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品牌
知识就是力量
2019年06月12日 00:32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

杨秀

中国栽桑养蚕的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经验和桑蚕文化。2009年9月30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通过决议,将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端午节、侗族大歌等22个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

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初介绍

中国的桑蚕生产分布于江浙、四川、湖北和山东一带,主要集中在江南地区。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桑蚕收入都是人们重要的经济来源。清光绪《嘉兴府志》在“蚕”条中记载:“禾称天蚕。谓成败衣食凭之,关乎天命,因有以天虫作蚕字。”因为“衣食凭之,关乎天命”,对“天虫”的饲养自然格外精心,江南的蚕民惯以“宝宝”“蚕宝宝”呼之。除了具体的蚕事生产,在人生礼仪和岁时节日等习俗中也随处可见寄寓蚕事丰收的文化象征。

栽桑与桑剪

关于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及用到的工具和织机不仅在很多专于农桑的古籍中有记载,在民间也有深厚的积累与传承。清代的《蚕桑萃编》中提及栽桑时,认为桑树的分布以“品字形”错开排列最好,第一行与第三行对应,第二行与第四行对应。树间空地还可以间种豆黍之类,这样错落有致的布局既方便田间管理和采摘桑叶等劳作,又保障了桑地空间的有效利用,增加收成。民间有句农谚:“桑不兴,少河泥。”说的就是河湖沟渠的肥沃泥土对桑兴的重要。桑农多在立春之前阳气未上升时施粪肥,保障肥力下沉,桑树充分吸收营养;枝条萌发前,还需及时修剪。浙江桐乡地区出产的桑剪远近闻名,其锻制历史已有300多年,锻制工艺精细,前后有30多道工序,重量、长度和形状等形制都有严格规定,民间用“白果头,花瓶壶,扯旗盘(意思是桑剪的头像白果,手捏处像花瓶,剪脚像盘卷的小旗帜)”来描述桐乡桑剪的形状特点。桑剪的质量好,使用起来也得心应手。

养蚕和缫丝

培育好桑树,为养蚕提供了必要保障。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前,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美誉的江南地区,还流行“田好吃一年,蚕好用一年”的说法,足见对水稻和桑蚕的仰赖。蚕农对蚕宝宝的培育养护更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从选种、育种到蚕蚁出,再经历头眠、二眠、三眠和大眠四次蚕眠,渐至蚕吐丝结茧,完成一个周期约需一个月左右。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大体沿袭男耕女织的劳作分工,因此养蚕、缫丝和丝织等活计主要由女子承担。她们中的手艺精巧者能抽一丝而剥全茧,蚕乡大多数蚕娘都能把碱水中煮好的茧子,仅靠双手就能撑成完整均匀的绵兜。绵兜晾干后,再拉抻做丝棉被和棉衣等。巧手的蚕乡女子也会做丝线、纺织,做成精美的绫罗布匹。《蚕桑萃编》中详述了不同水质对缫茧的影响与处理方法:“缫茧,以清水为主。泉源清者最上,河流清者次之,井水清者亦可;如山涧中水,须择溪中极清者,或流自石罅间;如江边水黄,宜早数日储旧缸内澄清,若先未储存,临时缺用,成都有沙缸滤水之法……水不清,丝即不亮。”

丝织

浙江的杭嘉湖平原地区盛桑蚕业。湖州自唐朝起即为蚕丝的重要产区。明代,湖州蚕丝全国闻名,简称湖丝。其中又以产于七里(辑里)村的蚕丝质量最佳,俗称为辑丝或者七里丝,比一般丝价贵。制作的湖丝有头蚕、二蚕和末蚕之分,湖丝的质量以头蚕为上,其中的精品曾一度专为皇帝织造御服所用。湖丝产量多且质量好,曾远销日本、南洋等地。湖州双林绫绢的传统织造技艺源远流长。据载,东晋时双林已盛产绫绢。至唐代,双林镇绫绢被列为贡品,并远销国外。据《吴兴县志》载,明代双林镇的绫绢织品花样百出,尤以东庄倪姓所织双龙缎为最佳,专用于朝廷奏本。

杭州出产的杭罗是用纯桑蚕丝,用平纹和纱罗组织而成,绸面有直条形或横条形纱孔,孔眼清晰,质地光滑手感好,多用作帐幔、夏季衬衫和便服面料等,是中国丝绸名产。

关于桑蚕的民俗文化

早期受生产条件和科学知识所限,蚕农们除了勤谨劳作,还要供奉蚕神等,冀求蚕神保佑蚕花茂盛。随着技术提升和观念更新,人们对蚕神的信仰转淡,以至于无,但在蚕乡,在一些传统节日和婚丧嫁娶等仪式中经常能听到“蚕花”二字,除了跟蚕事生产有直接关联外,更多地在象征意义上求得蚕事丰收。比如在结婚时,新娘的嫁妆中有蚕笪,用于纺线的棉叉等,带去象征长青的竹子被称为蚕花竹……这些让人时刻都能感受到“蚕花”意象,感受对“蚕花廿四分”(即丰收)的希求。

浙江湖州和嘉兴交界地区有清明节游含山、“轧蚕花”的习俗。虽然如今蚕事生产早已不再是支柱产业,但清明游含山这一习俗仍旧保留,人们也由当年主要求神保佑蚕花茂盛转向多种诉求,同时兼顾踏青、游玩等乐事。“轧蚕花”的“轧”是指人挤来挤去的往来频繁热闹,以这样的稠密讨蚕茧多多的吉利。

蚕乡人口中常说的“蚕花”,多指蚕的收成,有时也指蚕娘头戴的绢花。这种绢花是用彩色纸或绢等剪出花瓣,用塑料、金属丝等做花托、茎干。游含山时买来戴上,回家插到蚕室里,俗信,有了来自庙会上的蚕花保佑,可望蚕事丰收。

杭嘉湖地区至今仍有“清明大如年”的说法,在清明期间会有很多约定俗成的仪式,比如请公公(拜神仙)、拜太太(祭祖先)和上坟等仪式。请公公和拜太太的供品中有一些跟求蚕事丰收直接相关,比如用糯米粉和一种草头揉和,做成茧子形状的茧圆子和困猫等。茧圆子是椭圆形的、形状像茧子又比茧子稍大一点儿的食品。除了青绿色,还有只用糯米粉不加草头做成的白色茧圆子。青白两色茧圆子一簇簇堆放,俗称“茧山”,茧山上再绕以细长的用米粉搓成的长条“丝”,意谓蚕茧丰收、茧丝绵长。“困猫”则是用米粉做成的睡眠中的猫,希望家中婴儿能像困猫那样安稳多睡,从而保障大人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务力于蚕事。

如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改变,蚕事生产和节日礼俗等方面的信仰观念也趋于淡化。近十余年来,随着国内外不同层面对非物质文化的重视,传统桑蚕丝織技艺也重新得以重视,焕发出新的光彩。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光彩 桑蚕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