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和陶瓷在文化艺术形态上的比较
陈标
[摘 要]在本文之中,主要是针对了青铜器和陶瓷在文化艺术形态上的比较做出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同时也是在这基础上提出了下文中的一些内容,希望能够给与在向同行业之中进行工作的人员提供出一定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青铜器;陶瓷;文化;艺术形态;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J526;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03-0307-01
1 导言
青铜器和陶瓷的源头都来自于原始上古文明,可以说它们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是共生与互动、此消彼长的。以青铜时代和陶瓷时代为两座文化艺术形态的高峰构成了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
2 陶器与青铜器的共生与互动和此消彼长
火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如果没有火,人类不仅会失去物质基础,也会失去心灵、精神和文明;如果没有火,人类就不可能走出蛮荒,不可能建立文明社会。奥运火炬的寓意,来自古希腊神话传说,是为了纪念普罗米修斯,他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火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走出野蛮,走向开放,向浩瀚的宇宙索求能量和灵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年—前480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一切都在流变之中。“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中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和陶瓷产生的元素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是金、木、水、火、土的有机组合,并通过其中最关键的媒介——火,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材质感和文化艺术形态。青铜器和陶瓷在逐步的演进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物态化和结晶体。
3 陶瓷时代之艺术形态的特点和成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是“陶瓷”,其实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在西汉时陶器和瓷器才分开。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语言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自身认识的深入。在这种语境和情境中,其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士的既入世又出世的矛盾状态。魏晋以来,审美风气变化,崇尚古拙质朴、简淡空疏的“六朝风韵”与讲情致、讲风神、讲个性的魏晋风度。这时期少了青铜时代的国家意志和大气磅礴、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特点,而转为依法自然、逸气飘然、秀骨清相的文人士大夫的风神气韵。唐代是中国艺术的高峰,又是中国文化艺术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关键。唐代的时代精神体现为丰富的艺术创造,为后期社会奠定了一系列艺术类型和艺术境界的根基。
其中青瓷、白瓷、唐三彩代表了唐代陶瓷的最高水平。唐代陶瓷经过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陶瓷“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至今。陶瓷正渐渐脱离青铜器的影响,开始展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自魏晋带着深刻社会文化艺术背景的青瓷风行以来,到了宋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尊重和发展,并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不透明、乳浊状的瓷釉,一改隋朝以来“南青北白”时期的一览无余、可以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创造了展现独特艺术形态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这样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使其彰显出淳朴、自然、大气的特质,不仅具有玉的质感——“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还有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宋代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窑所取得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典范。
4 青铜器展现的美学特征及其内涵
4.1 纹饰
青铜器纹饰题材极为丰富,从渊源来看,青铜器纹饰显然是新石器时代陶器纹饰的继承发展,但是基本的美学风格发生了质的变化。陶器上的纹饰总的来说:明朗、单纯、古朴、和谐,充满着天真和稚气。青铜器纹饰的风格则根本不同,尖锐的阶级对立、严酷而又激烈的阶级冲突,首先在纹饰上得到突出的表现。青铜器纹饰造型怪诞,构图繁缛,气氛神秘,森严可怖。体现出与优美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美———狞厉之美。在青铜器的纹饰题材中,怪诞的动物形象占据极为突出的地位。有中华民族奉为吉祥神圣之物的龙、凤、麒麟,也有至今意义不明的饕餮,还有种种人兽同体、人鸟同体等。青铜時代是文明时代的开始,有着原始社会的精神痕迹。而青铜器纹饰就是原始社会普遍奉行的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遗物。青铜器纹饰中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上古人民所创造的的图腾符号,其中,最重要的是龙与凤。也还有一些是他们心目中的神物。人们在将动物神化的过程中也包含将自身神化的意愿。青铜器纹饰的意义除了宗教方面外,也包含了审美上的追求。青铜器是比较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的。如:具象与抽象、章法与布局。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商代青铜器的纹样,是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界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商代装饰艺术家所使用的动物纹样中,大多数都原来有一个土生的和与自然界有关的基础。
4.2 造型
青铜器的造型给人的总体感受是凝重威严的。即使由于青铜器的用途不一,使得有些显得厚重,有些显得轻灵,有些庞大,有些纤巧,总体风格还是凝重威严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实用。但是,人们也不仅仅考虑到实用,也还注意到美观,并且力图将实用与审美结合起来,使之既实用,又美观。青铜器上装饰性的部件,千姿百态,加上繁复的纹饰、铭文,构成一种错彩的美。这种以繁复、瑰丽、诡奇为特点的美在中国奴隶社会乃至封建社会前期一直占据重要地位,直到魏晋才开始有所改变———“清水出芙蓉”式的美逐渐取代这种错彩的美。
4.3 青铜器的内涵
青铜艺术的美学魅力更多的不在它外在的风采,而在它深刻的内涵。青铜器的文化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造型、纹饰、铭文都和它的功用相联系,全面而又集中地反映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和精神风貌,它是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象征,是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青铜器不是一般的日常器具,它既具功利价值,又具审美价值。它的功利价值也不是一般的,虽然也有日常生活使用方面的,但以政治、宗教的价值为主。《左传》中有一段著名的谈及青铜器价值的话:“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在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二事均与青铜器有关。青铜器既是宗教的祭器,沟通人神关系的纽带;又是政权的象征、宗族地位的标志、家国大事的永久性史册。
5 结论
如今,当我们聆听景德镇“十七女子瓷乐坊”用经过陶瓷和音乐工作者多年艰辛研发制作出来的陶瓷乐器(瓷瓯、瓷罄、瓷笛、瓷埙、瓷管钟、瓷编钟、瓷腰鼓、瓷唢呐、瓷二胡等)演奏音乐时,我们会发现其既蕴含丝竹金革的音质共性,又富有陶瓷清透的音色个性。
参考文献
[1] 马建军.宁夏境内“北方系青铜器”及其文化特征[J].宁夏社会科学,2006,(03):125-129.[2017-08-28].
[2] 娜莉莎.鄂尔多斯青铜牌饰的艺术特征[J].装饰,2006,(08):42-43.[2017-08-2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