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残疾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若干问题浅析.pdf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贫困资助一度成为了高校的热点问题,由于分配不均造成的各种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时常引起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在反思试图找到最为合理的资助政策,使得高校贫困大学生在受资助力度和广度上得到了大幅的提高。本文主要讨论了大学生贫困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贫困资助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贫困资助 高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48-0194-01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普通高校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费用困难的学生。我国高校对贫困生发放的困难补助主要有国家助学金和学校助学金,助学金主要体现了政府对家庭经济收入低下的高校学生的帮助和关怀。当前,国家关于大学生资助制度和体系的逐步完善,大学生资助的形式和方式也变得丰富,例如国家助学金、省级助学金、校级助学金等,反映了各级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关注和重视。目前,以国家政策支持模式为主,辅以高校社会救助补贴制度逐渐形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高校贫困生的需要,展开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贫困生完善自己的人格,推动高校资助工作实现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贫困资助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构建后,贫困生的学费可通过国家助学贷款渠道解决,在学校的日常开支可通过“奖、勤、补、助”得到根本性解决。然而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值得注意的倾向性问题。
1、对资助的认识方面
要做好大学生资助工作,首先就要纠正大学生资助就是“助贫”的惯性思维,要将这种固有思维打破,社会各界应该积极探讨更为理性、更为多元和能够持续的资助体系,从各个方面帮助大学生远离贫困、自力更生。例如,我们可以利用一部分资金设立专业可靠的大学生资助中心,帮助大学生找到安全可靠的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学校在与校内店铺合作的基础上也可以提供更多的助学岗位,这样做不仅可以有效避免有些非贫困生违规申请助学金的情况,还能从某种意义上倡导一种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的价值导向。学生能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解决好基本的生活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前锻炼自己基本生存能力,全面提升自己与人交际的能力,这也符合学校教书育人的最终意义。
2、对经济困难学生的资格认定存在困难
对于那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无偿的奖、助学金资助,首先就要调查、认定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但是从当前的资助政策文件来看,中国对经济困难学生并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界定,这也是囿于中国各生源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均等,收入渠道多样化,导致贫困生真实家庭收入状况无法准确获得,贫困生的认定就更存在困难。当前在认定贫困生时,学生需提交《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和家庭所在地乡、镇或街道民政部门加盖公章予以确认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学校评议小组根据学生提交的表格,以学生家庭人均收入对照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财政部门确定的认定标准,并结合学生日常消费行为以及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情况,确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及档次。从表面上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无懈可击,但现实中仍然漏洞百出。不少地方出具的证明水分很大,相反,一些家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贫困农民却不一定能开出证明。对刚入学的新生来说,由于学校不知底细,仅凭本人申请和地方证明进行认定,难免不出差错,给贫困生的认定增加了困难。有的高校因办学规模大,学工人员工作量大,认证工作不完善,就很难做到准确无误,所以出现真贫困生“漏报”、假贫困生“谎报”的情况也是在所难免。
3、国家助学金产生的负面影响
尽管国家助学金的设立能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但是因其数额较大,且只要是“家庭经济困难、生活简朴”就可以申请,也容易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对于家庭经济真正困难而获得了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学生来说,可能被部分人视之为天上掉落的馅饼,取之心安,受之理得。既没在学业上起到激励,也没在劳动上有所付出,更谈不上在心灵上有所感恩。
第二,家庭经济条件从最富有到最贫困之间应当是没有级次、没有台阶的直线,人为的分档定级会使因名额受限而未能享受国家助学金资助的那部分学生心理失衡。
第三,与高校“三好学生”、“三好学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等传统荣誉称号的奖励发生冲突。高校一直是以“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来激励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过去一直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但是建立国家奖、助学金制度后,国家助学金最高额度为3000元、最低额度为1000元,这要远远高于各种荣誉称号的奖励,无形中冲淡了传统的各项评优,使不少学生产生“自身再努力,不如弄个证明,当贫困生实在”的想法。
三、大学生贫困资助的具体对策
1、积极有效地落实好经济帮扶政策
提升高校资助效益,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并积极解决好实际问题。加强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不断完善资助管理体制,大力吸引社会资金,形成以国家奖助学金为主,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在内的国家助学体系。从当前形势看,还要对我国现行资助体系进行不断完善,将无偿资助逐步转化为有偿资助。另外,还要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中来。
2、专款专用,按需发放
现在有很多高校都将国家助学金当做是奖学金奖励给那些学习成绩优异或者优秀的学生会干部,针对这一现象就要从学校或者更高层面来树立一种导向,将奖学金和助学金的作用做出明确的区分。当前学校公开的数据排名就是成绩,很多因为分配不均而以成绩排名来选择。对优等生的鼓励旨在树立正确价值观,引导大家都向优秀看齐,毋庸置疑,这是没有错的。但是助学金毕竟不同于奖学金,就应该做到专款专用,理应从制度层面来严格控制和审核助学金的发放。这样不仅能有效避免大学生唯成绩论,一味盲目追求分数忽略其他;而且助学金的发放面更广,可以资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大学生。
3、不断完善保障和管理制度
要提高高校贫困大学生资助效益,完善管理制度是有力的保障。一要确立完善的贫困生管理机构。在高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学校党政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组成。因此,为了有效的落实资助工作,就应该形成以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负责,党团工作者、实务专业工作者参与,由学生辅导员具体落实和实施的管理体系;二要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在育人中的功能;三要完善高校贫困生思想教育工作流程。在贫困生思想教育中,针对不同情况,需要为其制定相对应的帮扶流程。采取建立档案、具体分析、制定方案、跟踪控制、有效反馈等几个步骤,这样能够根据贫困程度的不同,帮助贫困生改善心理困境,从根本上提升贫困资助效益。
參考文献
[1] 张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8期.
[2] 刘武《国外高校贫困生社会资助的现状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2014年01期.
[3] 李华、张卓雄《贫困大学生资助现状分析与模式构建》[J],《五邑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作者简介
龚露,1984年,江西人,硕士研究生,讲师,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