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学专业全方位教学改革方案设计与实践
宋怀庆++肖荣健++张伟
摘 要:本文分析《测量平差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其教学与考试方案进行设计,探讨寓考于教的过程化考核方案,制定一套适合本课程特点与性质、有利于师生教学效果提高的教学与考试方案并进行教学班实践,实践证明该方案可行且相对传统教学方法有明显优势。
关键词:测量平差 寓考于教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b)-0171-03
《测量平差基础》是测绘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学位课之一,该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学生成绩,还会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质量、学生学位证的获取以及学生毕业后从事测绘生产和科研工作的能力[1]。
该课程涉及到很多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大量的公式推导,具有计算方法多样化、符号和对象复杂等特点,学生普遍对该类课程有恐惧和厌学情绪,教学效果不佳。
1 教学现状
该课程教学内容理论多,概念多、数学公式推导多、计算复杂、枯燥无味,一直是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师生皆厌的课程[2-4]。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教学观念
测量平差涉及的专业知识是测量学,而涉及的数学基础知识很多,概念杂,公式多。在教师方面,若仅将知识点单向、枯燥地灌输给学生,一个概念、一种方法讲了又讲,生怕没讲清楚。总认为只有讲得清清楚楚,学生没有半点疑问才是好教师。这种观念如果不改,是培养不出创新人才的[5]。会造成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被动接受,不思考,不利于教学,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想上转变教学理念。
在学生方面,由于现有不少测量平差软件可实现所学理论中的计算,有不少同学认為会用软件计算即可,不必再学习计算原理,理论无用论在学生思想中正在盛行。因此,如何转变学生的思想也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教学内容
一方面,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偏强,实践性偏弱,学习枯燥无味,学生普遍兴趣不高,甚至是厌恶;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或完成这门课程后,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无法与新技术、新数据处理方法联系在一起,实践性差,使得学生认为此理论无趣且无用。因此,如何调整教学内容,使其与新技术、新方法相结合,增加其实践性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1.3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师在黑板上推公式,在表格中演算,一堂课下来,书写几个黑板,一个概念、一种方法讲了又讲,生怕没讲清楚。这是传统教学方法。该授课方式优点是学生清楚推导过程,理解公式含义。缺点是形式单调,学生容易疲劳。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可以克服上述缺点,但又会使公式推导过程一闪而过,不利于学生思考、理解与应用。板书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并未切实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讨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更容易、更有兴趣获取更多的信息量。
1.4 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以终考成绩和平时成绩来确定,其中终考成绩占主导地位。平时成绩的评定单一且无严格规定,带有极大主观性。因此,这种考核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只要考前博一博、和老师打招呼给平时成绩满分即可过关的思想,甚至部分同学用这种方式还能得到高分。所以此考核方式不利于学生获取知识且缺失公平性,有可能令上课认真,但最后发挥不好而得不到好成绩的同学心灰意冷。
2 过程化考试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测绘工程专业学位课程《测量平差基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诸如知识抽象、教学枯燥、理论无用论、教学效果不佳及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体现学生能力等问题的现状,借鉴其它院校前期研究成果[6-11],结合教学现状与教学经验,通过对《测量平差基础》的考试方案进行过程化设计,寓考于教,形成一套适合本课程特点与性质、有利于师生教学效果提高的教学与考试方案并进行教学班实践验证,为提高专业教学水平做一些有益的探索。
2.1 改革思路与方案设计
针对《测量平差基础》教学现状及出现的问题,征求学生意见,将成绩评定分配到教学的每个环节,减少课程终考分值比例,加大平时课程教学分值,探讨寓考于教的过程化考核方案,探索多样化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班实践检验,根据检验结果进行方案调整并再次进行方案实践验证,最终通过两期学生教学实践与改进,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优化的过程化教学与考试方案。其实施方案与流程见图1。
2.2 过程化考试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设计的改革方案,最重要的是寓考于教,考核遍布于教学全过程,学生参与教、考、阅、评,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其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感悟、总结。相较于传统教学与考核,本方案改变最大的是考核方式,其次也需要针对教学观念与教学过程进行相应改变。
(1)考核方式上:考核多样化,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降低到50%甚至更低,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考核,让学生自主思考,参与教、学、考、阅、评等工作,并给定成绩。学生参与评时对其他同学给定的成绩要认可,作为最终评定成绩的一部分,使用学生具有一定的主导权。
