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烟草黑胫病的控制效果

品牌
农家科技
2021年01月24日 23:20

烟草黑胫病专用药及效果案例

方亚妹

摘 要:为探索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有效措施,在不施用防治黑胫病的药剂情况下,通过不同的移栽方式(膜下小苗移栽、常规移栽覆膜)和不同的中耕培土方式(膜上覆土、揭膜覆土),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烟草黑胫病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在各时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但与其他三个处理:处理A“膜下小苗移栽+膜上覆土”、处理C“常规移栽覆膜+膜上覆土”和处理D“常规移栽覆膜+揭膜覆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烟草黑胫病;栽培方式;控制;效果

烟草黑胫病(Tobaccoblackshank)俗称“腰烂”、“穿大褂”、“发瘟”、“地下症”等,是一种分布广泛、为害严重的世界性烟草主要病害。它主要由鞭毛菌亚门的烟草疫霉菌(Phytophthoraparasiticavar.nicotianae(BradadeHaan)Tucker)引起。1896年首次发现于印尼的爪哇,1924年以后,当时该病已遍布于全世界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中国于1950年首次报道,当时该病发生于黄淮烟区,并连续多年为害严重。1997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胫病造成的损失几乎占所有病害损失的一半。在国内,以河南、山东、安徽、浙江、湖南、湖北、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平均发病率为5.0%~12%,严重田块发病率达75%,甚至造成绝收。

我国烟草的侵染性病害有60多种,烟草害虫及有害生物达600多种,仅病害每年造成10%~15%的产量损失,产值损失达7亿多元。为了有效减轻该病造成的损失,人们曾试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抗病育种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控制烟草黑胫病,但由于该病菌的游动孢子形成速度快且数量大,侵染烟株后潜育期短、发病快,在一个生长季节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同时该病有时还与其它病害混合发生,从而导致一些抗黑胫病品种的抗性丧失;而且,抗病品种的大面积连年连片单一种植,布局不合理,易使优良品种的抗性丧失,缩短抗病品种的使用年限,一旦病害流行则难于控制。在防治病害的方法中,轮作能协调土壤养分和改良土壤理化结构,对烟草种植还有一个关键的作用,就是增强烟草的自我抵抗力和消除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从而起到有效控制病虫草害。但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不能满足轮作的要求;另外,烟草也是一种生产周期长、要求大量劳动力的作物,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农业防治难以实施完全。

目前病害防治主要有抗病育种、植物检疫、化学防治、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烟草是叶用经济作物,对烟叶的外观和内在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农药残留、病原菌耐药性以及对卷烟卫生的影响大大限制了农药的大规模利用。在烟草及烟草制品逐渐向无公害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如何采用安全有效的方式防治黑胫病是一大难题。近年来探索无公害条件下防治烟草黑胫病的方法越来越迫切。

本试验通过选择烟草黑胫病常发生的地点,在不施用防治黑胫病的药剂情况下,通过不同的移栽方式(膜下小苗移栽、常规移栽覆膜)和不同的中耕培土方式(膜上覆土、揭膜覆土),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烟草黑胫病的控制效果。

一、材料和方法

1.供试材料

供试品种为KRK26。

2.试验时间、地点及土壤条件

试验于2015年在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金庄村金庄上组进行。供试土壤肥力中等,选择烟草黑胫病常发生的且发病较重的地块。

3.试验设计

在选择的平坦地块上按区域试验方案,划分小区,每小区种植75株,试验设4个处理,3次重复,共12个小区,随机区组排列。试验处理如下:

处理A:膜下小苗移栽+膜上覆土;

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

处理C:常规移栽覆膜+膜上覆土;

处理D:常规移栽覆膜+揭膜覆土。

4.试验实施

除不施用防治烟草黑胫病的药剂外,其他操作按当地优质烤烟栽培措施进行田间管理,各小区保持一致。

5.测试项目及方法

在团棵期、旺长期、采收期各进行一次烟草黑胫病病害调查。要求调查各小区的全部烟株,计算其病株率、病情指数。调查时,按GB/T23222-2008进行,以株为单位统计,其中調查病害时参考以下指标:

0级:全株无病。

1级:茎部病斑不超过茎围的1/3,或1/3以下叶片凋萎。

3级:茎部病斑环绕茎围1/3~1/2,或1/3~1/2叶片轻度凋萎,或下部少数叶片出现病斑。

5级:茎部病斑超过茎围的1/2,但未全部环绕茎围,或1/2~2/3叶片凋萎。

7级:茎部病斑全部环绕茎围,或2/3以上叶片凋萎。

9级:病株基本枯死。

6.数据分析及计算方法

(1)数据分析。数据初期处理用EXCEL表格,用LSD法的多重比较进行方差分析。

(2)计算方法。根据病株各级严重度并按如下公式计算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病株数(%)≡[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病级数×该级病株数]/[最高病级数×调查总株数]×100

