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跨度预应力梁结构设计施工纸
刘扬
摘 要:本文通过比较大跨预应力梁原设计方案与咨询公司优化方案,结合施工经验,阐述了单向预应力梁体系是大跨预应力梁工程的最优选择。
关键词:大跨度;预应力;结构优化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8.08.102
0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某市,地下1层,地上4层,层高分别为5.2、5.2、5.2、5.2、5.5m,建筑高度为26.3m,总建筑面积34430.9平方米。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为乙类,建设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地震加速度值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二组,场地类别为III类,场地特征周期为0.55秒。本工程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50年,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加速度分别为7度和0.10g。
综合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其中框架抗震等级为二级,剪力墙抗震等级为二级,其中建筑标高10.300m层为大跨度預应力结构,梁跨度到达33.6m。
工程完成全部施工图纸后,业主引入第三方咨询公司对结构施工图进行优化。
1 施工图设计中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布置
设计中,采用受力非常协调均匀的单向预应力梁体系(如图1所示),有效减小了单根预应力梁的负荷面积,有效降低了主框架预应力梁端传给框架柱的弯矩。尽量避免框架柱成为大偏心受弯构件,保证在大震情况下框架柱不会出现屈服,真正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
2 施工图设计中有粘结预应力框架梁的布置
设计中,采用受力非常协调均匀的单向预应力梁体系,有效减小了单根预应力梁的负荷面积,有效降低了主框架预应力梁端传给框架柱的弯矩。尽量避免框架柱成为大偏心受弯构件,保证在大震情况下框架柱不会出现屈服,真正实现“强柱弱梁”的设计理念。
预应力次梁通过支撑点,将弯矩传给支座边梁,减小了框架柱同一方向的配筋,使框架柱的受力在两个方向处于均衡的状态,不至于单方向配筋过大,实际施工中无法保证核心区混凝土浇筑质量,使结构更加安全可靠、经济合理。
咨询公司模型中,梁截面为400x2000mm,高宽比达到5,高宽比过大,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第6.3.1条,高宽比越大,其斜截面承载能力就越低。实际施工过程中,钢筋及钢绞线在梁中也难以布置,造成梁的有效高度极大降低,钢筋无法最大发挥受力作用。且模型中预应力梁截面不合理,即使梁截面为加大至600x2000,在满足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和裂缝的条件下,截面的梁顶配筋率会高达3.45%,出现超配筋,这是规范绝对不允许的。
咨询公司模型中,仅仅考虑预应力梁满足承载力要求,并未考虑其延性,稳定性要求。本工程为大跨空间结构,标高10.300m层预应力梁跨度到达33.6m,一旦预应力梁破坏,将造成整个结构的失稳破坏,后果将是整个建筑物出现垮塌。
3 次梁改为与主梁垂直的连系梁体系
咨询公司建议将多道单向预应力梁体系改为普通主次梁体系(如图2所示),主梁为大跨度预应力梁,次梁改为与主梁垂直的连系梁,经重新计算,结果如下:
(1)为了较好支撑上层钢结构斜看台,次梁截面改为400x1000,与框架柱相连次梁支座负筋仍然严重超筋,此为次梁与主梁变形协调引起,梁截面过小次梁支座负筋将超筋,次梁截面增加过大,则将导致次梁受力,对短向边柱产生过大的附加弯矩,影响结构安全。
(2)原单向预应力梁体系每根梁负荷面为33.6x2.8m,现方案增大到33.6x8.4m,典型位置主预应力梁为例,梁支座弯矩由原方案的11961 KN增大到20536 KN,梁截面须由750x2200增大到750x2800,预应力钢绞线由双排3-8 S15.2共48根增加到双排3-9 S15.2共54根。由于负荷面增加过大,导致上部荷载集中传给几根主梁,整体结构偏不安全。此外,负荷面增加导致梁截面过大,有违 “强柱弱梁”的抗震结构设计要求。
(3)柱截面考虑到预应力钢绞线钢筋排布及承压板对柱混凝土局压问题,典型轴网边柱截面尺寸不能小于1200x1500,咨询公司建议边柱截面尺寸1000x1500未考虑局压问题,不合理。经计算,典型边柱柱配筋增大50%(见图2)。且柱配筋需避开预应力钢绞线,由于柱配筋增加过多造成柱配筋排布困难,柱配筋过密,混凝土骨料浇筑堵塞,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4 结 论
(1)取消预应力次梁,改为与大跨度预应力框架垂直的次梁方案,实现起来很困难,结构安全性不好,同时也不经济,是不合理的。尤其是在地震作用下,竖向地震力的增加及柱核心区的先天延性不足,可以造成结构灾难性的脆性破坏。
(2)原施工图设计方案受力均匀,更加安全可靠,尤其是框架柱两向受力更加均衡,真正做到了“强柱弱梁”。
参考文献:
[1]陶学康.后张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手册[S].1996,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