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项目和游艺、体育项目,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
黄涛+余利斌++胡海
摘 要: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城镇化建设的影响,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为了做好鄂东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中。在鄂东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做好:(1)加强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2)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3)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4)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5)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
关键词:鄂东地区 民俗体育 中小学體育 课程内容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1(b)-0222-04
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性、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1]。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民俗体育与当地群众的生活、风俗和自然环境有密切的联系。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历史和自然环境的不同,从而形成各自民俗体育内容和形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个地域的民俗体育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的表现,更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体现。但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村落正在快速减少,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人们在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和体育娱乐方式上发生了巨大了改变、一些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遗产面临着瓦解、消亡的危险。而这些地域特色文化内容一旦被破坏,就会对当地的文化发展造成永久性、不可弥补的损失。那么在进行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民俗文化就显得特别的重要。本研究试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既能够使当地的民俗体育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又能够拓展当地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使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协同发展,从而为传承鄂东民俗体育的路径提供现实的理论依据。
1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的内容及其分类
鄂东地区是指湖北东部,包括黄冈市、黄石市、鄂州市、咸宁市和武汉市。鄂东民俗体育因其当地人民生活习惯、地域、风俗和自然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形成了的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民俗体育内容和形式。如“图腾文化”通常是一个地域民俗体育产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载体和存在方式。鄂东地区因其地域和人文特点多以龙作“图腾”,在一些主要的节庆日多采取舞龙灯和赛龙舟等形式来开展民俗体育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娱龙,讨得龙的欢心,不给百姓造灾;另一方面是为了祈求龙驱走神鬼,使百姓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再如鄂东地区处在长江中下游,水资源较为丰富,人们大多生活在江边、河边。因此鄂东地区很多民俗体育内容都是由水而产生的,如在河边的“玩蚌壳”、小沙河捕鱼的“踩高跷”、河中行船的“拉纤”、水田埂上跑走的“打泥脚”等。这些民俗体育的内容和形式包涵当地的民俗文化特点,又凝聚当地人民的智慧,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欢。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徐婷、余利斌等人对于鄂东民俗体育的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搜寻和整理,并结合其文化的功能和存在形式进行了分类。他们将鄂东民俗体育分为:传统表演艺术类、民俗活动礼仪节庆类、传统手工艺类、其他类(如庙会、祭祀等中的民俗体育)四类[2]。个人认为其中的戏曲和手工艺等部分内容划为民俗体育范畴较为牵强,同时还漏掉了部分特色的民俗体育,故对他们整理的民俗体育内容和分类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补充,如表1。
2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进入地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2.1 国家相关文件给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提供了政策上支持
2011年教育部进一步在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要保证体育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应从师资队伍、场地与器材、学生体育基础等方面的实际出发,选编适宜的教学内容。农村学校体育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应特别注意开发与利用各种实用的课程资源,确保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和教师在开发与利用运动项目时,还可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注意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和新兴运动项目等内容资源[3]。”可以说新《标准》的制定为民俗体育内容进入中小学提供了广大的空间和政策的保障。201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4]。”《意见》对传统文化进入校园的原则和路径进行了明确的方向指引。这一系列文件的颁布为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2.2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形式为进入中小学提供课程资源的保障
据调查发现,长期以来鄂东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大多仍是采用是田径、体操、球类等传统的竞技体育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也过于单一,这样局限化的体育教学环境使学生的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难以充分的调动,造成了部分喜欢运动的学生不喜欢体育课、不喜欢运动的学生更加厌恶体育课。从而对学生们的身心发展需要产生严重的影响。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丰富多彩,不受年龄、性别和体制等条件的影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还可以让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和体能状况去选择合适民俗体育项目,增强其锻炼的兴趣和信心。而且民俗体育对场地器材的等设施的要求不太高,具有简便易行、实用的特点,适合学生的参与,特别是对于鄂东地区的部分基础设施条件不太好的基层学校来说,能够极大的缓解它们体育经费和场地器材不足的问题。同时民俗体育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正与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相吻合,因而极易唤起学生们的体育参与意识,激发学生们的运动热情。特别是大部分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具有表演性和群体性的特点,学生在集体性运动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协作能力,增加了学生们集体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强化了集体意识,同时在课堂中表演和展示的过程中收获了自信,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endprint
2.3 鄂东地区的地域文化为鄂东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提供了实施的依据
鄂东地区民俗体育内容大多产生于人民的田间地头当中,与当地人们的生活、劳动、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广泛的民众基础。学生们学习了鄂东民俗体育的内容后,能够更好的与当地文化和民众生活相融合,找到自身在当地文化中的归属感,扩展了学校体育课程的实用价值。同时鄂东民俗体育大多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些民俗体育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经过了不断的演化和发展,具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成为了当地文化的宝贵遗产。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到当地的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当中,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课堂中了解并体验地方文化,在学习地方文化过程当中收获体育课程带来的的乐趣和成果,从而提高学生们对当地的文化自信心,进而更好的达到传承地域文化的目的。
