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品牌
科技资讯
2019年10月30日 00:43

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以长春市部分高校为例3100字 毕...

郝月

摘 要:改革開放以来,我国经济大步向前发展,2015年,我国发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简政放权的改革为市场主体释放更大的空间,让国人在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同时实现精神追求。与此同时,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是我国发展的大势所趋,是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是我国科技创新的必然选择。而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需要承担起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任,通过教育手段来影响学生就业方向的拓展,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其未来发展可能无限。本文以吉林省高校为研究对象,就本地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究了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吉林省 高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b)-0213-02

教育大众化是近年来我国高校为积极响应国家扩招政策所制定的新的教育发展策略。这一策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教育范围的拓展,使更多有志青年的大学梦得以圆满。但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同样教育大众化实施所形成的大量大学生人数,也使得近年来高校向社会输出的人才基本处于饱和状态,在有限的社会工作岗位面前,大量聚集的就业者只有通过不断的奋力竞争才能够在其中胜出。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的形成,也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渐提升,不仅要求大学生具备其必要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更需要其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由此来看,无论是从缓解大学生就业竞争压力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而言,在新时期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要求,有些高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项目,但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却受传统人才培养理念、教育硬件设施等不足的限制,而导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十分不明显。通过对吉林省几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情况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其不足之处普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目标定位不准确

虽然一些高校已经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认识不清,因此在对教育目标的定位上也就出现了不准确的情况。尤其是基于以往的教育经验,一些院校只是将“创新”与“创业”进行了简单的汇合,追求对学术型、应用型的创新目标人才培养亦或是将创业型人才培养重要的创业知识、技能传授作为教育目标。在教育目标定位上“创新”与“创业”之间分离的现象明显,在二者未能够实现彼此间的相互渗透、融合的情况下,高校所制定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也就难以达到科学、有效的要求,难以完整的对新时期社会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情况做出综合的反映。

1.2 缺少实践平台

从内容上来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无论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培育、能力培养还是技能、知识传授,其重点都是要为创业行动而服务的,都是要作为今后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重要基础。而这就需要一定的平台支持,来给予大学生将这些专业知识、能力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其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积累到更多的创业经验,为其今后创业梦想的实现做准备。但就目前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情况来看,受创新创业教育资金欠缺、高校自身实践基础设施、场地不完善等问题的综合影响,导致高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欠缺,无法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提供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这不仅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造成阻碍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良好创新创业意识的形成。

1.3 大学生自身素质不高

大学生自身创新创业素质不高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部分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意识,认为创业是在找不到工作情况下的被迫之选,在稳定的工作面前学生的首先仍然是到具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企事业单位中去工作;其次,受以往创新创业教育欠缺以及现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情况的综合影响,导致目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能力方面表现不足,无法将自身所学充分的运用到创业实践当中去解决创业实际困难;最后,大学生在创业心理素质方面表现较差,无法承受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与失败,稍有异动就容易出现过度紧张、意志消沉,以至于放弃创业的念头。

2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策研究

2.1 弘扬创客精神,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就要在学生中间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而由于创客与创新创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其二者在我国的实施情况而言,目标基本一致,都是为了培育具有创新理念的创业人才进行培育。因此,在这里我们可以借助创客精神来感染大学生,使其体会创新创业的内涵、具备创新创业思维意识。具体而言,首先,各个院校要充分利用学校期刊、黑板报、宣传册、校广播网站等传播方式,加大对创客精神的宣传,进一步扩大创客精神的影响力。其次,学校也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创客讲座,组织社会创客团体中的优秀分子来对学生就自己的创客行为进行经验交流分享,激发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最后,大学生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创业实践能力,不仅要在日常学习中多下功夫,认真学习课上教师所教授的创新创业技能、知识,同时更要有意识的关注社会经济、行业发展动态,参与创业实践,以此来不断积累创新创业经验。

2.2 组织学科竞赛,拓宽实践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完备的实践平台做支持,来辅助学生创新创业行为的实施。而学科竞赛的开展不仅能够锻炼学生丰富的创业想象力,同时更能够借助创业竞赛实践主题活动的开展来使大学生的创业技能、知识向着实际行动迁移,使学生能够在创业活动的亲力亲为当中锻炼自身的创业能力。为此,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学校可以联合企业的力量来一同开展创业竞赛活动,以此来增进学生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优秀创业成果的展现提供一个良好的机会。并促进企业对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的挖掘,使学生可以在企业、学校的支持下顺利实现自身的创业之路。与此同时,学校更应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借助政府作用的发挥来成立大学生创业成果孵化基地,以此来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

2.3 完善教育运行管理体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教育运行管理体制的支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积极构建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并正确认识“创新”与“创业”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创业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创业能力的培养才能够实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为此,高校应努力瞄准社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将这些产业发展的时代性、前沿性以及巨大的市场需求等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创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创新,只有具备出其不意的创业点才能够实现创业的成功。此外,为有效保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我们还要努力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管理机制、教育服务机制、教育激励机制,以此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顺利实施的保障性手段。

参考文献

[1] 左文敬.吉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54-58.

[2] 刘略天,刘志龙.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入园优惠政策研究[J].经济视角(上旬刊),2015(6):73-75.

[3] 姚毓春,赵闯,张舒婷.大学生创业模式:现状、问题与对策——基于吉林省大学生科技园创业企业的调查分析[J].青年研究,2014(4):84-93.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文章 大学生 高校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