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梨香溪特大桥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

品牌
科技与创新
2021年01月29日 02:12

铁路特大桥灌注桩桩头凿除和墩身施工质量控制汇报讲义46页 附丰富...

支建设

摘 要:在桥梁工程基础中,钻孔灌注桩被广泛使用,其成孔和混凝土灌注工艺也日益成熟。但是,钻孔灌注桩属于隐蔽工程,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影响因素多,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对其重视不够,很容易引起质量事故。结合梨香溪特大桥施工情况,在分析主墩钻孔灌注桩施工重难点的基础上,从工艺流程、钻机选型、泥浆制备、钻孔清孔、钢筋笼加工和安放、混凝土灌注等施工环节进行控制和技术分析,提出了灌注桩施工质量控制的有关措施和建议,以期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技术借鉴。

关键词:桥梁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U445.5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j.cnki.kjycx.2017.12.014

1 工程概况

梨香溪特大桥是重庆沿江高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跨越U形深沟和梨香溪河,桥长975.8 m。主桥上部采用三向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主墩采用双肢薄壁空心墩,引桥上部采用40 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T梁。P10和P11两主墩位于梨香溪河中,采用钻孔灌注桩基础,每个主墩24根桩基,设计桩径2.2 m,桩长30 m,水中桩基共48根,桩长计1 440 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该桥址区从河床面自上而下为粉质黏土、黏土、强风化泥岩、中风化泥岩和无淤泥覆盖层。

2 灌注桩施工重难点分析

2.1 施工条件差

P10、P11主墩桩位处水深1~3 m,均需筑岛施工,且受长江三峡工程蓄水的影响。P11主墩紧靠悬崖,修筑临时便道工程量巨大。

2.2 工期紧

在梨香溪河枯水期内完成主墩桩基施工,在三峡工程最高蓄水到175 m前完成主墩承台施工。

2.3 单边设站,运距比较远

受场地的限制,混凝土拌和站设在两汇互通处,距P11主墩约1 h路程,配合比设计需考虑运距的影响。

2.4 成孔、灌注影響因素多

灌注桩施工环节比较多,复杂地质条件下成孔难度大,水下灌注对混凝土配合比、施工操作的要求比较高。在施工过程中,如果稍有不慎,引发意外质量事故,其处理难度比较大。成孔与水下混凝土灌注是钻孔桩顺利施工和质量控制的重点。

3 灌注桩关键施工技术

利用梨香溪河枯水期完成主墩钻孔桩施工,在三峡工程蓄水到175 m前完成主墩承台施工。借鉴同类工程施工经验,经多方案比选,决定主桥P10和P11两主墩采取筑岛作为水中钻孔施工平台。在施工前,编制了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对钻孔桩施工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所施工的钻孔灌注桩质量合格。

3.1 筑岛土袋围堰设计与施工

3.1.1 筑岛土袋围堰设计

考虑到承台平面尺寸、梨香溪河桃花汛期水位和三峡工程175蓄水的影响,确定筑岛围堰尺寸为30 m(宽)×40 m(长),比承台设计尺寸每边宽约5 m以上。

围堰高程的计算公式是:

H=h1+h2. (1)

式(1)中:h1为施工期间流水面高程;h2为筑岛高出h1的距离,在此工程中,h2取2 m。

确定围堰结构时,要注意以下3点:①筑岛填料主要采用的是从红线内开挖的黏土;②坡脚采用片石回填,稳住坡脚,外侧用土袋码砌围堰;③土袋围堰高度与筑岛面高程一致,顶面宽1 m,围堰边坡为1∶1.75.

3.1.2 围堰施工

施工时,用挖掘机、装载机配合自卸汽车筑岛。回填土采用红线内开挖的黏土、泥岩,填筑初始粒径可放大,稳住坡脚,坡脚稳住后改填粒径小的泥岩,按照设计高程填平压实。岛面以下0.5 m内采用硬塑性黏土填筑,以提高岛面承载力。填筑完成后,在筑岛外围用土袋进行加固防护。

3.2 工艺流程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冲击钻成孔,每台冲击钻机配1台泥浆泵清孔,采用内径为φ300 mm的导管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钻孔灌注桩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3.3 钻机选型

根据地层合理选用钻孔机具,既能保证钻孔速度和效率,又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施工区域地层以粉质黏土、黏土、强风化泥岩和中风化泥岩为主,选用冲击实心锤钻具,配备泥浆泵正循环清孔。

3.4 泥浆制备

通常情况下,泥浆制备宜选用水、黏土(或膨润土)和添加剂,按照适当配合比经试验确定,其性能指标要与钻孔方法、土层情况相适应。

一般地层泥浆相对密度为1.05~1.20,松散易坍塌地层为1.20~1.45;一般地层泥浆黏度为16~22 s,松散易坍塌地层为18~28 s,泥浆含砂率≤4%,胶体率≥96%,pH≥8,30 min失水率≤20 mL。

现场采用在孔内添加黏土进行自然造浆的方式。制备的泥浆相对密度为1.05~1.30,黏度为20~30 s,泥浆含砂率≤4%,胶体率≥96%,pH值为8~11.

