合意识,因为塑造成为你的,并不是意识,还有行动和成就。融合意识必然要让你放弃现有的社会,但通过融合建立的新社会让你受益更多,或许你就不那么执着于昔日的荣光了。

但我们可能还是会抗拒大融合的乌托邦时代,因为作为个体的我们,始终对意识心存敬畏,而意识似乎永远是谜,也总是驱使着我们去探索它自身。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意识 集群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