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G20时代:社会治理视角下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建设研究

品牌
科教导刊
2021年01月21日 13:04

郑州44中志愿者为 爱心温暖二七,志愿情满淮河 助力

摘 要 2016年9月4日至5日G20峰会于杭州成功召开,这是中国首次作为峰会主席国举办的主场外交,还是中国“全面介入全球治理”、“力争成为全球治理的主要贡献者和领导者”的开端之作。G20的举办展现了杭州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而在“后G20时代”杭州高校如何积累已有的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经验,以G20为契机探索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与社会的经济变迁、社会环境的变化相联系。

关键词 后G20时代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 社会治理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7.10.002

Post G20 Era: Research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Governance

LV Qianlei

(College of Education,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0)

Abstract From September 4th, to 5th, 2016, the G20 summit held in Hangzhou, this is the first Chinese as chairman of the summit held in the home court or Chinese diplomacy, "all in global governance, global governance and strive to become the main contributor and leader of the beginning. G20 held in Hangzhou shows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youth voluntary service, and in the post G20 era in Hangzhou how to accumulate the experience of colleg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norm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with G20, the change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the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contact.

Keywords post G20 era; youth volunteer service; social governance; normalization

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常態化发展对社会治理的意义

美国学者在《志愿者》一书中对志愿活动兴起的缘由评价到,“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危机要求公共支出减少,赋予市场更多自由以及促进自足并激发个体的主动性。”志愿者活动的兴起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社会经济危机产生的裂缝,这种非牟利的组织能够填补现代社会的鸿沟,志愿服务不仅能够消除个人孤独感,而且能够推动社会民主力量的发展。发展组织化、非牟利的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巨大的推动力。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补充剂。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使用“社会治理”的概念来阐述社会治理的新方式,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从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活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四个方面予以布局。”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全面深入、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在这一时期提出社会治理的理念,转变以往以政府为主体,自上而下的单向强制性行政管理方式,加强政府与社会的双向互动,注重多元主体全面参与、多种利益相互调和,从而使转型期各种相互冲突或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实现持续的、联合的行动,期望共同达到善治。《决定》中还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社会组织能够起到和谐社会“减震器”、“润滑剂”的作用,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效用,能够有效缓解政府压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作为社会组织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无法立刻健全资源、合理调配的背景下,能够减轻社会转型的阵痛。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是实现社会治理的新生力量。青年志愿服务组织本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实施公益性活动,在政府社会治理不周延的地方,出现了青年志愿服务等其他社会自治力量,为政府分忧解困,降低了社会治理成本,促进国家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青年志愿者长期开展扶贫公益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普通公众的社会认同感,更能减少社会冲突,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安定。倡导和践行的绿色发展理念行动,对于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高校青年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参与到社会政治活动中,针对志愿活动中发现的问题撰写、提交研究改善的报告,与政府部门进行积极的对话协商,提交社会公共政策的修定建议,推动社会民主自治风气的形成,为大学生迈入社会后参与社会治理打下基础。G20峰会期间,高校青年志愿者们以出色表现赢得了各国及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事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认同,为峰会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2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建设与发展的问题及原因

2.1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缺乏长效性

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强调人人参与、人人都能做,招募宣传的吸引力在于新奇感,而不是专业能力的发展,低年级同学未参与此类活动,参与热情高,但是步入高年级后,出于本身发展的考虑,志愿活动的吸引力降低,便纷纷退出志愿服务队伍,未来步入社会后更是将参与志愿活动作为大学时代的美好记忆,而不是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参与习惯。这种短暂性志愿服务的现象造成了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招募、培训等活动安排重复工作的压力,产生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等问题。从本质而言志愿活动并不仅仅是大学生短期志愿热情的宣泄,构建长效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管理机制,才能促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endprint

2.2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缺乏保障机制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如果高校青年志愿者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会挫伤志愿者的活动积极性,萌生退出志愿服务组织的想法。加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保障工作,尤其是要保障志愿者的人身安全、合法权益,从而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目前社会对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但在志愿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服务成果的认定方面比较欠缺,对志愿者个人付出时间、精力以及其他物力的补偿上较为薄弱。在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开展的过程中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其发展的瓶颈之一,大多数高校志愿服务组织的资金于学校经费的支持,校友、企业或者其他社会组织的捐赠,有时也需要学生自己出资贴补志愿服务活动。高校志愿服务对个人的激励在物质奖励上无法得到保障,在精神鼓励或者政策优惠上也没有较为系统的制度或者立法。全国目前没有一部统一的志愿服务法,现有立法多以原则性规定为主,可操作性不强,对志愿者的权益缺乏有效保障。

