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创伤理论探析伍慧明的《骨》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0年10月22日 16:45

...字骨科学.创新理论体系与临床应用-书详细信息

[摘 要]华裔女作家伍慧明的小说《骨》讲述了居住在旧金山唐人街一个华裔移民家庭的悲剧故事,作者通過对这个移民家庭中各个成员生活经历及成员之间矛盾冲突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人生活上的艰辛与困境。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分析来探析华裔美国人身上所承受的历史与文化创伤,以及他们走出或摆脱创伤的艰辛之路。

[关键词]骨;华裔美国人;创伤

中图分类号:I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15-0315-01

一、引言

19世纪20年代前后崛起的现代主义小说见证了第一波创伤叙事的兴起。它不仅在主题上表现创伤,而且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等全新手法潜入人物内心,书写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和战争带来的创伤感。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涌现了新一波的创伤叙事,呈现出以下特征:不遵循传统的叙事方法和技巧;违反传统的情节设置模式;叙事主体受创伤困扰,陷入无力自拔、难以控制的重复讲述状态;叙事中充斥了幻觉、鬼魂、暗示性梦幻、与死者的会见等内容。创伤叙事小说,作为间接指涉历史的叙事作品,不仅能为读者抵达创伤历史和记忆提供途径,也能在重复创伤体验的历史叙事中帮助个人和整个族裔记忆创伤、消解创伤。

小说《骨》是美国当代华裔女作家伍慧明取材于个人亲身经历的一部处女作。在这部带有浓厚自传色彩的作品中,创伤气息贯穿始终,不仅小说主题与人物塑造涉及创伤经历与记忆,而且作品的意识与结构也映射出创伤的节奏、过程与不确定。小说从梁家长女莱拉的视角讲述了一个生活在旧金山唐人街上的美国华裔家庭的悲情故事。在作品中,作者不仅呈现了个人及家庭的种种“创伤”经历,还将个人、家庭与族群的历史用记忆连接起来,谱写出一部历史与现实相交织的创伤叙事。

二、小说人物承受的创伤

在小说《骨》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从梁家人身上看到他们所承受的历史创伤。首先,以梁家祖父为例。和其他中国劳工一样,梁爷爷是第一批华裔移民,他很早就来到美国从事着艰辛的体力劳动,直到年老体衰,他身无分文地返回旧金山的狭小公寓,期盼着在他死后有朝一日他的骨灰可以被他的“契约儿子”带回他的家乡。188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梁爷爷这样的第一批华裔美国人正是该法案的受害者,他们与祖国和亲人断了联系,孤苦伶仃地身处异国又不能结婚生子。作为单身汉,为了实现万年遗骨可以回故乡的愿望,梁爷爷认领了利昂作为他的“契约儿子”。对于有着浓厚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梁爷爷是多么希望可以传宗接代、叶落归根,但是在美国的艰难生活及美国出台的《排华法案》使梁爷爷唯一的愿望也化为泡影。这对于梁爷爷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历史及文化创伤。

而这种以“契约儿子”的身份进人美国社会的形式对于利昂来说,也是一种创伤。因为《排华法案》,利昂不能合法的进人美国社会,所以他花钱作为梁爷爷的“契约儿子”进入美国。为了生存,利昂改名换姓。对于利昂来说,改名换姓的同时意味着埋藏了自己的历史,他必须对以前的生活保持缄默。他保持缄默,因为他明白,在这个国家,对于他这样的华裔美国人来说,“身份比血源更珍贵”。利昂以另一个人的身份生活,像飘在风中的无根野草。这种不能提及过往的生活给他带来的无疑是巨大的历史文化创伤,而保持沉默仍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幸运。从他的信件中我们可以找到他生活中受到的屈辱,利昂所受到的屈辱同样也是他这一代华裔美国人所受到的屈辱。这样的屈辱在他们心中留下的创伤是挥之不去的。生活中所受到的种种不公的待遇让利昂对这个社会感到气愤,他的妻子同样也遭受着历史及文化创伤。他的妻子为了得到绿卡而嫁给他为妻,利昂和妻子达尔西的关系极不和谐,他们的婚姻生活充斥着争吵和矛盾。莱拉认为“他们的婚姻就像服苦役,是两个人一起服苦役”。为了便利而非爱情所拼凑的家庭似乎从一开始就埋下了痛苦和创伤的种子。父亲利昂总是游离于家庭的中心,只是家庭生活中的陪衬角色,而母亲达尔西虽为女人却因丈夫时常漂泊在海上,成为了家庭的支柱,既要在血汗工厂没日没夜地工作,还要照顾家庭,养育三个女儿。因为生活的困顿和情感的空虚,妈妈达尔西曾一度投入雇主汤米·洪的怀抱。利昂出海归来,无法面对妻子的背叛,大发雷霆,搬进公寓以逃避婚姻失败的现实。

