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病原及诊断与防控
李晓江 陈贵 李明华
本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猪肠道传染疾病,严重影响生猪生长发育,甚至给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其特征为大肠黏膜发生卡他性出血肠炎,进而发展纤维素坏死性炎症。临床主要症状表现为黏液性或下痢黏液出血性下痢。本病可使病猪死亡、生长发育受阻、饲料利用率低,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该病的原发性病原体为猪痢疾密螺旋体,本病只發生于生猪,大多最常见于断奶后正在生长发育的架子猪、仔猪,一般成年猪较少发病。
一、发病原因
1.营养因素。由于仔猪消化机能不健全,若购喂的饲料油脂含量过多,或饲喂高蛋白饲料中豆饼、鱼粉,米糠等含量过高,仔猪采食后容易引起消化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导致猪抵抗力下降,进而诱发该病。另外,饲料中某些原料质量不合格,或饲料人员保管不当发霉变质也可导致猪抵抗力下降,诱发猪痢疾。
2.环境卫生差。若饲养环境卫生差,特别是夏秋阴雨季节,仔猪圈舍潮湿,病菌大量繁殖,加之仔猪的消化道尚未发育完全,缺乏游离盐酸,很难抑制病原菌,病原菌进入消化道后,刺激肠道黏膜,引起肠道卡它性炎病,造成吸收功能障碍,最终诱发该病。
3.应激反应。由于圈舍内没有添加垫草或没有及时更换垫草,夏季温度过高,防暑措施不到位,秋冬季节为了保暖,紧闭门窗,没有通风设备,猪舍空气流通不畅,从而引起应激反应,诱发该病。另外,长途运输等不良因素,也可引起猪应激反映反映,从而导致猪抵抗力下降,给猪痢疾、螺旋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提供机会,使仔猪发生肠道炎症,最终导致该病发生。
二、诊断要点
1.本病各种年龄的猪都可能感染,仔猪排出混有黏液和血液的稀粪,粪便咖啡色至暗红色,“冻子”,肛门,尾根粘有暗红色粪便,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皮毛无光,营养状况差,体重减轻,病重若出现贫血,脱水,2-3天后死亡,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者,可转为慢性病成为僵猪。
2.潜伏期长短不一,一般为10-14天,该病的主要症状是轻重程度不等的腹泻。在污染的猪场,几乎每天都有新的病例出现,病程长短不一,偶尔可见最急性病例,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的突然死亡。
3.急性型病猪体温升(40-40.5C),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粪,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当持续下痢时,可见粪便中混有黏液及血液,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虚脱而死亡。
4.慢性型病猪病程一般7-14天,出现时轻时重的黏液出血性下痢,粪便呈黑色,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
5.本病使用抗菌药物后,病猪可很快好转,但停药后又反复发作,可重复感染发病。
三、防治措施
1.预防。加强营养,严禁饲料发霉变质的饲料,控制鱼粉,豆饼,米糠的数量,按科学的标准量配制饲料投喂,加强猪的饲养管理,及时清扫圈舍,保持圈舍通风换气,供给干净卫生饮水,同时保证圈舍干燥不潮湿,及时处理好粪便,淘汰病猪。定期使用消毒药物给圈舍及周边进行消毒,可用3%的烧碱溶液或10%的石灰水进行消毒,一般在使用化肥消毒药时要采取多种药物分别消毒,不能长时使用一种药物消毒。
2.西药治疗
A、对同群未发病的猪或已发病的猪,采用痢菌净,按每千克个体重10mg拌料(或按每 千克体重用2.5-5mg肌肉注射),可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本病。
B、每千克体重用环丙沙星注射2.5-5mg,或用硫酸小诺霉与维生素B注射液,每头25-50mg混合肌肉注射,若病猪体温高,可配合使用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每头5-20ml混合肌肉注射。
C、每头可用复方小檗碱注射液,1-15ml肌肉注射。
D、如果病猪体温偏低,加用10%障脑磺酸钠注射液,每头2-10ml。
E、每头用10%维生素C 注射液5-20ml与维生素K3注射液10-40ml混合肌肉注射,同时在后海穴注射复合黄芪多糖液2-5ml。
另外,在西药治疗期间,可在饲料中加入止痢散,按每千克饲料中加入0.5g拌料饲喂3-7天左右。
3.中医治疗
A、热痢:痢下色红,以血性下痢,体温升高且持续不退,腹泻持续,极度消瘦和脱水,食欲减退,精神萎靡,弓背收腹,尿液短赤,口渴喜饮水,病程短,死亡率较高。
中药配方:
黄连15g 黄檗15g 黄芩15g 大黄20g 木香15g 陈皮10g 栀子15g 郁金20g 地榆(炒炭)20g 白及15g 金银花15g 河子10g 甘草15g
以上配方标准为25-100公斤体重猪的用量,每天煎一剂,连投喂1-2剂。
B、寒痢:一般多见仔猪。痢下白色,清稀或灰白色,或带有黏液及血液,精神差,食欲减退,被毛焦乱,经久难愈或时愈时发,喜卧,眼闭无神,体况消瘦,鼻寒耳冷,体温正常或偏高。
中药配方:
党委20g 白术(炒)20g 苍术(淘米水炒)15g 法半夏15g 茯苓20g 黄连15g 干姜15g 河子15g 陈上10g 莱菔子(炒)20g 厚朴15g 藿香20g 地榆(炒炭)15g 甘草15g
以上配方标准为25-100公斤体重猪的用量,每天煎一剂,连续投喂2-3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