3 鄂东民俗体育进入地方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路径
3.1 强化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丰富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载体
民俗文化起源于民间,有深厚的民间基础,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面对国外、国内的姿态更加开放和民主,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和国内新文化的严峻挑战,我们现在的中小学生更加热衷于过洋节、看NBA、学鬼步舞、撕名牌。反而对于民族传统文化很抵触,认为是“土气”、“出洋相”。其根本原因就是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不了解,这就需要我们中小学各级管理部门加大对民俗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要做好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首先地方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要制定出在中小学中开展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相关要求和实施细则的文件,建立起相关的制度规范,以政策制度打通鄂东民俗体育文化进入当地中小学的通道。然后要拓宽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路径,丰富民俗体育文化传播的载体。使民俗体育文化在校园文化中传播、在师生中传播、在同学间传播、在家庭中传播、在社区中传播,使民俗体育文化更好的进入到学生们的视野中去,使他们真正的了解到民俗体育文化的精华和内涵,从而产生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3.2 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逐步形成各自学校的民俗体育教学校本教材
鄂东民俗体育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的内容十分的丰富,如跑竹马、捉猫咪、打莲湘、坐轿子、推小车、跳房子、玩蚌壳、踩高跷、打腰鼓、放风筝、跳绳、踢毽子等等,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同时能够达到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的要求,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而且它们都产生于田间地头,对于体育设施和器材都没有很特别的要求,十分适合在中小学中开展。同时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要求是使我们的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的,如果我们在实施过程中不加选择随意设置,如将斗鸡、跳房子、踢毽子这些下肢锻炼为主的内容同时放到一次课中,或者将一些练习难度和强度较大的内容放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不仅达不到体育教学的要求,反而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所以在开展民俗体育内容之前,我们地方中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者首先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细致的分类和整理,建议结合当前在国际中通用的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的动作模式分类方式的来进行分类,将鄂东民俗体育中每一个身体练习内容按照其运动功能和人体解剖结构的特征分为:上肢动作模式、下肢动作模式、躯干动(静)态动作模式、上肢和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下肢和躯干组合动作模式、上肢和下肢组合动作模式以及全身动作模式。然后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和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提出的具体水平能力发展目标,合理的选择其中的内容融合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当中。并能夠根据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及时的进行补充和完善,逐步形成各类学校的民俗体育教学校本教材。
3.3 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制定教师实施民俗体育内容的奖惩制度
体育教师是民俗体育传入中小学最直接的执行者。体育教师掌握好民俗体育内容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是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课程内容体系的直接保障。如果连我们的体育教师都不了解民俗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何谈以点带面的去发扬和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所以组织师资培训是民俗体育进入中小学的必经之路,根据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情况特点,我们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方式。可以将相关教师送到校外找到相关民俗体育的专家、前辈或者直接到民俗体育教学开展成熟的教学机构进行学习,教师在外学成之后再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将这些专家、前辈和教学机构请到学校里来,直接对全校体育教师进行培训的方式。并制定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选用民俗体育内容的具体奖惩措施,比如对积极选用民俗体育内容,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从课酬计算标准和职称评定方面向他们倾斜。对于不主动学习民俗体育内容和课堂中从不选用民俗体育内容的老师,要提出警告,严重的要给出相应的惩罚措施。
3.4 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民俗体育教学模式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是达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为了更好的使鄂东民俗体育内容融入到中小学课程体系中,在进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堂教学的同时,需要广泛的在校园中开展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相关的课外活动,比如可以在校内开展民俗体育课间操、校园民俗体育文化节、民俗体育俱乐部、民俗体育趣味运动会等等。通过一系列民俗体育内容课外活动的开展,能够较好的与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内教学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大部分学生们课堂内容的学习,又可以使部分对鄂东民俗体育感兴趣有特长的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从而形成课内课外一体化的民俗体育教学模式。
3.5 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提升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性和观赏性
长期以来受到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的传统体育内容重自然之道,重身心愉悦,重人际和谐,淡化竞争,拒绝用单纯的量化指标衡量优劣。虽然有其和谐生存的道理,但作为体育的一个分支,如果缺乏了对抗性和竞技性,就很难得到更加全面的推广和发展。而鄂东民俗体育内容普遍缺乏竞技性和对抗性的主要原因就是在实施过程中没有评价的指标和对抗竞赛的规则要求。所以为了使鄂东民俗体育内容更好地在中小学中开展,就需要补充和完善部分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赛规则,并能够将这些完善竞赛规则的内容放入到学校的各级运动会和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鄂东民俗体育的对抗性和竞技性,进而提高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观赏性。
4 结语
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是当下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将鄂东民俗体育引入当地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是对保护和传承鄂东当地传统文化而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还能够拓展当地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使民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好地协同发展。在引入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做好强化地方民俗体育文化的的传播力度、挑选适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民俗体育内容、组织教师参与民俗体育的学习和培训、广泛开展民俗体育内容的课外体育活动、完善鄂东民俗体育内容的竞技比赛规则等工作,使鄂东民俗体育能够在校园中得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51.
[2] 徐婷,余利斌.鄂东民俗体育入选地方学堂教学体系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2014,35(4):157-160.
[3] 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国家教育部,2011.
[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Z].北京:国务院,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