(2)学生参与教、学、考、阅、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仍以老师讲、学生听并做作业这种传统方式,以便于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主要是参与“学”的工作;让学生进行分组,每个组完成一个章节或知识点讨论,总结等工作。对该章或知识点进行总结,使其举一反三,最终形成课件并在讲台上讲解给给其它同学,以体会“教”的过程;让每组预测本章节考点、考题类型、考题难度,形成一套单元测试题目并分配给其它组进行单元测试,完成后返回本组进行评阅、总结,其评阅成绩计入最终考核,肯定学生“阅”与“评”的劳动成果。
学生感悟升华:考查学生对全部或部分知识点的综合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针对本课中或相关知识点自选题目深入学习,形成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使学生在发现、分析、研究、解决测量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方面得到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endprint
(3)思想观念转变:首先老师不能只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应以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为目标,其次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其明白本科生教学非专科高职教育,培育的不是只会利用一些工具的傻瓜式人才。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未来就业后,要体现出本科生相对于专科高职生的理论优势,从而理解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认可本课程的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杜绝理论无用论思想。
(4)教学手段与方法多样化:首先板书与多媒体结合的课堂讲述仍占据主要地位,这是保证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多媒体不能只限于课件,还要包括如Excel,MatLab等工具軟件,合理结合现有多媒体工具,增加教学趣味性;其次,在讲述前,告知学生提前复习相关数学知识、专业知识,准备所用工具或软件,练习相关技能,跟上教学节奏;再次,启发学生的自主拓展学习意识与能力,提前学习Excel、MatLab等工具的使用;利用课堂作业、讨论让学生主动加入教学中;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参与到教和考的过程中;加强自主性,将原来校精品课程网站充分利用起来,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教学任务内,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进行课堂讨论、实践,学生参与教、考、阅、评,体验讲台;针对某一问题深入学习、感悟、总结,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3 教学实践与存在问题
笔者将该方案已用于一学期教学中进行实践检验,实验证明改革的效果显著,但问题也比较突出。
优势:利用该方案,学生的学生兴趣有所提高,并拓展了知识面,增加了实践性的内容;平时成绩的给定也更加透明、全面、客观;最终平均成绩也有明显提高,不及格率显著降低。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大纲要求与教学时间的矛盾:由于新方案需要学生大量参与教与学,占用不少课余时间,教学进度很大程序上要减慢,如何解决教学方案调整与时间安排将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首要任务。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由于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方法,在实施新方案时,学生思想上惰性未能及时改变,对新知识或技能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遇到问题时不能主动寻找方法解决。
(3)各过程化考核项目的设置有待改进:如果考核项目过多,各项目所占比例就非常少,与所做工作量不相符;太少的话,就又会回到原来状态;因此,如何平衡设置考核项目也需要探讨与实践。
3 结语
笔者通过分析《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其进行有益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探索,设计了该课程过程化考试教学方案, 新的教学与考核方案将使学生从思想观念上认可本课程的教学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具软件解决计算问题,增加教学趣味性,使学生有兴趣地主动参与教、学、考、阅、评过程;考核方式上多样化,不再只拘限于期末考试,使教学过程更重要,考核更公平。通过教学班实践,证实过程化考试教学打破了以往课程成绩主要由期末考试成绩及相对死板的平时成绩决定的模式,加强过程管理,将考核融合于教学过程,考核方式多样化,最终成绩更公平、更透明,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参考文献
[1]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量平差学科组,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M].3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5.
[2] 杨爱琴,张晓东,胡良柏,等.《测量数据处理》课程教学探讨[J].矿山测量,2014(6):103-104.
[3] 曹元志,黄长军,肖琴琴.浅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5(79):21-22.
[4] 张俊,张鹏飞.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测绘科学, 2010(5):247-249.
[5] 王新洲.对21世纪测绘教育的初步思考[J].测绘通报,1999(9):38-39.
[6] 白征东.Matlab在测量平差教学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 2009(11):73-76.
[7] 覃辉.数学工具软件对测量平差教学改革的启示[J].测绘工程,2002(3):57-61.
[8] 王永.Excel应用于《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辅助教学[J].中国科技信息,2012(15):141-142.
[9] 邓兴升.提高测量平差课程教学质量的措施[J].测绘工程,2010(3):74-76.
[10]左廷英,鲍建宽.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改革[J].测绘工程,2015(10):77-80.
[11]高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实验课程教学探讨[J]. 时代教育,2015(9):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