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形式及其作用

品牌
科技资讯
2019年10月18日 16:45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doc

王启凡

摘 要:语言是人所特有的交际工具,言语则是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充满个性化,处于运动状态。由此推及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用语必然是在符合语言规律下的、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言语,其使用的言语形式不同,所起的作用也必然不同。

关键词:语言 言语 言语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b)-0127-02

人们都知道语言的重要性,它是人们思想沟通、感情交流的载体,因而,语言的社会性显而易见。但是,很少有人提语言的个体性,即个体化的言语,也不会想到语言和言语的区别。所以,在谈到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形式时,必须先厘清语言和言语的内容及其关系。

1 语言与言语的含义及区别

语言是人类社会所共有的交际工具,是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有规律可循的符号系统,因而具有社会性、稳固性,且处于相对靜止状态。

而言语则是“人们掌握和使用语言的活动[1]”是个人自由的运用语言这个工具进行沟通思想、交流感情、传递信息的过程和结果,是个人的意志和行为的展示,因而处于相对的运动状态。惟其如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言语活动所构成的言语世界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它是语文教师渊博的知识、深厚的语言素养、良好的教学方法、感人且优秀的表述方式的展现。

生活中只有言语,以个人化的言语符码,传达具有个人意志、个人思想情感来表现语言的系统化结构。如,鲁迅《秋夜》中“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既遵从了语言的规律,又表达出了只有鲁迅先生才有的内心世界,满心的单调、孤寂。

茅盾的《白杨礼赞》也写树,但,他笔下的树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茅盾笔下的树饱含了作者的惊奇、赞美之情,豪迈之心。这就是个性化的言语表现。

2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言语形式

言语和语言的不同之处就在于语言具有稳固性,而言语却在稳固的语言规律下还具有当下性,瞬时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不同的言语形式给予学生的感觉是不同的。俗语中的“一句良言三冬暖,半句冷语六月寒”,形象地说明了教师的言语形式和情感色彩极具冲击力,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很大影响。据调查显示,语文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所欣然接受的教师的言语形式有以下几方面。

2.1 启发式言语

一般都把启发式看做教学法,即启发式教学法,称为启发式言语的还不多见。但是,想一想,启发式教学法又何尝不是由启发式言语的动态发展而来的呢?调研实践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充当向导和资源角色,以启发式言语引导学生学习,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摸索,研究,获取应学的知识和技能。那么,启发式的言语是怎样的呢?

(1)问题启示:以提问题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在《欧也妮·葛朗台》一文中,老葛朗台想占有女儿所保护的其堂兄的梳妆匣,父女俩围绕梳妆匣抢了起来。教师问:这个“抢”字用的非常好,为什么呢?

有同学回答:抢,表现了葛朗台对金钱的贪婪和占有欲,为了钱,可以泯灭人性,不顾父女之情,也塑造了欧也妮的性格——善良、软弱,但坚决捍卫信誉、尊严。

(2)想象启示: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2]。记得一位老师在教授庄子《秋水》时,有意的让学生设想自己是河伯或者海神,自编对话与结局。同学们的设想很有意思:有的同学是复制原文,但是把河伯的前后状态描写的非常细致,表现了河伯的自我反思精神;有的同学天马行空,在与河伯的对比中展现了海神不自矜、不夸耀、虚怀若谷的风格。无论哪一种想象,都揭示了一个哲理:客观世界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必须不断地探索,不断进取,才会化有限为无限。

(3)讨论启示:所谓的讨论,就是学生围绕教师提出问题进行辩论,以期在讨论中提升认识。教者与学生都参与这个教学环节中,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问题是讨论什么,怎么讨论。如《陈奂生上城》一课,老师设立一个讨论题:寻找陈奂生回家时的心理描写,分析陈奂生的性格,比较陈奂生和阿Q的异同点。

同学们非常认真地阅读了心理描写这一段,在发言中指出陈奂生的性格:老实、虚荣、狭隘,唯上是从,以受到吴楚书记照顾为荣,感恩戴德,认为这下子在人前可有说的了。从中可以看到他和阿Q相同之处——虚荣,好面子,具有阿Q精神胜利法特点。还有同学更进一步提出作家高晓声继承了鲁迅乡土文学精神,揭示了现阶段农民身上仍有着旧时代的国民性弱点。

