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工作中的编辑与作者初探

品牌
科技传播
2020年12月28日 19:26

...杉)由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回眸与思考--贵州学校教育初探》一...

吕岷

摘 要 在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和作者就好比水和鱼,是互相合作、共同发展的关系。本文就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作者队伍的建设、建立编辑的作者化意识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作者队伍建设;建立作者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2-0152-02

编辑、作者与读者是图书出版的三大主体。在图书出版过程中,读者是中心,编辑从读者的需求中获取选题,而作者是这个选题的真正落实者。可见,作者在图书出版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拥有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是一个编辑业务成熟的标志,而建立编辑作者化意识,是编辑维护和壮大作者队伍的有力保障。

1 正确认识和处理编辑与作者的关系

作者资源是出版资源的重中之重,编辑对作者作品进行编辑加工是确保作品高质量出版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编辑与作者要相互信任,尤其是编辑要善于灵活地与作者打交道。具体地讲:

首先,增强信任感。编辑与作者交往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初始,作者需要一个了解与熟悉编辑的过程;而编辑则需要一个了解作者和其作品的过程。作者要相信编辑会认真负责地审读及整理稿件,而编辑要坦诚、及时地把发现的问题提交给作者。双方都要以促进稿件整体质量为目标,相互理解和尊重,为图书出版打下第一道基石。其次,编辑要因人而异,善于观察与分析。编辑不仅要有整理稿件的能力,还要善于观察与分析,做到因人而异地处理稿件。比如:面对新手作者时,编辑要凭借自身的优势和充分的耐心,从内容到装帧设计,在每个细微之处帮助作者完善书稿;面对资深作者,编辑要善用情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书稿中的问题,使书稿质量达到一定的高度。

2 如何建立和维护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在与个别作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后,编辑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建立和维护一支高质量的作者队伍,充实出版资源。

2.1 优秀的作者应备的基本条件

作者的合适与否直接影响着图书选题工作的落实。优秀的作者应具备以下几个基本条件。首先,作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较为广博的知识面。较高的专业水平可以保证书稿内容质量;广博的知识面可以清晰地表述出本学科的精华。其次,作者应了解读者的需求。只有了解了读者要什么,作者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写作,为图书良好的销售打下基础。最后,作者要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及严谨的工作态度。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既能有力地保证书稿质量,也能减轻编辑的工作负担。

2.2 如何挑选作者

编辑在选择作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不同类型的图书,要选择不同的作者来编写。比如:应用技术类图书,可以选择大学教师、研究员来编写;科普图书,可以选择科普作家、院士编写;养生保健类图书,可以请营养师、医生来编写;等等。其次,不要一味地求“高”求“名”,而是要根据书稿的需要来选择,比如:对于传统实用技术,通常选择具有丰富经验和责任感的年纪较大的作者;而新兴实用技术,则选择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强的中青年作者。

2.3 抓住时机建立作者网络

要建立属于自己的作者网络,平时就要有意识地不断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比如:某一领域,谁是权威,谁的文字功底好,谁的影响力最大,等等。平时,要主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相关活动,善于从会议和活动中抓取信息,而且要重视通讯录,积极寻找作者或潜在作者。更重要的是,会前要做好准备工作,熟悉与会人员;会后要积极主动地与作者或潜在作者进行交流,培养感情,为今后策划选题、组织书稿打下基础。

2.4 加强编辑的作者意识

编辑的作者意识,说的是编辑为作者服务的意识。建立了作者队伍,却缺乏服务意识,作者队伍必将涣散。加强编辑的作者意识,不仅能够帮助建立更加强大的作者队伍,也是保障作者队伍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先,编辑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寻找与作者的共同语言。编辑要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吸收新鲜事物,做到能有计划、有目的地与作者沟通和交流。在与作者沟通交流时,编辑要学会倾听,适时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是喧宾夺主式地插话、断论。其次,编辑要切实维护作者的权益,平衡利益。编辑工作好似一根纽带,一头系着作者,一头系着出版社。编辑要平衡好两者的关系和利益,尽力做到公平、公正。编辑要诚实守信,维护好作者的合法利益,比如:自觉履行合同、及时支付稿酬和赠送样书,如实反馈读者意见和社会反响等。除了经济利益,编辑还应该维护好作者的著作权,比如:署名权、改编权、传播权等。