利昂和达尔西婚姻的不幸给所有家庭成员都带来了难以磨灭的伤痛和创伤记忆,这也在不同程度上给三个女儿带来了心理阴影。大女儿莱拉夹在利昂与妈之间,总是感到很累,因为父母的不幸婚姻,莱拉有很长一段时间对婚姻有排斥情绪。与莱拉和妮娜相比,二女儿安娜在父母的争吵和冲突中似乎感到最为痛苦。当父母激烈争吵时,莱拉会紧闭心门,任他们大喊大叫。妮娜则会对争吵的父母大喊大叫,然后离开。只有安娜总是会想方设法从中调停,维持父母的关系。在利昂发现妈的出轨而爆发的家庭危机中,年仅十岁的安娜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用她的耐心和爱心感化了离家出走的父亲利昂,使其放下心中的芥蒂,重返家庭。安娜在这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执着和勇气的确令人敬佩,但是她在扮演调停者角色过程中所经历的内心创痛与伤害也是可想而知的。小女儿妮娜虽是家中最我行我素的一个,但是她“没心没肺”的外表之下其实隐藏着一颗敏感脆弱的心。家庭不和使三个女儿的童年记忆充满苦涩,成年后她们都以自己的方式逃离这个创伤之家,希冀在新天地中寻得一份解脱,但家庭创痛显然是“逃避”无法消解的。

三、走出和摆脱创伤

梁家人在创伤中煎熬的同时也各自探寻着摆脱创伤之路。利昂以五千美金买得“契纸儿子”身份进入美国,取得美国公民身份。但因为使用了假身份,利昂的一生都建立在“谎言”之上。利昂的假身份在隐喻层面上否定了华裔男性的整体存在意义,使华裔男性在美国社会中失去了自我身份意识。正因为这种难以言喻的自我丧失,利昂选择游离于社会和家庭之外,长期在海上漂泊,以此逃避创伤记忆的折磨。对于利昂来说,在不出海工作的日子他也总是选择离开家到外面闲逛,同时他选择说中文而非英文,利昂用这种方式来面对创伤。在小说的结尾,他逐渐转变了对待事物的方式。而妈妈达尔西则是不停地唠叨抱怨,以倾诉的方式发泄内心的创伤。安娜以自杀的方式摆脱痛苦,妮娜则以搬离唐人街的方式逃离创伤,而小说的叙述者大女儿莱拉则以这种向他人讲述自己遭遇的方式治愈创伤。

《骨》中梁家人各自以自己的方式摆脱或治愈他们所承受的历史及文化创伤。小说中梁家人所承受的历史文化创伤正是第一代华裔美国人及他们的后代所承受的创伤。小说中梁家人所遭受的历史文化创伤是对所有华裔美国人生活经历的折射。如何正确面对和治愈创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总之,在以白人为中心的种族主义权力话语下,华人作为弱势族裔,在白人主导文化中承受着历史失语症,成为一个充满创伤记忆和断裂历史的民族。对于这个突然的历史断裂,莱拉姐妹这些华裔后代必须揭开被隐没在无意识的黑暗中的记忆,直面文化和历史创伤,从而斩断苦难在家族中的传递,避免陷入已经在重复的族裔苦难命运。

参考文献

[1] 陆薇.走向文化研究的华裔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 伍慧明著,陆薇译.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3] 王建会.“创伤”理论与亚裔美国文学批评[J].当代外国文学,2004(4).

基金项目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小说中创伤历史的书写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16WWD07。

作者简介

孟杨(1981—),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讲师,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商务英语研究。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创伤 利昂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