2.3 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缺乏专业引导机制

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组织引导机构主要是高校共青团,高校专业老师参与并指导的志愿服务活动较少,高校共青团负责型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及参与人员流动性大,在服务规范、招募、培训、传承上缺少专业支撑,无法构建严格、专业、系统的服务培训体系,导致目前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较为松散,青年志愿服务内容同质性高、深度不足、专业性缺失,志愿者本身的提升空间较为狭窄,这导致志愿服务者的参与持续性低、参与深度弱、专业技能发展慢,志愿服务认同感差,这种参与的短暂性、临时性导致志愿组织进行社会招募过程中招人难,招专业的、有经验的骨干人员更难。志愿参与人员流动性大、志愿服务的长效持续性弱,严重影响志愿服务的稳定性及志愿精神的传承。

3 后G20时代,从社会治理视角把握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常态化发展

3.1 提升志愿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完善高校志愿服务理念体系

“志愿服务是展示内心力量、自信心以及愉快地与他人交往能力的一种手段。”志愿服务具有非功利色彩,体现了个人自我实现的价值和道德追求的目标。对于高校青年志愿者而言,他们希望通过投入志愿服务活动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通过志愿服务更多的参与到社会管理当中,充分发挥自主、自治、自我发展的功能。大型赛会是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塑造志愿服务精神的良好载体,在G20峰会期间青年志愿者经历了上百场培训,形成的习惯和经验成为了高校志愿服务的优质资源。“小青荷”不仅为峰会与会人员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为高校志愿服务树立了典型和榜样。峰会期间形成服务理念、管理理念、动员机制都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借鉴。G20峰会还给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开拓了新思维,高校青年志愿服务不仅要从行政管理渠道动员学生参与,更要借助网络媒体的宣传力量。

3.2 拓展功能,丰富内涵,构建多元的高校志愿者作用体系

社会变迁时期社会整体结构的变化带来了不稳定的动荡,第三部门的产生与发展为社会动荡提供了一个缓冲带。志愿者服务作为第三部门的重要活动组成部分,面对不断扩大的新社会空间,志愿活动应当不断扩展自身功能,丰富志愿活动内涵。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应该与社会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紧密联系,才能丰富活动内涵,拓展服务领域和活动空间,高校青年志愿者不仅仅是大学生,更是一名社会公民,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高校青年志愿服务队伍的社会作用,更能提高高校青年志愿服务者的社会意识及公民意识,将大学生的自身成长与公民社会的发展相衔接,培养和谐社会的生力军。G20峰会上的“小青荷”们是从15所定点招募高校的26266名大学生中,经过三轮测试、三审三查,遴选出“形象好、气质佳、外语强、素质高”的志愿者3963名。通过通用知识培训、专业知识培训、实战演练等岗前培训,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小青荷”。这种多元化的志愿者素质要求,高要求的志愿者培训活动,才能够真正发挥一名志愿者的实际作用,也能为自身留下深刻的成长烙印。

3.3 完善机制,规范制度,建立科学的高校青年志愿者组织体系

从构建有效的组织框架而言,培养具备良好素质的组织者队伍,强化志愿服务的信息化沟通渠道,提高志愿服务的组织效率,有利于促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的长期化、规范性。2008年10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通过《关于深入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件中提出要“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领导,建立健全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要实现常态化发展,需要积极、深入地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主动承担完成适当的社会事务及公共服务项目的责任,而随着社會治理的深化,政府也会有更多的政策和条件促进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中央文明委在2014年颁发的《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中指出,“各有关部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良好局面。为我国高校青年志愿服务组织的培育和发展提供了充足的政策保障和发展空间。” 从社会整体环境的改善而言,社会治理理念的贯彻能够为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常态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平台。

课题来源: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思政研究专项课题之重点立项课题,编号:SZZX2016004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高校 社会 青年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