3.5 钻孔

3.5.1 开钻

在护筒内钻进宜慢不宜快,反复冲击挤压,使护筒刃脚周围土密实,比如进尺太快易导致穿孔,影响护筒的稳定性。因此,开始钻进时,在孔内加黏土冲击造浆,并随进尺及时补水,以保证孔内泥浆的高度。

3.5.2 孔内一般地层钻进

穿过护筒底后,在粉质黏土、黏土、强风化泥岩等一般地层钻进时,采用中高冲程提高钻进速度,同时,应及时添加黏土造浆,随时检查、控制泥浆指标,使其与地层相适应。

3.5.3 斜层岩、砂卵石等地层钻进

遇到斜层岩或漂石时,比如孔底表面不平整,投入小片石或卵石后,采用中小冲程反复冲钻,直至岩层整平,然后继续钻进,防止卡钻和孔位倾斜的情况发生。在砂和卵石等松散层钻进时,要1∶1投入黏土和小片石(粒径不大于15 cm),以小冲程反复冲击,使泥膏片石挤入孔壁。必要时,重复回填反复冲击两三次,在孔壁稳定的情况下钻进。

钻孔至设计深度后,与地勘报告核对,两者数据相一致后共同确认终孔,否则由设计单位最终确定桩长。终孔后,采用外径2.2 m、长度6 m的检孔器检查孔径和孔形。

3.6 清孔

确认终孔后,用比例较小的泥浆或清水送至孔底进行清孔。首次清孔应达到从孔口返出的泥浆中无沙粒、泥块、泥皮的标准,泥浆的相对密度≤1.25.

灌注导管安装完后,利用导管二次清孔。二次清孔以沉淀厚度≤50 mm,孔底泥浆样相对密度为1.03~1.10,黏度17~20 Pa·s,含砂率<2%为准。二次清孔耗时1~2 h。

3.7 钢筋笼加工及其安放

钢筋笼采用胎架法分段加工,主筋为48根φ28 mm钢筋。分段加工的钢筋笼用板车从加工场运至现场,用吊车在孔口吊装拼接,接头采用等强滚扎直螺纹连接。

用2根吊筋和2根φ50 mm钢管在孔口固定钢筋笼,防止偏位和灌注中上浮的情况发生。

为了精准检测灌注桩的施工质量,每根桩按照设计埋设4根内径50 mm、壁厚3 mm的声测管。声测管采用外套接頭联接,并与钢筋笼主筋连成整体,随钢筋笼一起沉放到位。声测管下端用钢板封闭,安装好声测管后,向管内注入清水,上端加焊封盖,确保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泥浆或水泥浆不进入。

3.8 导管安放

采用内径300 mm、壁厚10 mm的钢导管灌注混凝土。导管一般长2 m,最下端一节导管长6 m,并配备3根分别长1 m、0.5 m、0.3 m的短导管用于调节导管柱总长,使导管底与孔底保持规定的高度。导管采用螺纹接头联接,橡胶O形密封圈密封。使用导管前,需进行水密承压和接头抗拉试验,水密试验压力不小于孔内水深1.3倍的压力。

在施工过程中,将导管用吊车放入孔内居中,距孔底300~400 mm。导管全部入孔后,记录导管下放总长和导管下口距离孔底的高度。

3.9 水下混凝土灌注

3.9.1 配合比

桩身混凝土采用C30水下混凝土,在拌和站集中拌制,坍落度为180~220 mm,配合比如表1所示。

式(2)(3)中:D为桩孔直径;H1为桩孔底至导管底端的间距;H2为导管初次埋置深度;d为导管内径;h1为桩孔内混凝土到达初次埋置深度时,导管内混凝土桩平衡导管外压力所需的高度;HW为桩孔内泥浆的深度;γw为泥浆的重度;γc为混凝土的重度。

