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邵璐+戴丹骅+韩亚鲲
[摘 要]城市滨水景观对于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体现地域特色及塑造城市形象至关重要。文章从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的内涵出发,阐述滨水景观的设计原则及生态修复方法。以常州市横塘河湿地公园景观设计为例,分析总结生态修复理论下滨水景观如何具体落实。
[关键词]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海绵城市
中图分类号:TU98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5-0183-01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重要位置,在2014年10月,国家发布了更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指导文件,指出海绵城市建设有着更高的要求。2015年7月,江苏省发布的《江苏省住房和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2015)331号)》中也强调:海绵型园林绿地在增加雨水滞留、释缓功能的同时,要尽量保证原有的景观功能不缺失、设计标准不降低、园林品质有新意。这一系列发布的文件对于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有重大意义。
2 生态修复的理论及内涵
生态修复是生态学的新分支其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生活压力条件下,受到破坏的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修复和重建问题,是人类对退化生态系统、各类废弃地和污染水域进行生态治理的理论基础。
生态修复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学的限制因子原理、耗散结构原理、物种共生原理、生态位原理、食物链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等理论。生态系统修复的依据和关键是生态系统的协调性、整体性与循环。
3 城市滨水生态修复的内涵
城市滨水景观生态修复是依据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的要求,综合功能,改善水文条件,使水生态系统能够自我演替、自我维持,实现良性循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满足人类景观与功能的需求。
4 横塘河湿地公园生态修复系统的构建
4.1 设计条件分析
横塘河作为主要大型生态河道、汇水河道、主城区九大滨水景观空间轴线之一,与其他同等级河道相比,其绿化带控制最宽,是常州市重要的非航道类生态汇水河道。
4.2 湿地公园设计的评价与对策
通过对横塘河湿地公园不同区域的景观评价,针对不同区域提出了不同对策。次生湿地群落较为完整,人为扰动极少的区域,已成为沿线重要动物的栖息点,适宜生境保护、恢复,人为活动设置在外围,故采用保留的策略。在原场地为工厂及仓库的区域,作为片区记忆点适宜采用后工业景观语言,介入新的城市功能,提升片区活动;同时注重人工化与生态化的平衡,尤其是滨水界面,营造人工湿地增加柔性元素,采取植入的景观对策进行设计。
4.3 水系统的构建与低影响开发
在水系统的构建上,主要依托横塘河道,设置雨水花园,最后营造人工生境的方式构建横塘河湿地公园的水系统。同时由于湿地公园周边规划有环形水系,将场地与规划水系联通,以此将湿地纳入城市绿地水系生态网络,构建湿地生态水网体系。
常州市目前尚属于水质性缺水的城市,水体自净能力较弱,局部地区甚至存在排水不畅、轻微积水等问题,在城市湿地公园中,LID主要措施技术包括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植草沟、植被缓冲带以及雨水湿地,而其技术的效果评价主要通过对地下水位的影响、对径流总量的控制以及削减峰值流量的能力。
4.4 技术选择
根据不同区域地段,在湿地公园内不同的地方可以采取不同的海绵技术组合,在降雨时,以建筑、绿地、道路广场、停车场四大区域为例,采用四种不同的海绵技术组合系统,在达到地表径流的最优化管理、雨水径流的资源化利用、生态设施的合理化配置与生态景观的一体化设计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5 生态修复实践的具体落实措施
5.1 周边道路的快速排水下渗
由于横塘河湿地公园将人行道结合公园设计一并考虑,城市道路不做路牙处理,当降雨时,雨水径流通过非机动车道汇入植草边沟,当降雨量大的时候,这些雨水沿着植被缓坡流入场地内的雨水湿地中,根据不同的雨量大小,从道路渗入到场地内的雨水径流还可能流入内河湿地与横塘河主河道。正是由于植草沟和下凹式绿地的存在,最大程度减少绿地中水分的径流流失,减少了从水泥地面、路面汇集到管网里的雨水,补充了地下水。
5.2 与场地及园路的关系
当降雨时,通过透水铺装或透水沥青进行雨水的快速下渗,在场地与园路甚至停车场中,使用透水铺装和沥青不但可以起排水作用,还可以通过下渗补充地下水。在横塘河湿地公园内,在园路的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以及大面积的绿地内,大量采用集雨型汇水明沟,利用重力流收集、输送雨水并通过植被截留和土壤过滤处理雨水径流,可用于衔接其他雨水排放系统。
5.3 建筑雨水回收利用
在横塘河湿地公园的建筑中,采用了屋顶污水回用的技术,来满足建筑自身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前期预处理设备能很好的去除水中70%的污染物和垃圾,从而干净的雨水流入PP蓄水模块蓄水池,设置冲洗管道,进行冲洗,蓄水池出水后端雨水地埋一体机对水质进行进一步的净化处理,可用于公园绿化浇洒、道路冲洗、冲厕等,从而达到雨水径流的资源化利用。
5.4 绿地的生态修复处理
通过在绿化草坪区域的微地形处理,形成若干个下凹式绿地,在保证绿地的竖向低于道路或铺砌地面100~200毫米的基础上,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50~100毫米。
在道路、停车场等大面积硬化地面周围坡度较缓的滨水区,一般会设置植被缓冲带。位于永宁北路和横塘河东路交叉口的区域,通过打造由沉淀池、净化池、蓄水池等组成的“绿色海绵”生态示范区,达到横塘河部分路段地表径流的最优化管理。
5.5 結论
横塘河湿地公园设计充分挖掘场地内部,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洪、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的营造、公园绿地营造以及城市微气候调节等。
6 结语
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应以滨水生态环境修复为出发点,通过合理的保护利用,形成科普、休闲、景观等多功能的公园,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及观赏价值。通过对滨水湿地景观资源的保护、恢复和完善,使城市、自然和人类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东宇,李锦生.城市滨河绿带整治中的生态规划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2000,(9):27-30.
[2] 陈婉.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3] 牛晓君.我国人工湿地植物系统的研究进展[J].四川环境,2005,(5):45-47.
[4] 杜新,鲍春,张鹤.沈阳滨水绿地景观设计策略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245-248.
[5] 刘栋.沈阳浑河滨水区景观规划研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