启发式言语是为了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各抒己见,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的能力。事实上这种讨论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讨论本身,通过每个人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展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

2.2 幽默式言语

幽默是外来语,是指某事物所具有的荒谬荒唐、出人意料的,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含蓄或令人回味深长的特征。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幽默是其良好而丰富的语文素养的展示,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言语的丰富形象、幽默生动永远比那呆板无趣的言语令人难忘。

于漪老师在教《黔至驴》时,发现学生总是把“慭慭然,莫相知”中的“慭”字写得很乱。为了让学生会写这个字,她借助字形字义的特点,风趣幽默地说:“记住啊,来狗了,要小心![3]”学生则在欢笑中迅速记住了字形,理解了字意。可见,幽默言语能创造一个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笑声中得到知识,效果奇好。endprint

幽默式言语是润滑剂,会使师生关系越过那道无形的、不可逾越的鸿沟,化僵化、对立为如沐春风,这是苏联生物学家格瓦列夫的故事告诉我们的。一次格瓦列夫讲课,突然,一个学生在下面学鸡叫,课堂上顿时一片哄笑。格瓦列夫镇定自若地看了看手表,不紧不慢地说:“我这手表误事了,没想到现在已经是凌晨,不过请同学们相信我的话,公鸡报晓是低等动物的一种本能”。这种张冠李代式的幽默批评对学生起了警策作用,同学们大笑后看了恶作剧的学生一眼,又继续听课了[4]。幽默是智慧的表现,更是自信的展示,它诠释了教师的情感,再现了教师的言语艺术,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得到的是知识和教育。

2.3 评价式言语

评价式言语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師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状态进行评价时所使用的言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评价时使用的言语极为重要,恰当而中肯的评价言语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度,营造一种快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性。不过根据教师的评价式言语的有效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1)鼓励式评价。

所谓鼓励式评价就是鼓动、激励,勉人向上。用在教育上,指借助教学评价给予学生比较适时而恰当的激励,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一名教师在教学《虞美人》时,让学生鉴赏这首词。有学生从作者的经历及心境来分析虞美人所蕴含词人对故国江山热爱,对自己身为俘虏的悔恨的情感意蕴,老师说:你们懂得了知人论世,说明你们已经窥见欣赏的法门了;有学生则诗意地表达自己的分析:全词是以宇宙与人生、自然与人生、物质世界与人生的三重对比,表现了宇宙、自然、物质世界的永恒而人生的无常,在这永恒与无常的对比中,再现了词人此时的忧愁之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愁如一江春水,绵缈无尽”。老师深情地评价道:你们懂诗了,眼里有画,心中有情,人、情、画合一,直抒诗人之胸臆。这是鼓励性评价的高境界,无疑引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兴趣,张扬了学生的学习个性,毫无疑问地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可见,鼓励式评价是活跃课堂教学的兴奋剂,是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诚如美国一著名教育家说过一句著名的话:“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除了鼓励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方法”。

(2)赞赏式评价。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每个人都深切地渴望获得他人的赞赏。课堂上,一句称赞的话,一个鼓励的眼神,都可能让学生铭记于心。

特级教师窦桂梅的课堂评价言语就令人鼓舞:窦桂梅老师讲授《晏子使楚》时,让同学朗诵课文并回答问题时给予评价,师(翘起拇指):真是太精彩了。第一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读人家的文章,读人家的语言,能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是一个运用语言的过程。第二个掌声送给你,是因为你刚才长篇大论,说晏子委婉地指出楚王的要害[5]。老师的赞赏言语,让学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激励众多同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证明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的正确性。

教师对学生恰当而真诚的表扬和赞赏,不仅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更能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的互动中,提高了学习效率。

由此看来,教师课堂教学的言语形式必须是多样化、有针对性和艺术性的,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现实需要进行科学的,富有情感的、充满人文精神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极大地发挥教师言语的作用,才会使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所言的:“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得到真正体现。

参考文献

[1] 言语[EB/OL].http://www.baike.com/wiki/%E8%A8%80%E8%AF%AD.

[2] 爱因斯坦.论科学·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4.

[3] 梁旭.于漪语文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 李英.谈教师语言的幽默艺术[J].呼兰师专学报,1999(1):78-79.

[5] 让课堂因激励而熠熠生辉[EB/OL].(2011-12-21).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395c6c01012l5v.html.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言语 语言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