3 编辑作者化意识的建立

曾经有人提出“编辑应该学者化”,提倡编辑在从事编辑工作的同时,要成为某一领域的学者。但在现实编辑工作中,特别是对要求知识面广泛的科普类图书编辑而言操作性较差。相对而言,笔者认为编辑更应该具有作者化意识。所谓的“作者化意识”不是“作者意识”,而是指编辑要能从作者的高度或角度研究书稿,甚至参与书稿的创作,更好地协助作者完成书稿。

3.1 作者化意识的具体表现

首先,策划、组稿阶段的作者化意识。编辑可以不是某一知识领域的学者、专家,但必须具有相当的知识水平,特别是自己所策划的选题的专业方面,这样,在组稿的时候,编辑就能够与作者平等对话、良好沟通,能够把握书稿的整体内容,还能够在作者创作发生困难的时候,及时给予一定的帮助,顺利建立起良师益友的关系。编辑与作者的良师益友的关系是良好合作的开端。其次,审稿阶段的作者化意识。编辑是作者书稿的第一个读者,又比较了解选题的定位和读者的需求,因此能够比较客观地评价稿件,发现其优点和缺憾,可以协助作者完善稿件。审稿时,编辑不但要以編辑的眼光审读书稿,更要从作者的角度对稿件进行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给予作者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书稿的质量。笔者是科普图书编辑,具体可以做以下工作:一是消除科学性错误和常识性错误;二是判断普及的是否为最新、最前沿的知识,并能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三是把握书稿内容的可阅读性,不能超越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四是要确保装帧设计既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又能够真实地反映书稿的本质。最后,图书出版后的作者化意识。图书出版后,不意味着就此翻篇。编辑应该积极了解图书的发行情况,采集读者的反馈意见、市场需求等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整理。比如:图书发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市场目标,没有达到目标的原因是什么;读者对象是否可以进一步细分;是否可以延伸出新的选题,等等,以便作者以后的创作更有针对性,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3.2 建立作者化意识的方式

首先,做市场调研。做科普图书编辑,要多去图书市场调研,多与书店工作人员交流,充分了解市场情况和读者的反馈意见。图书作为精神文化产品,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以一定的方式和手段传播出去,才能有效地传达到读者。因此编辑要具有选择、甄别信息的能力,只有切实了解读者的需求,才能在编辑加工过程中有效地选择信息。其次,向专家学习。笔者在编辑科普图书过程中,经常会接触到很多专家学者,在与他们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时常能产生新的想法。这些想法,既能开拓双方的思路,也有助于完善书稿。编辑应该主动地向每一个作者请教、勤与他们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编辑工作中自觉地养成作者化意识。最后,参与创作。不同的作者创作出来的书稿质量参差不齐,这给出版工作带来不小的麻烦。因此,编辑在作者创作之始,就应该参与创作,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创作偏离选题方向,确保创作按时按质完成。对已经完成的不符合要求的书稿,编辑可以协助作者进行再创作,确保完善后的书稿能够达到出版要求。编辑参与创作,必然会要求编辑站在作者的角度来审读书稿,也是作者化意识养成的一个方法。

4 结论

作者以其自身的智慧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作品,编辑凭借自身独到的见解与经验,对作者的作品进行加工、整理,使作品更具价值。编辑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作者的关系,建立维护好作者队伍,加强作者化意识,才能高瞻远瞩,才能提升自己的编辑水平,才能做好图书出版工作。在实现作者与编辑的抱负的同时,为社会的稳定和谐做出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编辑学会.编辑文化论[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作者 编辑 文章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