三、结果与分析

1.不同栽培方式团棵期烟株发病情况

团棵期对各处理进行烟草黑胫病的调查,平均发病率和平均病情指数最低的都是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其发病率为2.22%,病情指数为1.93;处理A、处理C和处理D的发病率都为2.67%;处理A和处理C的病情指数皆为2.37,处理D的病情指数最高为2.89;处理A和处理C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一样,皆高于处理B,但低于处理D。

2.不同栽培方式旺长期烟株发病情况

在旺长期对各处理烟草黑胫病发病等情况进行调查,处理B的发病率4.89%和病情指数2.64是最低的;其他各处理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C8.45%、处理D7.56%、处理A7.11%;其他各处理病情指数从高到低依次是处理D4.41、处理C4.35、处理A3.38;处理A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皆高于处理B,但皆低于处理C和处理D。endprint

3.不同栽培方式采收期烟株发病情况

在采收期对各处理烟草黑胫病发病等情况进行调查,处理B发病率6.67%、病情指数3.59皆是最低的;其他处理中发病率从高到低的依次是处理C12%、处理A11.33%、处理D10.67%;其他处理中病情指数从高到低的依次是处理C6.13、处理D5.22、处理A4.43;处理C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皆是最高的。

4.不同栽培方式不同时期防治黑胫病效果分析

从表五可以看出,4个处理所代表的不同栽培方式对烟草黑胫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的影响差异均不显著,说明A、B、C、D四种栽培方式对黑胫病的防治效果无差异。

四、结论和讨论

1.结论

通过对各处理烟草黑胫病发病率的记载分析,在团棵期、旺长期、采收期,发病率最高的皆为处理C“常规移栽覆膜+膜上覆土”,其次是处理A“膜下小苗移栽+膜上覆土”和处理D“常规移栽覆膜+揭膜覆土”,发病率最低的皆为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但是在不同时期,四个不同处理之间对黑胫病发病率的影响差异都不显著。

通过对各处理烟草黑胫病病情指数的记载分析,在团棵期和旺长期病情指数最高的皆是处理D“常规移栽覆膜+揭膜覆土”,在采收期病情指数最高的是处理C“常规移栽覆膜+膜上覆土”;各时期病情指数最低的皆是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但是在不同时期,四个不同间作处理之间对黑胫病病情指数的影响差异都不显著。

本次在丽江市玉龙县黎明乡通过选择烟草黑胫病常发生的地点开展在不施用防治黑胫病的药剂情况下,通过不同的移栽方式(膜下小苗移栽、常规移栽覆膜)和不同的中耕培土方式(膜上覆土、揭膜覆土),探索不同栽培方式对烟草黑胫病的控制效果区域试验,试验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果不理想。但就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数值来看,处理B“膜下小苗移栽+揭膜覆土”在各时期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最低,效果较其他处理要好。

2.讨论

本试验期间,在旺长期之前,气候环境异常干旱,烟株成活皆为人工补水,不排除前期气候干旱原因对试验结果的影响。而到了旺长期,正是大田管理的关键时期,持续的雨水天气又对试验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由于2015年特殊、异常、复杂气候交替影响,试验烟株普通花叶病、根结线虫病较为突出,导致烟株生长参差不齐,对烟草黑胫病的测定也有影响,可能导致结果不准确。

根据以上情况和本次试验结果,本试验受2015年气候、环境等因素影响,试验结果可能无法定性地反映出最真实的水平,建议本试验可进行多年多次重复试验,为探索不同栽培方式防治黑胫病的效果得出准确的结论。

参考文献:

[1]董金皋.农业植物病理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姚革,冉瑞华.烟草黑胫病流行因素及防治[J].西南农业学报,1996,9(1):76-80.

[3]尚志强.烟草黑胫病病原、發生规律及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7,9(2):73-76.

[4]美国北卡罗来纳州1997年烟草病害防治[J].国外烟草科技文选(八),1998:6-11.

[5]马文峰.云南2006年烟草病虫害测报及综防工作成效显著[J].植物病理学报2006,12:23.

[6]黄成江,李天福,邵岩等.烟草黑胫病生物防治进展[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6,6:2-3.endprint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调查 烟草 病情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