在该工程中,取H1为0.3 m,H2为1.0 m,d为300 mm,h1为13.75 m,HW为30 m,γw为1.1,γc为2.4,按照式(2)(3)计算,首批灌注混凝土为5.97 m3。

3.9.3 混凝土灌注

经过二次清孔,沉淀厚度和泥浆 各项指标符合要求后,及时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用4.5 m3的储料斗和10 m3的混凝土罐车进行首批混凝土灌注,保证首批灌注量和导管埋深。首灌混凝土下入后,观察孔内返浆情况,并立即测定孔内混凝土高度,计算导管埋深,并做好记录。

首批混凝土灌注正常后,紧凑、连续地进行后续混凝土灌注,严禁中途停工。在灌注过程中,用测锤探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用吊车提升拆卸导管,保持导管合理埋深在2~6 m。同时,观察返浆情况,以准确分析和判定孔内情况。为了确保桩顶质量,在桩顶设计标高以上超灌80 cm,后期开挖后凿至设计标高。

4 质量控制措施

为了确保主墩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在施工过程中,针对钻孔、清孔、混凝土供应、水下灌注等关键环节制定了详尽的质量控制措施,严格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有以下几点:①严格落实三级技术交底,明确施工操作要点和质量要求;按照工序流程图,连续监控关键工序和关键点;严格工序把关,确保每道工序合格。②针对灌注桩施工容易出现坍孔、钢筋笼上浮和偏位、桩身夹泥、断桩等情况,制定了详尽的应急预防措施,并齐备各种应急资源。③优化群桩施工顺序,采用隔桩跳打施工。根据不同地层灵活控制钻进速度和泥浆指标,施工中未出现偏孔、卡钻、埋钻和塌孔的情况。每钻进2 m或地层变化时,捞取钻碴判断地质情况,做好地质柱状图标识,及时填写钻孔施工记录。④采用多点吊装安放钢筋笼,避免斜向安放引起的孔壁坍塌;采用吊筋和钢管在孔口十字牢牢固定钢筋笼,以防偏位;控制灌注的速度和导管提升,防止钢筋笼上浮和偏位,成桩检测钢筋笼偏差均合格。⑤针对拌和站设站比较远的情况,在配合比设计时,综合考虑了远距离运输和灌注时间,选用聚羧酸系高效缓凝减水剂进行配比设计。⑥安排专人负责混凝土灌注,每次拔管前,探测孔内混凝土高度,保证导管合理埋深。设置井口灌注架,确保顶部灌注压力,并超灌0.8~1.0 m。桩顶最后一节长管拔管速度要慢,防止桩顶沉淀的泥浆挤入导管下形成泥心。通过对桩头的开挖检测,桩头混凝土密实。灌注时,按照规定频率留置混凝土试件,28 d抗压强度均满足设计要求。⑦同根主筋牢固固定声测管,确保不出现漏浆、堵管、变形等现象。按照规定龄期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桩身完整且均为I类桩。

5 结论和建议

编制切实可行的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方案和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灌注桩能够按期、高效、经济完成。考虑到具体施工情况,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①建立健全的质保体系,确保工程有效运行。严格三级交底,强化过程控制,是桥梁桩基工程按期、保质、顺利完成的关键。②重视砂、石、外加剂等材料的优选和进场控制,根据设计、施工规范和现场条件等,设计并拌和出满足运输和灌注时间且性能良好的混凝土,是顺利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的前提。③根据地层合理选用成孔机具,并根据不同地层灵活控制成孔速度和泥浆指标,防止出现偏孔、卡钻、埋钻和塌孔的情况。另外,要制订详尽、切实可行的塌孔、卡钻等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落实相关的人、材、机等资源。④清孔作为灌注桩的一个重要环节,清孔效果直接影响到灌注的顺利程度和桩基的承载力。为了保证清孔质量,应尽量缩短终孔至清孔的时间,减小孔内泥浆的沉淀厚度。⑤安排熟练工人下放钢筋笼,严格控制钢筋笼顶面标高,并做好孔口固定,控制灌注速度和导管提升,有效防止钢筋笼上浮和偏位。按规定精心埋设声测管,以提高桩检的准确度。⑥安排专人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勤测混凝土面的上升高度,并适时用吊车提升拆卸导管,控制导管合理埋深,超灌50 cm以上,确保桩顶混凝土质量。

参考文献

[1]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JTJ 041—2004 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JGJ 94—2008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石有智.蔡甸特大桥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甘肃科技,2010(21):147-148.

〔编辑:白洁〕

家电之家©部分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接头 导管 混凝土
你该读读这些:一周精选导览
更多内容...

TOP

More