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0年09月07日 13:07

...一地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金鑫 李娜

[摘 要]在土地整理中具有的工作内容是需要加强对农村水、田和路等方面的管理对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以便更好地促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土地整理工程在近年来呈现持续增加的情况,在应用过程中对土地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了改善,使软土地的生态环境平衡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F3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5-0171-01

1 土地整理的内涵及内容

1.1 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主要是指用于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以整理土地为主要目的,通过采用一定的手段来实现对土地的改造,能够提升土地的利用效率促进土地质量的提高。当前土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应该加强对土地结构和生产收益方面的工作以便更好的促进土地结构的改善,最终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1.2 土地整理的内容

第一农用地整理主要是对耕地的平整化治理,通过修道挖渠和布置林网的方式来优化土地结构增加土地耕地的治理面积,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第二土地复垦主要是加强对破坏土地的治理工作,通过治理的过程加大对土地的管理能力,恢复土地的使用状态。第三在对新土地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增加耕地的面积,完善土地的使用状态,促进土地环境的改善。第四加强对建设用地的整理工作,主要是指对农村废地和闲置用地的整理,对完善土地的服务职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实现对人们居住环境的改善。

2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1 对土壤的影响

2.1.1 改变土壤结构

例如:在荒无人烟的土地上进行开垦种植会使土壤原有的土层组织结构发生改变;在修筑公路与村镇建设方面也会破坏土壤的原来具有的结构;在坡地上开垦种植也会给土壤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甚至出现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自然现象。在使用平整设备平整土地及土地整理后会使农作物变得单一使杂草不断减少,降低了土壤对农作物的保护作用;同时也会使土壤中的养分丢失,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导致土壤结构发生质的改变,由于杂草能阻碍雨水对土壤的直接淋洗,从而减少水土流失与土壤养分的丢失.

2.1.2 影响土壤肥力

为了使农作物产量提高人们往往会增加耕地面积的开垦与种植,土壤是有一定的适宜性的如果人们不按照土地适宜性来进行开垦种植时,那么就有可能使土壤肥力有所下降,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产量甚至会给土壤带来自然灾害比如:土地沙漠化、土壤侵蚀等自然灾害,从而使土壤的养分大量流失掉。

2.1.3 造成土壤污染和加剧土壤退化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人们往往会给土地施加化肥,以及使用农药来杀死农作物上的害虫,大量的追加化肥与喷洒农药这两种现象会给土壤带来避免不掉的污染,这时候土壤中的微生物就有可能会由于土壤受到污染而大量死亡;由于大多数人们在灌溉时并没有采取正确的灌溉方式及排水方式,那么就会使土壤变的盐渍化,另外养殖业、家庭污水、工业等产生的污水未经正确方式的处理就直接排入了农田,这也会使土壤受到污染。

2.2 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农田灌溉工程、坡地开垦种植以及梯田建设是土地整理的核心内容,不仅直接影响到自然环境的类型,而且还可能影响到水系网络锁形成的相关生态过程。例如:在流域上游修建蓄水堤坝,虽然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类型得到了改善,但是河道下游有可能是干涸的或者使得某些憩水生物的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另外对耕地面积进行大量的开垦以及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会用到大量的地下水,从而使地下水位有所降低这直接影响到植被的生长。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都会对水资源有相应的需求量包括:提高粮食产出率、耕地面积的增加、植树种草等,所以区域水资源分配所带来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工矿企业开发、村镇以及新镇建设会相应的带来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的排放问题,从而对水环境质量产生很大的影响。

2.3 对植被的影响

提高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但是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过程中对土地的要求就会越来越多,所以土地整理面积必须扩大。近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影响,退耕还林是人们不断呼吁的口号,土地整理应建立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退还一部分耕地进行树木的种植,不要仅种植单一的粮食作物,在道路两旁要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被提高植被存活率。

2.4 对生物资源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工程中用到大量的水泥与混凝土,这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耕作面积,在我国土地整理过程中水泥被廣泛应用到各个方面,比如:路、渠、沟的修筑就会用到大量的水泥成本是相当高的,并且还影响到生态环境。近些年来天然绿地不断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冷冰冰的混凝土,使得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方在不断的减少,而动物的栖息之处大量的消失了,这在一定程度上致使生物的数量与种类有所下降。

耕地面积的增加是土地整理活动目前所看重的,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很多河道由弯变直的情况发生;人们对沟渠的特殊设计并不理想很容易造成河道内的水分丢失,使他们精心设计的河道经常处于断水状态。并且给生物的栖息环境也带来影响。

2.5 对气候的影响

土地整理对气候方面的影响最好理解,如果过度对土地进行开垦那么裸露在外的土地面积就会越来越大,植被覆盖的面积渐渐地就会减少。因此土壤颗粒就极易漂浮在空气中,就会造成空气被污染空气质量下降。近年来国家提倡退耕还林就是要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这就需要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减小对气候的影响改善生态环境给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

土地的整改或多或少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有学者通过对整改前后的效果的对比,分析了土地整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谷小坤和陈百明通过研究表明:首先整体景观经过土地整改后变得规则、结构更简单,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景观的多样性;其次土地整改使耕地、居民环境等更富有景观性的特点。王军、刘勇通过研究表明:土地整改后使土地利用斑块数量增多面积也较大,表明土地整改减轻了景观破碎化,同时也使景观多样性降低。喻光明认为,生态补偿效果时应注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使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提高生态系统抵御灾害的能力。

4 土地整治展望

土地整治分别受到土壤、水环境、植被、生物资源、气候及景观格局几大方面的影响,因此在以后的整治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全局,结合各种影响因素设计土地整治方案,并且对土地进行合理的整治。未来土地整理要与生态环境相结合,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基础上采用新的方法及药物尽量减小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

土地整理是新时代推动城乡一体化的重大项目。通过土地整理使可耕地面积增加提高了耕地质量,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和生产条件。但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的增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应逐步得到广泛的重视,改进整改体制及方案将土地整改的数量质量进行把控,杜绝因盲目追求经济利益而过度使用土地,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军,严慎纯,白中科,余莉,郭义强.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09:87-94.

[2] 高抗,于白云,胡美红.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2,35:167-168.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土地 文章 土壤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