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0年12月21日 09:40

打印 顾伯平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

敖建慧

[摘 要]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厘清政府与社会边界的问题,使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共同发展、相得益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要不断提升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目前社会组织正在蓬勃兴起,其自身的治理问题,例如政社不分现象依然存在,社会组织发展培育不足,活力不强,作用发挥不够等等已经被提到议事议程上来。要真正做到“市场能办的就放给市场,社会可以做好的就交给社会”,必须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创新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机制,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经济发展、繁荣社会事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组织;社会治理;体制;社会自治

中图分类号:D63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314-01

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要形成与市场经济加速转型相匹配的社会秩序维系系统。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提出必然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经历了快速转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也在较短的时间里解体,由此释放出来的社会成员流入社区,直接面对社会和市场,这使政府的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各级政府以不同的方式,积极探索行政手段结合经济手段、技术手段的社会管理实践。但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政府的社会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预期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从宏观层面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十八大进一步要求加快形成社会管理体制,强调以法治来保障社会管理多方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十八届三中全会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高度,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并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用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这些都表明,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社会治理模式转型,其核心是要形成与市场经济加速转型相匹配的社会秩序维系系统。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使用了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概念,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

社会治理转型的过程,并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形成一种国家、市场、社会相互合作的多元治理网络。这其中比较大的难题是如何提升社会主体,即各类社会组织和公众在改善民生和建设良性社会秩序中,参与社会治理的公共意识和实际能力。现实中,政府的行政管理改革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推动,市场组织参与治理,可以通过市场比较明确的资源配置机制来牵引,但社会组织在新一轮改革进程中参与社会建设的公共意识,社会的自我组织、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实际能力,都不是较短时期内通过线性的、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培育起来的。因此过去十年来,虽然理论界和政府实务部门都意识到发展社会组织的重要性,但客观来看,当前中国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整体能力和机会空间还很有限。所以,这次三中全会特别强调了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以及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在社会治理中重要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要健全完善社会治理体制,以法治保障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建立更具操作性的公共政策扶持体系,按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政府的观念、理念、方法、措施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

首先,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能,履行好自身职能。对于政府职能之外的,应该交给社会的就交给社会。当然政府要对社会的成熟度进行科学评估,评估其多大程度上能够独立自主、独立运作,以确保政府退出的职能社会能够顺利承接,避免出现法治真空。

其次,社会治理体系不是只有一个主体,而是同时有多个主体。政府要从居高临下的纵向管理,变成平等的横向协调。在这个角色转变中,政府要学会如何跟社会、跟社会组织打交道。

最后,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转变的过程,本质上也要求政府部门转变对良性社会秩序的认知和理念,更加注重形成一套现代社会多元利益协调以及社会矛盾化解的长效机制,最终实现社会运行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治理转型战略目标。

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决定指出要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2013年3月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了“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的部署。逐步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探索一业多会,引入竞争机制。目前,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工作已在全国层面和地方各级层面进行逐步试点和铺开。在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中,将选择100个左右的單位进行试点,并于2014年铺开实施试点。在试点基础上,2015年底前实现真正脱钩。

(二)引导社会组织的发展领域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和依托。从数量上看确实有很大的增长,但是人均数量很少,在美国每197人中就有一个社会组织,印度每400人中有一个社会组织;而在中国,每2967人中才有一个社会组织。通过政策和资源吸引的方式,推进这些社会组织不仅在私人兴趣和互益领域运作,而且要积极在社会秩序维护、民生条件改善等公益领域发挥作用。

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要摒弃社会组织的“官办、官管、官运作”,厘清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政府与社会之间应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社会组织也要自律、自立、自强,增强公信力。加快实施政社分开,借鉴新加坡“政社互动”。新加坡1960年成立人民协会,它的网站设为三大块,项目,机构,志愿者。机构中设置基层组织,社区发展中心,其它组织,目前有130多个社区发展中心像一个联络所与政府进行互动,发挥作用。

(三)推进社会组织主体地位建设

社会越发展,社会组织就会越多元。现在我们有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团体,有社联等各类学术组织,将来还会出现大量服务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中介组织,为老年群体、新生贫困群体、流动人口群体等提供更便捷的社会服务。这些社会组织的规范运行,应该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的支持。

在发展社会组织的具体工作中,我们既要总结来自民间的实践,也要总结各地政府的做法,还要借鉴外国的成熟经验。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各地在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符合各地特征的社会组织。目前,西方国家的社会组织发展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它们推行公益活动的行为,最先得到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后来又得到了各种基金会的支持,政府根据实际需要和效益质量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则进一步提高了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这种发展历程值得我们研究。欧美国家越来越流行公益创业、将慈善公益精神与市场经营方式有机结合,提升公益组织、志愿组织的发展能力。激发社会组织活力,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广州市率先尝试以市场资源有效配置志愿服务资源,充分整合政府、市场、社会的力量,积极探索共青团与各类青少年社会组织协同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我们都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社会 组织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