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探讨

品牌
中国科技博览
2020年12月23日 13:33

热分析仪检定规程 血液细胞分析仪计量检定的影响因素分析-脖子后面...

高伟星+陈晓丹

[摘 要]随着高新技术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血液学检验进入了新的阶段。血液分析仪的使用克服了手工操作中的误差,能较好地应用于室内质量控制,但在血细胞计数时受到诸多因素(如试剂、温度、pH、凝集药物、电压、电流、磁场、声波、热源及振源等)的影响。因而在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使血液分析检测结果可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血液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Q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1-0342-01

1、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医疗技术的提高,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临床中的应用逐步广泛,大大提高了检验效率和检验质量,获得了广大医患人员的共同认可。但仪器法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干扰因素,在应用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问题,常常影响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影响临床医生对检验结果的信任度,值得检验工作者重视。

2、血液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

2.1 环境温度的干扰

实验室环境温度决定了仪器、试剂以及标本的温度,计数时稀释液的温度应为(22±4)℃。当稀释液的温度低时,红细胞溶解后的膜碎片聚集,粒度分布曲线的平坦段变短,当试剂温度低于18℃时需加热使用。有些溶血剂在低温时可出现结晶,并不容易被察觉,很少引起操作者的注意,但在显微镜下,可见到其中悬浮着许多细小的结晶,这样的溶血剂滴入血液中,白细胞计数必然增高。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时有发生,尤其是在北方的冬季,且不易找到真正的原因。

低温对稀释液具有一定的影响,可以使稀释液结晶,在这种情况下,聚合的结晶可使仪器分析不出结果或结果分析异常。对这一现象的处理方法:将溶血剂或稀释液进行加热升高温度,消除结晶。另有文献报道,加入适量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可减轻溶血剂结晶的发生。低温也易激活血小板,引起血小板凝集,造成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研究发现,10时血小板计数结果仪器法显著低于手工法,且血小板直方图异常;25时仪器法计数结果与手工法一致,显示正常的血小板直方图。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血小板直方图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参数,有利于对血液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做出正确的判断。

2.2 抗凝剂的影响

根据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应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的静脉血进行血液细胞分析。为了解EDTA-K2浓度对血细胞分析参数是否存在影响,有文献报道用K-4500型血液细胞分析仪检测EDTA-K2含量不同的静脉血,结果表明EDTA-K2有效抗凝剂量在1.5~6.0mg/mL时,不影响分析结果。自制抗凝瓶EDTA-K2用量1.5~2.2mg/mL为宜。低于1.5mg/mL时抗凝效果欠佳,出现肉眼不易发现的凝集,可表现为血小板降低。目前,大多数医院采用一次性真空负压管采取静脉血。有文献报道一般2mL的采血管,允许误差在0.5mL。血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对结果造成影响,血量过多抗凝不充分,会出现凝块;血量过少,会导致抗凝剂过浓。由于血细胞遇抗凝剂先有一个短暂的(1~2min)收缩过程,这是因为钾离子进入血浆以后,改变了渗透压,导致水从细胞内流出所致。随后细胞将钾离子泵进膜内,细胞又恢复原态。绝大部分患者的标本这一时间只需要几分钟,但也有人需要20~30min。抗凝剂过浓会延长这个平衡时间。如果在收缩状态下检测,对大多数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来讲,体积(V)减小,散射(S)减小,细胞分类将受到影响。这就要求采血者把握好所采血液的量以及测定时间。

2.3 标本放置时间的影响

标本存放3~6h对多数血液分析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主要影响WBC和PLT结果。标本放置时间过长会导致细胞分层,分层的细胞会产生不同的代谢物,形成微环境,此时,細胞的体积与其周围的微环境相适应,重新混匀后需重新建立平衡,最初的1~2min收缩,达到平衡约需30min。这一现象对血脂较高的标本影响更为显著,对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来说V和S大幅度减小,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更长。对此,可对静置的标本进行间隔性混匀,或在长时间放置后混匀,等一段时间后进行测定。测定时间对血小板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的时间段内,随着时间的延长,抗凝剂与血液的充分溶融,松散聚集的血小板逐步解聚,血小板数值逐步升高。实际操作中,由于急需报告结果(尤其是急诊标本)而使待测时间缩短,往往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

2.4 生理和病理因素的干扰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有时会发现应用血细胞仪对新生儿血液进行分析时,使用正常量溶血剂计数白细胞,各项结果与实际有差异。由于新生儿处于特殊的生理缺氧状态,其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都高(Hb>200g/L)。常规溶血剂用量不能将红细胞完全破坏,加大溶血剂用量,可以使白细胞正确分类,计数准确。

黄疸、乳糜对血细胞分析结果有一定的影响。黄疸标本分析结果中血小板计数降低,与胆红素浓度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25;当胆红素浓度大于或等于547.2mol/L时,血红蛋白测定受干扰。而乳糜标本的分析结果中,血红蛋白浓度假性增高,相关系数为0.9991;其他参数基本不受影响。血红蛋白的测定通常采用氰化血红蛋白法,而胆红素的测定波长与氰化血红蛋白的测定波长比较接近,故胆红素可对血红蛋白的测定造成正干扰。血红蛋白是通过光电比色法测定,乳糜血标本使透光度降低,吸光度增加,从而使血红蛋白的测定结果假性增高。

2.5 采血因素的影响

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要求静脉采血,且一针见血。若采血技术不熟练,不能一针见血,致使采血时间过长,混入组织液成分及血液长时间滞留于采血器中,容易引起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形成肉眼不易察觉的微小凝块,致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假性降低。采血后应及时混匀,使抗凝剂与血液充分接触,发挥抗凝作用。对于末梢血(手指血)的采取,则影响因素更大,采血时如穿刺不深,挤压过甚,导致血小板凝聚,组织液渗入等,最终致使结果不准确。所以采取末梢血时,穿刺要深,尽量使血液自然流出,尽量避免用力挤压。由于采血不当,而引起的溶血对血小板计数结果也会有影响,常使血小板计数增高。

通常血小板和红细胞在20~30fL之间有重叠,对于依靠细胞大小来识别细胞性质的仪器来说,计数血小板时易受小红细胞以及红细胞碎片的影响,而使血小板的计数假性增高。

2.6 血液中寄生虫和细菌的干扰

血细胞仪分析标本结果显示,白细胞直方图在50fL以下出现异常峰,红细胞提示怀疑有核红细胞存在,血小板提示怀疑血小板聚集。在排除其他干扰因素后,经涂片染色,油镜下检查发现间日疟原虫。由于间日疟患者血中红细胞存在大量的环状体、滋养体、裂殖体、裂殖体和红细胞溶解而释放出来的颗粒成分,它们的存在可干扰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使得结果偏高。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液分析检测过程中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使血液分析检测结果可靠,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魏娟,刘坪.血细胞分析仪器的干扰因素及处理方法[J].农垦医学,2011,33(4):330-331.

[2] 刘东东.KX-21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异常的干扰因素[J].黑龙江医学,2012,36(5):378-379.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血小板 文章 血细胞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